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李清照《钓台》(原文_赏析)

李清照《钓台》(原文_赏析)

名缰利索,身不由己一眉弯月,在陋室屋檐上散发着惨淡的光。一树碧绿,被风儿摇曳成会说话的翡翠。一个人,在屋内独坐冷椅,奋笔疾书。笔端起落间,泛起层层墨香。是谁,又在吟诵孤单?是谁,又在书写怅惘?是什么样的境遇,让没有生命的文字变得那么忧伤?这世上,总有些人,有些事,深深地铭刻在时光的轨道上,供世人欣赏,百世流芳。印度有句古谚叫作:“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

名缰利索,身不由己

一眉弯月,在陋室屋檐上散发着惨淡的光。一树碧绿,被风儿摇曳成会说话的翡翠。一个人,在屋内独坐冷椅,奋笔疾书。笔端起落间,泛起层层墨香。

是谁,又在吟诵孤单?是谁,又在书写怅惘?是什么样的境遇,让没有生命的文字变得那么忧伤?这世上,总有些人,有些事,深深地铭刻在时光的轨道上,供世人欣赏,百世流芳。

印度有句古谚叫作:“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李清照是有智慧的,也是有文化的,更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

她持一颗真心,行走在人世间。吟一阕诗词,便可点亮某些灵魂的梦想。书写一句话,便可叩响某些心灵的大门。

她捡一瓣花朵,或红或黄或紫,别在衣襟,就可以让花香和书香一起弥漫于天地之间。

婚姻的裂痕渐渐弥合,国家的灾难却默默来临。正当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慢慢恢复时,北宋王朝又面临着灭顶之灾。

据史料记载,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这件事在历史上叫作“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了。

据说,虽然当时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开封地区,但在淄川也已经感受到了战火,总是有一些打败仗的游兵散勇闯到淄州城里来作乱,赵明诚作为一州之长,因为平定这些游兵散勇的叛乱有功,升了一级官职。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接近淄州。金国人已经攻破了京师首都,开封已经被人家占了。她在房子周围看一看,心里茫茫然没有一个依托。

国难当头,李清照个人的恩怨和悲欢都像是一座座被摁入泥土中的文物,沉积在历史的土壤中。拂去尘埃,呈现在她面前的是更严峻的局面,首都被攻破了,皇帝被抓了,战火已经悄悄蔓延到自己居住的地方,那些堆满屋子的文物、金石、字画,该放到哪儿?该如何保管?

面对身边的文物,李清照感到无比留恋,又无比惆怅。因为她知道这些东西有可能会因为战乱而丢失。

或许,李清照也知道,人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原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带来任何东西,也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在尘世间拥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

陈继儒《小窗幽记》里有句话叫作:“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陈继儒认为人的身体躯壳不值得亲近,何况是身体之外带不走的东西?山河大地不过是个幻影,何况在大地上如同尘埃的我们呢?

李清照是个信佛的人,应该也读过一些佛家的书。佛家认为人的肉身是个幻而不实的东西,说“诸法无我”。未生之前,身体不是自己的,逝世之后,尸体也不是自己的。活着的人,也不知道到底是幼年的身体属于自己,还是年老的身体属于自己。

据某些资料说:医学上有种说法,人体分解起来不过是一些元素罢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与三年后的元素早已换过,也就是说三年前的那个身体,已经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不再是自己的了。

既然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那么,那些身体之外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属于自己呢?一切都不过是一种幻想,总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又何必执着于那一批古文物呢?但这些古文物毕竟是她和丈夫的心血,对于后人的考古和文物文化研究也是有所帮助的,所以,还是有些舍不得。或许,她真正害怕的不是文物不属于自己,而是被销毁在战火之中吧。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记载:“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宋高宗的建炎三年,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之后,都要守丁忧。赵明诚的官职被免掉了,就到江宁去奔丧。可是,对于他和李清照来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奔丧,而是一次大迁徙。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的形势非常危急,必须考虑两个人和那些文物、金石、字画的去处。

几经商量,他们把那些体积和面积超大的书、刻印本、字画以及一些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一些比较容易得到的国子监印行的刻本,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器皿都淘汰了,淘汰完之后,还能再装十五车。

