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原文_赏析)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原文_赏析)

山河破碎,苦不堪言记得有一首歌叫作《山盟海誓亦会分开》:“你的离开,填满我忧伤的悲哀,渐渐明白,海誓山盟亦会分开……”有时候,听着电视剧和电影里男女主角恋爱时“我会永远保护你”“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会永远爱着你”之类的誓言,感觉都是美丽的谎言。我曾看过那些百岁老人的金婚场景,也曾看过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一起牵手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是幸福也是幸运的,可为数并不多。其...

山河破碎,苦不堪言

记得有一首歌叫作《山盟海誓亦会分开》:“你的离开,填满我忧伤的悲哀,渐渐明白,海誓山盟亦会分开……”

有时候,听着电视剧和电影里男女主角恋爱时“我会永远保护你”“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会永远爱着你”之类的誓言,感觉都是美丽的谎言。

我曾看过那些百岁老人的金婚场景,也曾看过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一起牵手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是幸福也是幸运的,可为数并不多。其实,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没法超过一百年。

在这个世界上,谁能陪谁到永远,永远又是多远呢?永远在一起,或许,这只是个美好的诺言吧。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会怎样,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否活过百年。就算是活过百年了,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是否还能互相陪伴,谁也说不清。

当美好的誓言如泡沫般被现实的残酷击破时,留下的除了哀伤,还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坚强。在我眼里,李清照是坚强的。她随着历史的车轮飞速滚动。硝烟弥漫的苦雨,像花针一样,密密麻麻地扎在她的心田。失去了挚爱,她依然背负着两个人的梦想,追随着别人的脚步,含冤负屈,辗转在破碎的山河之间。谁能懂得那种无依无靠、无助无奈的情殇?

自古以来,凡是写忧愁的文人,都善于把自己的情殇和愁绪寄托在夜雨芭蕉中。它们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是秋日里最能解人愁绪的景象。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南唐后主李煜在《长相思·云一緺》中说:“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葛胜冲在《点绛唇》中说:“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杜牧在《八六子·洞房深》中说:“听夜雨,冷滴芭蕉。”

顾敻在《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中说:“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是别有一番愁绪和韵味。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荫,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乡愁怕听三更雨”,满怀愁情的李清照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那淅淅沥沥的声响,打在芭蕉上,如同打在她的心坎上,刺痛了她的思国、怀乡和念亲之情。

她听不惯雨打芭蕉的声音,也不想听,不忍听。她的内心之苦,无人可以倾诉,因为此时,赵明诚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世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衷情的知音。

亡国之恨、民族之爱和颠沛流离之苦交织在心中,令她彻夜难眠。她的遭遇,就是北宋千千万万历经战乱,深陷水深火热中的难民的遭遇。

经历了丈夫病故的殇痛之后,李清照依然要面对动荡不平的社会。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她如同一只孤独的雁儿,离开了属于自己的群体,不知道该往哪儿飞。

一个弱女子,生活无依无靠,还要保管赵明诚留下的大批文物,既不能让它们毁于战火,又不能拱手送给金兵。那种无助又焦虑的心情,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当时正好住在建康城,但是建康城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城市。从建炎三年的七月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朮,亲率大兵由北而南,攻下了建康城。宋高宗早已经离开了建康,朝着东南沿海一带逃亡了。建康城在赵明诚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危在旦夕。

面对个人安危和文物安危,李清照左思右想,只能去找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权。李擢权当时正好在洪州担任兵部侍郎。他在洪州护卫逃到洪州的宋哲宗的皇后,宋高宗的伯母——隆祐皇太后。

李清照之所以想要投靠李擢权,是因为在李清照看来,远离建康城的洪州远离战火,比较安全。虽然文物很宝贵,数量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兵部侍郎,应该有能力保管好这些东西。她做下这个决定之后,就委托赵明诚原来的两位下属把这两万多卷图书古籍、两千多卷金石碑刻的拓本护送到洪州,交给李擢权。

虽然她考虑得很周全,但是,事实还是不能如她所想的那么美好。当时金国攻打南宋,兵分好几路,金兀朮是主力部队,负责追击宋高宗,这一路沿着东南沿海方向走。还有一支部队沿着湖北向南,这支部队的将军听说隆祐皇太后逃到了洪州,他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又攻下了湖北的大冶之后,立刻进兵直逼洪州,想要活捉皇太后。

到了十二月的时候,洪州就被攻陷了。在此之前,李擢权早就护送皇太后离开了洪州向南逃到黔州。

在这种连自己性命都难以保全的情况下,李擢权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去保护那些文物。最终,这批文物毁于洪州的战火中。

