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林逋《相思令》(原文_注释_赏析)

林逋《相思令》(原文_注释_赏析)

林 逋吴山青①。越山青②。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③。江边潮已平④。注释 ①吴山:指浙江杭州钱塘江北岸的山。古代钱塘江为吴越两国的分界限,江北为吴国,江南为越国。②越山:指浙江绍兴北钱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带旧属越国。③同心结:将罗带系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象征定情。④潮已平:指江水已涨到与岸齐平,意味着即将离别。...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注释 ①吴山:指浙江杭州钱塘江北岸的山。古代钱塘江为吴越两国的分界限,江北为吴国,江南为越国。②越山:指浙江绍兴北钱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带旧属越国。③同心结:将罗带系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象征定情。④潮已平:指江水已涨到与岸齐平,意味着即将离别。

鉴赏 《长相思》本是唐教坊曲名,因汉代古诗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古诗十九首》)的诗句而得名,后来用作词调。因林逋此词一出,后世模仿甚众,《相思令》因而又有《长相思令》《吴山青》《双红豆》《忆多娇》《山渐青》《青山相送迎》等别名。林逋此词属于语短情长、缠绵婉转的小令,词中描写一位女子在江边送别恋人的情景,向来被视为此词牌的代表之作。

上阕写景,景中衬情。俗话说“境由心生”,吴山、越山自古就屹立在钱塘江两岸,本来不带情感,然而在有情人眼里,那分明是一对相互厮守的恩爱夫妻。词人在这里借物喻情,既借山的厚重,象征了感情的深酽,又借山的世代屹立形象,象征了恋人之间永不分离的愿望。结句“争忍有离情”的“忍”字,道出了天下离别之人那种不舍、无奈的神情。

下阕抒情,以情托景。离别之时总易睹物生情,难以自已。而此处写到离别时的表现是泪水盈眶,却不是哭泣,显示出了双方都是在有意地压抑自己的悲痛,以免给对方造成更大的悲痛和感伤。一方面要承受着分别的痛苦,一方面却要假意宽慰,不要过多牵挂,可见双方相互体贴入微,相爱之深。

古时衣饰,长带拖曳,而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便用衣带结成各式各样的簪花结子,赠给心爱的情郎。罗带结同心,从来也是词人们百写不厌的题材,如温庭筠的“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更漏子》),牛峤的“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菩萨蛮》),韦庄的“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阑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清平乐》),晏幾道的“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蝶恋花》)等。而林逋此词,虽不如他人诗词之深幽绮美,但用字简单朴实,不着夸示辞藻。慢慢嚼来,自有一番风味在其中,能够体会到词中所描摹女子的深婉情挚。结句写同心结尚未结成,潮水已至,瞬间就要与心爱的人天各一方,对于女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忧伤的呢?为银河所隔的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还可以度鹊桥相见,而作为凡人的他们却无法相会。面对着绵延无尽的一江春水,她久久伫立,恨意难消。全词至此以景结情,余韵不绝。

梅林仕女图 徐邦达

宋人张炎在论小令时曾说:“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馀不尽之意始佳。”(《词源》)由于受到小令篇幅的限制.这首《长相思》所叙述的内容很简单,无非是一个女子在青山脚下、春江岸上与心中的檀郎难舍难分的情景,却读来通俗而有味。语浅而意深。清人顾瑗芳云:。词之小令,犹诗之绝句,字句虽少,音节虽短,而风情神韵,正自悠长。作者须有一唱三叹之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兰皋明词汇选》)以此来看林逋这首《相思令》,真可谓句句合拍,的确是“风情神韵,正自悠长”。(李飞跃)

集评 清·彭孙遹:“林处士梅妻鹤子,可称千古高风矣。乃其惜别词,如‘吴山青,越山青’一阕,何等风致,闲情一赋,讵必玉瑕珠颣耶。”(《金粟词话》)

王方俊:“这首短词,寓情于景,将送行妇女的离愁别恨融于对山水无情的怨意之中,别具一格。”(《唐宋词赏析》)

链接 词的体制之一——小令。古代将词的体制大致分为四种,即令、引、近、慢。一般称轻便短小的曲调为“令曲”,与此相应,为配合这种“令曲”歌唱而填写的字句不多、篇章短小的歌词,也就被称为“小令”“令词”。从唐宋时代的各类文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歌令”“令舞”“令章”等字眼。所谓“歌令”,就是指当时配合酒令表演的歌曲或歌词。由于酒令游戏的目的在于侑酒遣兴,故配合酒令表演的曲调大多体制短小,节奏急促,旋律流畅,情调欢快。因此,所谓“令曲”,也就具有了与酒令相联系或者说由酒令派生出来的两个重要特征:游戏娱乐与短小轻便。这从现存最早的两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和《尊前集》合名上,即可看出这一特点。由于唐宋时代“曲”的名称概念往往兼指曲调和歌词,因此,当时所谓“令曲”“歌令”的概念,也就不仅指轻便的曲调,而且兼指短小的歌词。唐五代的“令曲”,一般并不在曲调上标示“令”字,到了宋代则往往要在曲调上后缀“令”字,如《喜迁莺》一调,唐五代词不加“令”字,宋代则多作《喜迁莺令》。到了明清时代,则开始从字数上来划分“令”“小令”“令词”与“引”“近”“慢”等中、长调的区别。如明代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馀》,把58字以内的词作称为“小令”,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划分得更为细致:“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自59字始至90字止为中调,91字以外者俱长调也。”这种对词体的划分方法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并不完全合于事实,如宋代令词也有出自大曲而字数篇幅较长者,如柳永《甘州令》有78字,欧阳修《凉州令·东堂石榴》一词则长达105字。(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