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_赏析)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_赏析)

双蒂银杏,携手并行银杏叶落,一片金黄,可以装扮整个单调的冬天。金灿灿的叶儿,是岁月消逝的碎片,是流年跌落的残垣,它们随风翩跹,赐予大地一片欢畅,它们携手并肩,随着大地的脚步,铺成时光隧道,只要我们脚踏落叶,便可通往春天。银杏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是历史记忆的鳞片,有着深厚久远的内涵,即使凋谢,也绝不萎缩,依然保持那份高雅的气...

双蒂银杏,携手并行

银杏叶落,一片金黄,可以装扮整个单调的冬天。金灿灿的叶儿,是岁月消逝的碎片,是流年跌落的残垣,它们随风翩跹,赐予大地一片欢畅,它们携手并肩,随着大地的脚步,铺成时光隧道,只要我们脚踏落叶,便可通往春天。

银杏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是历史记忆的鳞片,有着深厚久远的内涵,即使凋谢,也绝不萎缩,依然保持那份高雅的气质、绚烂的本色和卓尔不凡的气度。那由绿变黄的生命历程,像一本书,也像一首诗,像一篇散文,也像一首词,带着我们,走向远古。

古往今来,吟诵银杏的诗词有很多,李清照的词作《瑞鹧鸪·双银杏》,是中国古典银杏诗词中的精品。

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一起背井离乡,避乱南方。她以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为喻,写下了《瑞鹧鸪·双银杏》一词,寄托自己流落他乡、颠沛流离的满腹愁思。

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银杏的风度韵致,仪态雍容,整个形体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但是,比起樽前黄澄澄的柑橘来说,柑橘还是显得逊色几分。

虽然柑橘个儿大,肉汁多,但在李清照看来,却比不上一个小小的银杏果。

这颗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惜它,那么有谁会怜惜它呢?

这离开故土的双蒂银杏命,恰似靖康之乱后背井离乡,流落在异地的李清照夫妇。不管境遇如何艰难,未来通往何方,总有一种坚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们,即使国破家亡,即使金石文物化为灰烬,那颗滚烫的爱国心和紧系民族安危的心,永远不染半点尘埃。

对生的银杏,有着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那浑圆、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是李清照所欣赏的。它们如同那些玉洁冰清、永葆气节,不被恶劣环境所屈服,坚持自身理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自尊自强的贤士一样品德高尚;也如同那些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恋人那般坚贞诚挚。

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它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戏里“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一样,相拥相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玉环与李隆基这对世人共许的情侣,是纯真爱情的象征。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如今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枚,情真意切。这般情景怎不叫人心生出几分柔情。至于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都无关紧要。

据史料记载,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时期的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1127—1128年)。当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她押运书籍器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本词即作在行程中。

李格非与赵挺之的遭遇,是历史中的一道风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命历程,也是历史中的一道风景。看他们的故事,我们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世事变幻莫测,人生变化无常。

无常的人生就像一个刽子手,在刀光闪现的刹那,就可以将一些人和一些事分割成幸福与不幸的两半。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走好运,也不可能一辈子都走霉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运坏运总有颠倒的一天。

古代占星家认为,每二十年各有不同的星运,这些星运会影响到世间每一个人的运气。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个花甲六十年被称为一元,三个花甲一百八十年被称作三元,每二十年为一运,总共九运。人类运气的好与坏就在三元九运中轮转。

或许,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无论如何,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运气好的时候,一帆风顺,事事顺心,运气不好的时候,喝口凉水也会塞牙缝。所以,很多人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总会感慨万分地说:“人生无常啊!”

李格非被罢官后,赵挺之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打败,直至去世,赵家被驱逐回山东青州。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对于李清照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但李清照并没有被这种痛苦的经历打败,她在自己人生的感情戏里,塑造了一个令人敬重的贤妻形象,收获了另一种幸福的感觉。

虽然,她也会感叹人生的无常,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沮丧,也没有因为在此之前,公公赵挺之没有去援救她的父亲而埋怨赵明诚。更不会因赵挺之落魄逝世,赵氏兄弟丢了官帽,而对赵明诚反唇相讥。

父亲的离世,仕途受阻,被逐回老家,赵明诚的人生瞬间走进低谷时期。李清照的包容、谅解和关爱,让赵明诚备感安慰。她的不离不弃,更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这世间,在自己遭遇到不幸的时候,身边依然有一种相知相守,有一声理解懂得,有一份不离不弃,人生无憾!

