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宋朝/陈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原文与赏析

陈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原文与赏析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用词来议论国家大事,在宋代词坛上,陈亮是最为突出的。他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作,为宋词那群星璀璨的大千世界增添了异彩。...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用词来议论国家大事,在宋代词坛上,陈亮是最为突出的。他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作,为宋词那群星璀璨的大千世界增添了异彩。这首《念奴娇》就是以此而脍炙人口的。

隆兴和议之后,南宋统治者散布一种以长江为界,“南北定势”的谬论,欲借此麻痹人民斗志,放弃北伐要求,以遂其苟安江左的卑微目的。陈亮对此极端反对,大不谓然。为了取得切实有力的论证依据,陈亮于淳熙十五年(1188)春,特地前往长江沿岸的建康(今江苏南京)、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考察了那里的山川形势和民心所向。回到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他便第四次上书孝宗,重申自己的北伐主张,企图说服孝宗再度抗金。这首词就是在京口时写的。

作者首先从登上京口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写起。“危楼”,即高楼。登高极目,观察长江下游这一带的形势,他立即感到这里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进攻意义,对抗金复土十分有利。遗憾的是,古往今来,竟无人了解这一点。被赶到江南的历代小朝廷都只顾防守,却不知利用它来进攻。南朝的宋、齐、梁、陈因此而终至覆亡。数百年后的今天,南宋又在重蹈覆辙。“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叹的就是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至今很少有人理解。作者在起句“危楼还望”四字下,并没有说什么就跟着来了个“叹此意”,难免令人感到突兀,不知“此”字何所代,“此意”何所指。然而就作者来看,“此意”蕴蓄已久,并曾多次上书论及,讲得已是极熟的,只是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罢了。如此写来,才特别警醒有力。下边再加申说,便自然会引起读者深思,易于领悟。“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就是针对朝廷糊里糊涂地放弃这天赐的有利地形,错误地承认南疆北界,划江自限的作法而言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不仅是对长江形势的歌颂和赞美,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也赋予它以伟大的斗争意志。这里,无形中把长江与前而“浑认作”一句的主语 南宋统治者这两个本无内在联系的事物对立地写出来,产生一种两相比较的效果:长江如此伟岸,出卖民族利益的当权者的人格就显得十分卑琐低下了。而后,作者再借六朝各代偏安江左的往事,对当今权贵龌龊的内心世界进行尖刻的剖判:六朝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腐败时期,南宋之萎靡不振殆又过之。自南渡以后数十年中,每年献给金朝以巨额的绢帛金银,并与金签订“和议”,丧失大片领土,妄冀以此换取江南暂时的平静。而金人的欲壑难填,反更启其“立马吴山”的并吞之心。“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明言六朝,暗指当今统治集团不顾国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谋取私利。这就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下片紧承上片,仍借六朝故事说现实政局。“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借用《世说新语》“新亭对泣”的故事,讥嘲当代那些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这些人国难当头,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敌,又要假惺惺地装扮出“英雄流涕”的爱国志士模样。一个“学”字,刻画出投降派的丑恶嘴脸,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一个“笑”字,表达出作者对他们虚伪而目的蔑视和憎恶,更是传神。“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是作者对以上数句的小结。通过此前层层论证,终于得出结论:没有清明朝政,只凭天险是阻止不住金兵的。不过,陈亮长期生活于普通人民中间,他时刻感觉到有一股潜在的力量存在。他曾预言“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其势必有时而发泄矣。苟国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将有承之者矣”(《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这就是希望所在。作品在最后两句连用二典,描绘出一幅北伐胜利的理想图景,将作品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当年,东晋大将祖逖北伐渡江,船至中流而击楫发誓;不破敌誓不回头!辞色壮烈,士气大振。陈亮对此十分向往,他发自肺腑地大声疾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正好”、“不须”二词,浓缩了作者要求北伐刻不容缓的迫切心情和毫不游疑的自信心:“寻取中流誓”有对先辈的追忆和赞美,更多的却是对当今抗金将士殷切的期望。全句有极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最后一笔顺势写下东晋谢安名言“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以轻松的模拟语气再现谢安抗敌得胜时的大将风度,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无畏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当然,这也是他对北伐事业的前景作出的结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