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星期日
首页/宋朝/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原文_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原文_赏析)

君心我心,聚散依依夜深人静时,聆听邓丽君演唱的《君心我心》,总觉得有些凄楚:“多少清晨,多少黄昏,一段旧情常挂我心,几许良辰几许美景,恰似春梦,消逝无痕,你给我的温馨已经变冰冷,诉情的小径落花缤纷,独把琴弦拨弄一阵哽咽,只要想起你又爱又恨,君心我心,不能共鸣……”君心我心,最怕的就是不能共鸣。曾几何时,清墨盈笔,书写心有灵犀的惬意。无奈,一曲高山流水,却穿不...

君心我心,聚散依依

夜深人静时,聆听邓丽君演唱的《君心我心》,总觉得有些凄楚:“多少清晨,多少黄昏,一段旧情常挂我心,几许良辰几许美景,恰似春梦,消逝无痕,你给我的温馨已经变冰冷,诉情的小径落花缤纷,独把琴弦拨弄一阵哽咽,只要想起你又爱又恨,君心我心,不能共鸣……”

君心我心,最怕的就是不能共鸣。曾几何时,清墨盈笔,书写心有灵犀的惬意。无奈,一曲高山流水,却穿不过江宁的纷飞战火和腥风血雨,飞溅了一地的失落和惋惜。

“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诗词的主题。李清照的《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写尽了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听着那些使人断肠的雁鸣声渐渐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时,客居异乡的人,总会时不时地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时候,对周围的事物总会特别敏感,一封书信,一句家乡话,一声鸟鸣,都会引起自己对家乡的念想,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却很少有人知道人日节。

据说,人日节是人类的生日,也叫人胜节。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第七天,也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人们特别重视这个节日。古代人日节有戴“人胜”的习俗,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乡的风俗。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原本人日节是该回乡跟亲人团聚的日子,可是李清照却只能在异乡度过。卸下人胜首饰的刹那,思乡之情溢满心头。

人日那天无风无雨,黄昏时,残雪飘零,大地上如此宁静,几声归鸿却打破了沉寂的氛围。那些残云微雪,与断了音讯的归鸿,汇成了一幅阴冷惨淡的早春图。夜幕拉开,周围更显得冷清,毫无春意,在微弱的烛光底下,头上戴的钗头凤特别明亮,人胜首饰也那么轻巧,而闺中人却在春寒料峭的寂静深夜、在孤雁啼鸣声中独坐;烛光下的艳妆,并不能消除内心的惆怅寂寞。

远处的号角声催开了晨幕,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哪有心思出来争春!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

金军和江宁,隔江对峙。面对与逃避,在赵明诚的心中对峙。这是一个危难的时局,是做护国的勇士,还是逃命的懦夫?李清照与赵明诚的选择出现了分歧。这个分歧,让李清照失望无比。

热爱收藏文物的赵明诚,在大敌当前时,依然只关心自己的金石。我们知道,他对金石文物的热爱几乎痴狂。

年轻的时候,他与李清照一起去当铺当衣服,用当来的钱财来购买文物;在淄州做知州时,他到处寻访字画文物,与李清照一起收集鉴赏。那时候无可厚非,但是在国难当头,朝廷委以重任的时候,他的眼里却依然只关心自己的金石文物,这不得不让人叹息。

据说,以前赵明诚买字画的时候,若是买不起,只是借来看两个晚上就还给人家。如今,却仗着自己是高官,把自己喜欢的字画借来看,看着看着就把人家的字画留下来,不再归还了。据某些资料记载,赵明诚有一个表亲的儿子叫谢伋,谢伋手中有一幅画叫《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当时萧翼怎么从朋友的手中把《兰亭集序》骗出来的故事。谢伋带着这幅画路过江宁,给赵明诚看,想跟他一起欣赏。可能是因为这幅画太好了,所以赵明诚就想留在家里看,任凭谢伋怎么催还,都找借口留着,留着留着,最后就变成自己的了。

李清照到达江宁的时候,她的内心深处装着的是国家的安危。她是个多愁善感的文学家,看着山河破碎,百姓流亡,想着青州的文物被毁,自己离开家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心里很痛苦。在这样的处境下,她不再是那个一边烹茶一边欣赏字画的高雅文人,她把自己忧国忧民的一缕缕愁思都寄托在诗词上。

宋代有一个叫周辉的人,他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第八卷中记载: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这段记载里面说,李清照在江宁的生活很不愉快。每次到了下大雪的时候,她都要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每次写了诗之后还要邀请她的丈夫赵明诚一起来唱和,赵明诚每次都为这件事感到苦恼。

或许,他的苦恼之处在于自己是江宁知府,每天有很多政务要处理,没有时间总是陪她去吟诗作赋。或许是因为他的才华不及李清照,很难跟她和上诗。或许是因为他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要陪李清照登上城楼去写诗。

虽然有诸多苦恼的原因,但他愿意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陪李清照登上城楼去寻觅诗词,说明他依然在意她,理解她的心情。只是,他的心思与李清照的心思已经隔了一层膜,无法像以前那样琴瑟和鸣,心照不宣了。

当烽火逼近江宁,当世俗的冷风吹落最后一片枯叶时,沉默或许是最好的表达。我想,两个人在心灵的大海中扬帆起航,不同的梦想总会划向不同的方向。或许,如今的他们已经分隔两岸,赵明诚在此岸,李清照在彼岸,心与心相通的那条路已经迷失,和谐的脚步也已丢失。

有些人的一生,总在聚聚合合中度过。李清照和赵明诚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离散,才换来了一次相聚。原本能够再次相聚,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人相聚了,心却渐渐离散了,这又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冰天雪地里,李清照没有办法选择麻木,因为她是心系国家的爱国词人。她也没有办法在孤寂的时候选择失忆,因为很多事情总会不经意就浮上心头。她无可奈何,只能蜷缩在荒芜的情感背后,用诗词排遣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忧愁。

一位孤独的女文学家,手执一首首沉甸甸的诗词,深深地陷入独角戏里。这是一幅多么凄美的画面。

独依梦乡,读取黑暗中的忧伤。谁能借给她一束暖光?照亮前方的路面,让脆弱的心在痛苦中坚强。

若人生只如初见,是不是就不会有如今的惆怅、寂寥和感叹了呢?停留在流年斑驳的光影里,寒流不断袭来。伸出手,触摸不到温暖的感觉,只看到孤寂在指尖上来来回回地踱步。双眸深处,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不停地抱着金石文物在晃荡,心底揣着残存的梦,那个干枯的回忆却依然在喘息。

君心我心,无法共鸣。聚又如何,散又如何,如今,与丈夫思想无法一致的李清照,只有在满纸诗词中默默叹息。

客居他乡,若连最谈得来的人都无法再心灵相通,那种孤独和愁闷,是很难排解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