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张炎《甘州·辛卯岁》原文与赏析

张炎《甘州·辛卯岁》原文与赏析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张炎于宋亡之后,久在东南一带飘...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张炎于宋亡之后,久在东南一带飘荡。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张炎与沈钦(尧道)、曾遇(心传)等人因赴京(元都北京)写经,由杭起程赴北。历尽北地艰险,冬日抵京,却于次年(辛卯岁)书经事毕后即匆匆南返。1292年,友人沈钦自杭来越(绍兴)探望张炎,相聚数日之后,又复分手。此词即作于此时。词中追写前年北游之景况,备抒今日别离之情和亡国之恸,百感横生,淋漓感慨。从词风看,大不同于张炎早年的婉丽风格,而显得波峭旋折、舒卷起伏,体现出“山中白云”的典型风味。

张炎本是生长于富贵温柔之乡的一介贵胄公子,所以他平昔作词的风格往往偏向于软柔一路。然而由于经历了北国之游,故此词就明显带有了刚健之风。开首第一字,着一去声的“记”字,并以此直贯下面五句,显得词情紧凑,词气劲拔,令人联想到柳永《甘州》词以“对”字领起“潇潇暮雨洒江天”等句。此五句即为上片之第一层,主要是追忆“北游”情景。五句之中,冷气阵阵,雪意浓浓,写出了北地苦寒的特征。有人认为“寒气脆貂裘”是化用苏秦求官不成、“黑貂之裘弊”的典故,意谓自己亦有“求官不遇的苦衷”。其实并不一定作如是解。此处言貂裘之冻裂,不过极言北地之酷寒(特别对南方人的感觉而言)而已。由于此行可能是被迫而去,所以心情黯然,因此他并不去写帝京之巍峨景象,而只写“枯林古道”之冷落和“长河饮马”之艰辛,在此种选择“镜头”的意向中,我们自不难窥见作者心中“不得不行”的“苦衷”。因此接着便用“此意悠悠”四字结束前四句之情意。《诗·王风·黍离》有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张词的“此意悠悠”正是抒写“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情,似乎不必理解为“求官不遇”的“失意”。所以紧接“北游”五句,用一“短梦”折到南归,意谓恶梦一场终于过去,此身终于依然回到南方(“江表”指江南),无限辛酸的身世之感,尽于虚处传达出来,细心体会即可味出。不过作者南返时已经四十四岁,故而感叹人生之飘泊与故人之长逝,不禁老泪纵横。“西州”暗用羊昙为悼念谢安而不入西州门的典故。张炎在他处也屡用此典,可能是有所指怀的——从广义而言,文天祥、张世杰等爱国志士此时俱已为国捐躯,张炎对他日既有“愧对故人”之感情,又有深切钦怀之感情,因此不免要发“老泪洒西州”之感叹。感叹既已极深,非笔墨所能形容,故言“一字无题处”(同时亦隐含难以直吐之苦衷在内):加上时令已值深秋,落叶脱尽,难以用来题诗传情,所以他就把本身满怀之愁寄于落叶之上而言“落叶都愁”了。

上片追忆前年北游之情景和去年南返后彼此不通音讯之落寞凄愁,下片则转入此番重聚之后的再别景况。“载取白云归去”,用陶宏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之意,言沈氏将偕白云共隐;“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用《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及“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之意,以此表示对于沈氏的惜别友情。“折芦花”以下七句,全系对于别后的悬想,共分三小层。第一层两句言今日既别之后,他日度思君之时唯能折芦花相赠;君见芦花之零落萧瑟,即能想知我之凋零凄寂。“芦花”似人,人似“芦花”,使人似见作者孤凄之形象。第二层两句写与沈氏别后,自己虽可能再交新朋,却已无旧友(“沙鸥”喻志同道合的朋友),境况之落寞由此可见,对沈氏之深情亦隐寓其中。第三层三句,结出无限复杂之心情:“空怀感”之“感”中,意味深长,既有亡国破家之痛,又有身世飘零之苦,所谓甜酸苦辣,齐涌心头,所以只能以“有斜阳处,却怕登楼”二语含蓄表出。王粲《登楼赋》云:“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辛弃疾云:“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张炎化用此二意境作结,真所谓“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举凡友朋聚散、家国兴衰之无穷感触,尽藏于此结句之中。

从全词看,起得劲峭,结得悠远,一气直下,却又几见旋折,其中有劲气暗转之处,有顿挫腾挪之处,读来如睹白云舒展之状,深觉声情并茂之妙,是《山中白云词》中甚有“力度”之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