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原文_赏析)

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原文_赏析)

贞节牌坊,源远流长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里有句话叫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宋代范成大的《梅谱·前序》中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元代王冕的《白梅》中说:“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梅花色泽美艳,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一直都是人们所称颂的。只是,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经受寒风冷雨...

贞节牌坊,源远流长

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里有句话叫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宋代范成大的《梅谱·前序》中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

元代王冕的《白梅》中说:“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梅花色泽美艳,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一直都是人们所称颂的。只是,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经受寒风冷雨的摧残。李清照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词,一首《满庭芳·小阁藏春》,写出了梅的另一种风采。

满庭芳·小阁藏春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李清照的早年之作。但通过与早年的咏梅词及一些可确定为晚年作品的对读,并通过对词中两处用典的分析,可得出该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后,甚至为流离失所的晚年之作。词人咏残梅以自比,是她当时生活、感情的真实写照,并充分显示了她孤高清傲,不同流俗的性格特征。

这扇关闭了很久的窗户,很久都没有打开了;这个关闭了很久的心门,也很久没有打开了。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屋子里。闺阁里寂寞无聊,很久都没有听到欢声笑语了。

心,如此孤独。灵魂,写满思念,梦里,依然魂牵那个离去之人。这种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孤独无依的忧伤心情,或许只有明清易代之际的女诗人柳如是可以体会吧。捡拾可以编织情感的只字片语,慢慢织成一首可以抒情的诗词,让那些往昔的回忆,在字里行间复活。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不知不觉间,黄昏将近。烧不尽的,却是思念和离愁。那些潮湿的眼泪,埋在纸笺,那些如花的往事,在寂静的心田,默默绽放。内心的苍凉,该用什么东西来温暖?

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不必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时光了。闪烁的泪光,落在衣襟上,溅起朵朵忧伤,那手把青梅嗅的时光,已经流逝了,记忆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在风中隐约地浮现,恍如隔世的光泽。再也没有人来找她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一样。都是爱花之人,都是身处落寞中,或许,自己独对梅花的苦闷心情,何逊是最能理解的。

梅花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是花,仍然有着娇弱的特性,难以经受寒风冷雨的摧残。这是花的命运。易安虽有忧国忧民之心,却无挽救国家之力,虽有深深的思念缠绕心头,却无力唤回远去的檀郎。只能背井离乡,孤独漂泊,这是她的命运。

不知道谁又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心头的愁绪。暗香消失,落花似雪,或许应该怨恨那无情的风雨,但是,又何必去怨恨呢?虽然梅花踪迹难寻,但它的情意可以长留啊。

词人很难说出自己的家世与遭遇,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在淡淡的月光中,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影子,从这影子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

虽然命运给了李清照那么多的磨难,虽然人世间的流言蜚语和闲言碎语如刀子般锋利无情,虽然有一段时间,她不得不紧紧关闭心门和房门,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挡外界的风风雨雨,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她的心里依然藏着梦想和希望。一如那被风雨无情摧毁的残梅,并坚信,来年,那些梅花依然会再次盛开。

李清照的再嫁和离婚,在当时士大夫的圈子里,引起了轰动,因为她是靠状告她的丈夫来取得离婚的资格。再加上她的名气大,离婚事件更是引人注目。或许,这正应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那句话:“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除了写给綦崇礼的这封信之外,李清照并没有留下其他诗文来写这件再嫁离婚的事情。或许,这件事情在她心里留下的伤痕很大,她实在不愿意再提起。或许,在宋朝,在任何人眼里,一个女子孀居再嫁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

据说,宋代有个名气很大的理学家,叫程颐。有人问程颐:“寡妇如果特别穷困,能不能再嫁?”

程颐给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回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后人把这句话精简成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司马光在《家范》中也说过一句话,叫作“贞女不事二夫”。意思是说很贞节的女子是不会嫁两个丈夫的。如果丈夫死了,妻子要么陪葬,要么一直守节到死。从古至今,从南到北,这世上有很多贞节牌坊,就是为那些贞女树立的,为的就是颂扬这种贞节的观念。

贞节的观念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一直到现在,对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影响都很大。理学家们所倡导的这种婚姻理念,是理论上的主流观点。但是在世俗社会具体的生活当中,却不能完全按照理论去实行。

虽然程颐当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程颐的父亲程珦,不但赞同自己的外甥女再嫁,而且还亲自为外甥女的再嫁操办。后来程颐在为他父亲写的传里,居然对父亲这种行为大加赞扬。另外,程颐对自己的侄媳妇改嫁一事也是默许的。可见,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寡妇再嫁这种事情。

其实,有时候想想,在古代,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很多女子都不能出去工作,只能依靠丈夫养活。一旦丈夫离开了,她们根本就无法生存。生活情势所逼,她们不得不重新组建一个家庭。

