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原文_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原文_赏析)

南渡之恨,赤子之情梁简文帝一句“翻阶蛱蝶恋花情”,引发了无数文人的愁思。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南渡之恨,赤子之情

梁简文帝一句“翻阶蛱蝶恋花情”,引发了无数文人的愁思。

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李清照的《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更是愁上加愁,这是一种别样的愁,她愁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愁家、愁国。

靖康之耻,国破之恨,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宋人的心里,尤其是李清照,不管她跟着夫君颠沛流离到哪儿,总是忘不了汴京城中的美好时光。越是忘不了那些时光,越是对那苟且偷安,只顾自己逃命的宋朝皇帝和官员感到不满。

那曾经无比繁华的汴京城,如今成了一片焦土。这是国之哀,君之哀,更是民之哀。这首《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写满李清照的南渡之恨。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上巳”这个古老的节日,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根据记载,春秋时期就开始流行过上巳节了。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是古代举行“祓除衅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即春浴日。

上巳节是魏晋以后才固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的,每年的这一天到来,妇女儿童都喜出游。水边饮宴,郊外游春,不亦乐乎。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对上巳日情景的描写。

宋代的时候,将上巳节作为北极佑圣真君的诞辰,各地还要把神像从庙宇里抬出来游行祭拜,举行一场非常隆重的迎神赛会。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很多地方今天依然会过上巳节,举办迎神赛会。而每逢这一天,老老少少都会兴高采烈地去参加,街市上热闹非凡。

上巳节,原本是个欢乐的节日,但在李清照眼里,却是如此悲伤。

国难当头,李清照不得不随着丈夫四处漂泊,如今寄住在江宁这边,却挂念着汴京的安危。在这个离乱的年代,能够跟亲友聚在一起,实属不易,心里五味杂陈,如同梅子酒那般酸涩。

愁多了,哪里还能睡得着呢?可叹那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很郁闷。虽然欢意不多,但还是有的,毕竟,少女时期那荡秋千的欢乐时光,那游溪亭时因沉醉不知归路,划船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时光,依然历历在目。只是,那丝丝欢乐,却无法抹去如今内心的愁云惨雾。远离故土,告别过去,那些幸福快乐的流年,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梦中的汴京,是那么繁华,梦里的故人,都还健在。只是,梦醒时分,一切都是空的,仅仅是个梦而已。这种感觉令人心中无比沉痛。

又一年的春天来了,只是,如今春天还是那个春天,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儿与月影也是相互映照。但是国家已经不是那个国家了。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进攻,百姓流离失所。汴京已经被占,建康是皇帝临时驻跸之地,又是军事重镇,可是高宗却不接纳宗泽、李纲、岳飞的誓师北伐主张,不但不能收复失土,如今,建康也快要失守了。虽然又逢上巳节这么一个快乐的日子,但是,国破家亡的人儿,哪里还能快乐得起来呢?

正如唐代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所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是啊,每一年的春天都是相似的场景,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花谢了可以再开,每年一度。但是,时间是无情的,人会一年年衰老,只能往前走,无法回头。

如今,建康危在旦夕,国将不国。想必身处其中的宋国人都很难开心起来。李清照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她胸怀拳拳报国心,凌云爱国志,心中想的是国家的安危,更快乐不起来。

佳节虽至,亲友聚会,她无心贺喜。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只是,饮着这瓶酸梅酒,酒酸人心也酸。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只叹自己空持一颗怜人怜己的爱国心,春将老,人将老,国将亡,自己却无力挽回。

有人说,一个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有时候也会暗示着未来的命运。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国变迁,生活坎坷,李清照心里总会不自觉地长出一丝丝悲凉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总是情不自禁地糅入诗词里,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写完这首词,生命中更大的灾难也随之而来。

据资料记载,1127年“靖康之变”,到了年底,“青州兵变”。李清照自己押着十五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恰逢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李清照大智大勇,将这批稀世之宝,于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艰难困苦,俱不言。建炎三年上巳,1129年三月初三,作此词。写这首词时赵明诚罢建康守,具舟上芜湖,入姑孰(今当涂),五月至池阳,又被旨知湖州,遂驻家池阳。六月,独驰马赴建康陛辞,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

国恨未消,离愁未散,赵明诚却忽然永远地离开了她。一汪愁水,几乎把李清照的大半生淹没了。漫漫红尘,愁歌不绝,滴滴清泪,结串而坠。一首《蝶恋花》,诉不完,许多愁。

有人说:“好的作品,是一粒种子,能在人的心灵深处,生出思想之根,发出精神之芽。”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句话:“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据说,李清照这首写南渡之恨的词作,对南宋的一些词人,如辛稼轩、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

辛稼轩有一首寓南渡之痛最深切的《摸鱼儿》,结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和李清照这首的“可怜春似人将老”一样,都是以“斜阳”“春暮”暗喻国家社稷现状的。

李清照这首词能够引起世人的共鸣,或许就是因为那颗火热的爱国心和那份深深的赤子情,早已化作诗词,跳入人心,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灵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