在青州的那段日子,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生活最安逸也最愉快的时光。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他们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每天在归来堂里猜句罚茗,杯倾茶泼,或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这样过了十年有余。

据说,赵明诚搜集文物,上至上古时代,下至隋唐五代以至当朝;从青铜鼎彝之器到书籍字画,从中原文物到域外珍宝,无所不有。家中的书籍字画堆积如山,“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案头、茶几、床头、枕边到处都是书、字画、碑帖。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随着收藏的东西渐渐多起来,赵明诚和李清照建立了图书室,将所有的文物、藏书分类登记造册。谁要看书,先行登记,才能开库取书。如有污损,肇事者务必修改整齐。

虽然,整理收藏的工作是枯燥烦琐的,但赵明诚、李清照两人觉得这是一件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收集文物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希望这些金石碑刻文字能够补救文史著作记载的不足,对国家、社会有些用处。

李清照将这种快乐详细记载在了《〈金石录〉后序》中: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一次,他们得到一批珍稀的古人字画、青铜器皿,于是反复观赏点评。白天把玩一整天仍感到不满足,晚上还要继续看,直到夜深了还不想收起来,最后不得不“夜尽一烛为率”,规定点完一根蜡烛后必须休息。

赵明诚也曾在《金石录序》中说,他致力于收集文物字画碑刻,“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而是为了“传诸后世好古博雅之士,其必有补焉”。

据史料记载,在青州的十年,赵明诚基本完成了金石学著作《金石录》。其中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两千种,共三十卷,成为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具文物、史学价值的金石学专著。赵明诚也因此成为宋代最杰出的文物收藏家与研究家之一。

当然,《金石录》的完成,也有李清照的一份功劳。或许,我们应该说《金石录》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同心协力完成的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凝聚着他们的爱情、友情与知己之情,也凝聚着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珍爱与重视,更是他们美好爱情与美满婚姻的见证。我想,如果当时李清照因为赵明诚的父亲不施援手而不理解赵明诚,整天埋怨赵明诚,或许,她就得不到赵明诚的尊重和爱,他们也不会有青州这十余年的幸福时光了吧?

据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的记载,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秋天,赵明诚特地在“易安居士三十一岁小像”上题词,词曰:“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意思是说清丽的容貌,端庄的品质,淡泊的人格,回到那乡间的田园,易安居士真是我的神仙伴侣!这段话是赵明诚对于妻子的帮助与支持饱含的感激之情。

我常常在想,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爱情的舞台上跳着拉丁舞,你的舞伴可以是自己挑选,也可以是别人帮忙挑选。但无论如何,刚开始练习时总会有一不小心就踩脚磕绊的时候,如果没有一颗包容的心,容忍对方无心的踩踏和绊倒,就永远也跳不好婚姻这一支舞曲。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恋爱前,生活的内容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结婚后,生活的内容置换成柴米油盐酱醋茶。既然踏上婚姻的船板,扬起风帆,驶入现实大海,迎着风浪,就必须准备好一支叫作包容的桨,才能顺利划向幸福的岸边。

有人说:“你不小心踩到了郁金香,它却将香味留在你的脚上,这就叫包容。”包容的力量很大,它可以在无声无息中,让家庭变得和睦,邻里变得友好。当你包容别人身上的缺点时,幸福感也会在你心田悄然生根发芽。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那个人心痛不已,从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握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一门心思地想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执意把他们变成十全十美的人,那彼此都会感到辛苦。

或许,我们应该像李清照那样,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在包容、理解与珍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与爱人携手并行在人生的风雨之路,相濡以沫,感受真爱的幸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