而且,从程颐身边的亲人再婚的事情来看,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自宋代开始,宋律已经有条件地允许妇女“休夫”,如“夫外出三年不归者,妻可出……”这条宋律与后来的婚姻法类似:分居两年,宣告失踪、死亡,都可以到法院起诉离婚。

可见,在宋代的世俗社会里,人们对寡妇再嫁这种现象本身还是比较宽容的。李清照的再嫁之所以要遭受这么多的非议,就是因为她的名气太大了。更何况她再嫁才过了三个多月,就离婚了,还是以举报丈夫,让丈夫被撤职,锒铛入狱的方式离的婚,难免会掀起轩然大波。

据说,李清照的离婚事件引发的那么多舆论里,并非完全是针对她、指责她、讽刺她、嘲笑她的。当时,也有很多人想帮她辩护,只是,帮她做辩护的人并不是说她再嫁告丈夫,从而离婚这件事情是正确的,而是说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这回事儿。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明明存在的事情,连李清照本人都不否认,却被人说成是一个谣言,这根本就没有任何说服力。

说到底,他们和那些批评李清照的人一样,都是站在传统道德观念的立场上。他们并不赞同李清照再嫁,更不赞成李清照离婚,所以想方设法要把李清照拉回到他们的儒家传统道德规范的轨道里来,希望维持李清照一代才女,道德高尚,有着美满婚姻的美好形象。他们的这些说法和做法,非但不能帮助李清照,反而增添了更多的说辞。

封建社会上层阶级心目中的贞节观念实在太强了,强得无法容忍一个千古才女的另一次婚姻,更无法容忍这婚姻的短暂和破碎。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座牌坊,就是一个女人的贞节。一个女人,守住了一生的贞洁,便守住了一世的好口碑。

贞节牌坊,源远流长,有谁知道,牌坊上面刻着多少的生离死别?记录古时候多少女人的伤悲?

我曾看过一部伦理剧,叫作《牌坊下的女人》。剧里讲述了民国时期青河镇佟、季两个封建大家庭中六个女人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故事,那妯娌之间、姑嫂之间、主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情为利的争斗,还有那一幕幕动人的悲欢离合,令人唏嘘不已。

电视屏幕中,那一座座看起来庄严、高大、肃穆的贞洁牌坊背后,隐藏着很多血泪交织的凄惨人生,雕刻着封建社会人性扭曲和制度扭曲的光影。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李清照当年没有再嫁给张汝舟,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可以看到一处属于她的贞节牌坊?有了这块贞节牌坊,人们是不是就不会对她指手画脚,她的生活是不是会因此而好过起来?她的命运会不会因此被改写?她是否还能写出像《声声慢·寻寻觅觅》那样感人肺腑的词章来呢?

面对那些诽谤、嘲笑和抨击,李清照的心情肯定是糟糕透顶的。但是,如果要她面对那段丑陋的婚姻,为了面子而委屈求全的话,她的心情会更难受,往后的日子也会更糟糕。

所以,在面子和尊严的选择中,她表现出了果断的判断力。冲破一切束缚,想方设法,坚决与这个丑恶的婚姻决裂。

封建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如同一个牢笼,很多人被禁锢并窒息于这个牢笼中。李清照想冲破这个牢笼,势必会被当时很多守护牢笼的士大夫所嘲笑。在当时,很多士大夫看不惯李清照那种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我行我素,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的说话和做事方式。在他们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温柔贤惠、低眉顺眼、守妇道才是好女子。显然,李清照跟传统道德里对于女性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她对时政的不平,锋芒过露,以及批评文学作品的水平太高,得罪了不少人。

再加上李清照前半生的婚姻生活跟赵明诚是美满幸福的,他们就像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一样,集合了天下人对美满婚姻的想象。可是后半生的婚姻生活,却是天下人都不想遇到的最糟糕的一种。如果她是个平凡人,也许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偏偏她是中国古代女性中最优秀的一个,一举一动都能引起世人的关注。

李清照那一段失败的婚姻被放大了,再加上当时宋高宗的介入,所以抨击她的人其实是把她当成一个目标,来反衬自己是守护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高尚人士。

李清照离婚之后,无依无靠,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又不能依靠所剩无几的文物度日。她不得不再次回到她弟弟李迒的家中。或许,赵明诚在去世以后给她留了一笔遗产,但是一个人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不是靠一笔两笔钱财就能支撑起的。

真爱已远走,仅剩追忆。孽缘已决断,不再回头。

想想如今,婚前被甜言蜜语蒙蔽,婚后忍受着痛苦的怨妇实在不少,但多数不会像李清照这般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奋起反抗。

我想,命运这个编剧塑造了李清照这样一个既有才情,又处事果决的女子,她才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独特,超凡脱俗的人。

即使是她的再嫁和离婚引来了很多闲言碎语,但也无损于我们对于李清照美好的印象和对她词作的热爱。一如那一树残梅,虽然被风雨摧残,但依然不改本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