这一大批文物的毁灭,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

在这个到处都是逃难百姓,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清照认为最安全的地方都不安全了,她该到哪儿去,是找个深山老林躲起来?还是像只无头苍蝇般四处逃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她就不是历史中那个有政治眼光,充满智慧的易安才女了。

李清照把目光放到宋高宗身上,她决定跟随宋高宗的这支逃难队伍一起逃。

虽然,金兀朮率领主力部队连克数城,打下了建康,日夜兼程地在追宋高宗,万一不幸,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俘虏,或者命丧在他们的大刀下。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跟在宋高宗的身后一起逃难。据史料记载,她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她的弟弟李迒是朝廷敕令局的删定官,虽然官不大,但他始终跟随在宋高宗的身边。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没有其他亲人,只能投靠弟弟。

第二,在青州和洪州这两次文物浩劫之后,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已经不多了,她当时在《<金石录>后序》里记录,还有些文物“岿然独存”,现在算起来是四类文物。一类是少量的、小篇幅的拓本和摹本,从一些石碑上、石刻上拓下来的摹本,还有刻本。第二类是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南唐时期一些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的手抄本。第三类是几十轴从汉代到唐代的石刻的副本。最后一类是十几件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这些文物她随身携带,再也不敢交给别人。

第三,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朝廷上下突然冒出一种传闻,说赵明诚生前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人,是个卖国贼。

夫妻俩收集文物的热忱,眨眼间变成了卖国贼。这对李清照来说,是个令她痛心的消息。在金国和南宋正处于非常严酷的战争状态时,在金人追杀南宋皇帝时,在赵明诚故去时,李清照精疲力尽,还要面对这么一个令她恐惧又伤心的莫须有罪名,她的精神压力很大,几近崩溃。

在《<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对赵明诚是否献过玉壶的前因后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原来,当初赵明诚在建康城重病的时候,突然家里来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张飞卿,是个学士。

张飞卿来探望赵明诚的时候,随身就带了一把所谓的玉壶,让赵明诚帮他鉴别。赵明诚是宋代数一数二的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鉴别完了之后,张飞卿学士就带着这把玉壶走了,再也没有联系。

李清照后来补记说,这不是玉制的,实际上是一把石壶。这世界上有一种石头叫珉,这种石头特别像玉,但只是像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玉。即便张飞卿拿着这把假玉壶献给了金人,那也不是赵明诚献的,所有权也不归赵明诚。

但是,我们知道以讹传讹的威力。这件事被大家传来传去,最后变成了这壶肯定是赵明诚的,赵明诚这个大收藏家的东西,不可能是假的。这玉壶,也是赵明诚献给金人的。这些流言蜚语,令李清照特别惶恐。她在《<金石录>后序》里写道:“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

李清照不想承认这个根本不真实的罪名,但也不敢去辩白,只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这件事情。她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把家里的文物献给朝廷。但是,这毕竟是她和赵明诚毕生的心血,这么多年来一直跟随着自己,她怕稍有不慎,又再次丢失。

所以,她只能选择继续跟着皇帝的逃难路线往前走。但是,对于一个正在逃命的国家统治者来讲,根本顾不上这些文物。

宋高宗当年逃亡的狼狈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从建康出发到镇江,从镇江又到越州,从越州又赶到明州,从明州上了舟山岛。到了舟山岛上的昌国,他又乘船到了台州,从台州的章安镇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温州。或许,这就叫作“亡命天涯”吧。

山一程水一程,皇帝就这样落荒而逃,李清照就这样紧跟不放。这么一个快五十岁的孤独女人,不但身边要带着很多家用物品,还要带上一大堆文物,既要照顾自己,又要照顾文物。虽然说她跟着弟弟走,她的弟弟也能照顾她,但她弟弟也有自己的任务,他也要照顾皇帝和他自己的家眷。再加上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据说,李清照为了能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把衣物、被褥全都扔了,只剩下那些残存的文物。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跟随宋高宗逃难的队伍行走,她的足迹基本上涉及了苏南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

时间划过,总是悄然无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年纪渐长,幼稚的梦已经醒来,未来的路如何走,有多漫长,多艰难,年近五十的李清照,一点都不愿意去想象。

她这一路上与孤单做伴,默默扛着那份苦难,行走在人世间,或许,她想放下一些什么,但是最终没办法放下,只能咬咬牙,用力扛着。或许,要等到她扛不动了,才能放下,才能解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