虽然在淘汰的时候,他们有些心疼,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懂得舍弃一些东西。

他们都知道淄州迟早会落入金人之手,但是想把在淄州的这么一大批文物都转移到江宁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不舍弃一些不重要的文物,估计那些贵重的文物也保不住。

赵明诚带着一部分文物去了江宁,李清照却没有随他南下江宁。因为她要去青州处理另外一批文物。那些文物在十几间大屋子里面珍藏着。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

李清照回到青州,不但要料理其他的一应家务,还要整理这些文物,她想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可是,这想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很危险的,那是跟命运的一种赌博。

赵明诚带着其他仆人,运着十五车文物从淄州出发,先到东海,然后过淮水,再过长江,最后到达江宁,都不敢保证路上会不会有所遗失?何况是她一个弱女子,自己的人生安全都无法保证,还要负责保管十几间房子里的文物。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国难当头,苦的是老百姓,没有了国,也就意味着家也即将失去。失去了家,就意味着要背井离乡,到处逃亡。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和平,人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和硝烟弥漫的年代。可是,红尘路上,总有数不清的枪声炮声和爆炸声,响彻每一个朝代,令人胆战心惊。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是,我看过那些抗战的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当炸弹从逃难的人群上空飞过,当空气间充满血腥味和哭喊声,那种惨烈的场面总会令人落泪、心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杜甫所写的《春望》,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写出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每每看到电视剧或者电影中那些因遭遇战争霍乱,或者洪水之类的天灾,携老带幼,背着包袱,四处逃亡的老百姓,总觉得心酸。那些人,或许从此便开始一段跌宕起伏的、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生活安宁、和平,是谁都希望的。生命的受伤、消逝,是谁也无法弥补的。

小时候,我总想不通为什么人类要战争,要互相残杀,不能和平共处。长大后明白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也终于明白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含义。

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时曾写下了一首《钓台》,道出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但也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绊的复杂心情。

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

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

特地通宵过钓台。

我每每读这首诗,总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远古的山水画,画中有披着薄纱的青山,有与天空连接在一起的江水,有来来往往的船只,还有那承受着厚重历史底蕴的钓台。画中飘散着一股文人骚客的墨香,那不被名利缰绳所羁的严子陵,反穿羊皮袄静坐在此垂钓。

那些大船,是因为谋利才去那里,那些小船,也是为了沽名而来。当李清照乘船经过钓台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她敬重子陵先生的品德,也想像他那样,不为名缰利索所羁绊,但是,生活在这个离乱的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只能在这乱世中苟活苟安,实在无颜面对先生的高德,心中无比惭愧,于是特地趁黑夜悄悄经过钓台。

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李清照的知耻之心,与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实是可敬多了。

是的,每个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人类处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即使你自己想与大家和平共处,不愿去跟别人争斗,可是依然有人要跟你争斗。你淡看金钱名利,却不能保证身边的人个个都淡看金钱名利。有些事情是由不得自己的,因为人是各种各样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有人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幸福和利益。有人要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去抗争。于是,战争就发生了。

这个世界上,战争无处不在,商场、情场、官场,就连路边的乞丐有时候也会因为抢地盘而大打出手,更别说一个泱泱大国。

或许,战争只是一种掠夺和捍卫的形式,秦始皇为了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目标而战。周武王伐纣,是为了给国民带来安定的生活,让他们不再妻离子散,到处流亡。

清朝晚期,政治腐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个个不公平的条约,一场场肆无忌惮的征战和强取豪夺,让中国人民陷入无穷无尽的黑暗之中。当炸弹从身边炸响,当硝烟弥漫在空气间,有多少仁人志士在祖国危急关头,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为国家的崛起和国民的利益而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忠贞赤诚之心;“还我河山”是岳飞的豪言壮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金玉良言;“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爱国宣言……

这些仁人志士,并不是喜欢战争的人,但是,他们却必须加入战争这个行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保卫自己的国家。

名缰利索,引发争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那段国难当头,背井离乡的岁月里,李清照写下了很多爱国的诗词。她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独特的方式,去面对烽火流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文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