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步深幽》原文与赏析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宰相 贾似道所率领的宋军大败于鲁港(今芜湖附近),元兵沿江而下,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朝廷百官,先后遁逃,各地守将也纷纷望风投降。这时沉浮下僚将近二十年的周密,被朝廷起用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冬,他南下路过会稽(今浙江绍兴),拜访词友王沂孙,在那里逗留了一个月,然后前往义乌就任。第二年初,临安破,元兵统帅伯颜从湖州入临安,把太后、幼帝和图册宝物一齐掳掠北去。不久元兵继续南下,婺州等地相继沦没。周密悲愤地离开义乌,冬,再次路经会稽,造访王沂孙。一个寒意料峭的日子里,他登上当地名胜蓬莱阁,吊古伤今,泫然流涕,吟成了这首著名的亡国词。
词从登阁落笔。“步深幽”,是说向那山环树拥的幽邃高阁走去。这个“步”不是闲庭信步,而是沉重、迟滞、犹疑不前的步子。词人的另一首亡国词《探芳讯·西泠春感》起句“步晴昼,向水院维舟,津亭唤酒”,也是从步写起。登临之际,可见“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的气候,这样写,暗示着作者的心情也和天气一样阴惨沉重。“鉴曲”三句,写登上蓬莱阁后的所见所感。“鉴曲”,鉴湖水曲,唐代诗人贺知章告老隐居于此。“茂林”,这里指会稽兰亭附近的景致。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句。作者俯视四野,只见鉴湖水拍打着寒冷的沙滩,山间的烟霭笼罩着茂林与枯草,是幅阴惨肃杀的寒林图。“俯仰千古悠悠”,由写景转而抒情。“俯仰”,极言时间之短暂,犹须臾,此用《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意。作者看到这些凄凉的景象,再联想到古代名人的有关事迹,不觉感慨万千,不能自己,这就为下文进一步兴怀做好了准备,所以“俯仰”句在全词中是一大转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岁华晚”四句,先从正面描写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好几层意思:岁云暮矣,一年又快到了它的尽头,可悲者一。不仅飘零他乡,而且愈走愈远,可悲者二。国家沦亡,想效法当年的范蠡泛舟五湖(太湖的别名)隐逸以终,又没有像西施那样的知音相随相伴,可悲者三。集此三悲,其悲可知,因而眼中所见之景物,无一不呈现着使人伤情的意态:石级是陈旧的,松树是倾斜的,山崖是阴湿的,苔藓是苍老的。这“古”、“斜”、“阴”、“老”四字,既是实写所见景物,又染上作者主观感受的色彩,物我交感的结果,便酿就了“一片清愁”。由此收束上片,为下片的深入抒情做好铺垫。
下片由身世之感进而抒发家国之痛。换头“回首天涯归梦”三句由上片“飘零渐远”生发开去。词人回想过去在外飘零,曾多次怀念绍兴。(作者自注: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其地。)魂牵梦萦,涕泪涟涟。而今自己真的来到了绍兴,并且登上了这里著名的古迹蓬莱阁,照理说,宿愿已偿,心情应该是愉快的。可是出人意表,词人至此,却发出了“故国山川,故园心恨,还似王粲登楼”的浩叹!王粲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诗人,他避乱荆州时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赋中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虽美,非我所有,不值得留恋。词人在这里自况王粲登楼,用的是迫进一层的写法,意思是说,我从前一直把绍兴当作我的家乡一样朝思暮想,今天回到绍兴,由于江山易主,这里也被异族统治,因而自己反而产生了一种身处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感。但这里的一山一水仍然是这样的美好,并不因为人世的巨变而改换它们的容颜——秦望山依旧形似发鬟,鉴湖还是好像一面梳妆的镜子,可是为什么我要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来游此胜景呢?!感情发展到这里,已臻于升华的境地,真可谓“长歌之哀,过于痛哭”了。全词至此,痛极,悲极,几于搁笔。一般词人写到这里,往往宕开一笔,以景作结,“以淡语收浓词”。如李渔所说的“自首至终,皆诉凄怨,其结句独不言情,而反述眼前所见者,皆自状无可奈何之情”(《窥词管见》)。然而,作者在这里却推开一层,强自解脱:“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幻想能够将大诗人贺知章从地下唤来,共同举酒痛饮,浇尽胸中的块垒;吟诗作赋,吐尽满腔的忧愁。这是词人在无可奈何时的幻想,意欲通过这一幻想使自己从家国之痛中解脱出来。可是“举杯浇愁愁更愁”,作者也只能以此自诳自慰而已。
这首词凄凉掩抑,沉郁悲壮,是周密的代表作。前人对它的评价很高,如陈廷焯就说:此词“苍茫感慨,情见乎词,当为草窗集中压卷,虽使美成、白石为之,亦无以过”(《白雨斋词话》)。全词感情浓烈,章法谨严。词中明明暗暗地化用、借用了许多与会稽有关的事典,但丝毫不觉堆砌、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