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_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_赏析)

词国皇后,谱写华章坐在时光背后,面对残阳,执笔一支,于静默中,或书写往事,或抨击时事,或惩恶扬善,或寄怀相思,或表爱国丹心。生命的尽头,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自在地谱写华章,这或许也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情了。晚年的李清照通过写诗作词来怀念赵明诚,追忆他们的情感往事,但是,她并不是一味沉浸在追忆美好的爱情中。因为她是一个极度爱国的词人,年轻时的她在诗词中就表现出自己...

词国皇后,谱写华章

坐在时光背后,面对残阳,执笔一支,于静默中,或书写往事,或抨击时事,或惩恶扬善,或寄怀相思,或表爱国丹心。生命的尽头,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自在地谱写华章,这或许也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情了。

晚年的李清照通过写诗作词来怀念赵明诚,追忆他们的情感往事,但是,她并不是一味沉浸在追忆美好的爱情中。因为她是一个极度爱国的词人,年轻时的她在诗词中就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操,晚年时期,正处于宋、金对峙,国家危在旦夕之时,她更关注国家的命运。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可是,身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既不能像男人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当官上朝议事,只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注风雨飘摇中的朝廷政局。

宋高宗绍兴三年五月,朝廷派了两个很重要的使者出使金国。一个是吏部侍郎韩肖胄,一个是工部尚书胡松年。他们出使金国,名义上是去探望两个被金人抓去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实际上是去打探金国的虚实。李清照很关注这件事情。她为此写下两首诗,用诗歌的形式为他们送行,同时在诗里也谈了自己对他们出使金国的看法。

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曾这样高度称赞韩肖胄:“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意思是说,韩肖胄将个人与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出使金国,堪为朝廷的榜样。她在诗中,还称赞胡松年出使金国,好比荆轲刺秦一样壮怀激烈:“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国难当头之际,使者们肩负朝廷使命,出使金国,国人们都为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生死的精神而感慨泣下,这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虽然当时也有诗人写诗为这两个使者送行,但李清照这两首诗尤为特别。因为她对韩肖胄和胡松年非常了解,韩肖胄临出使金国前,去向宋高宗辞行,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说,朝廷现在跟金国的关系到底是打还是和,谁都说不清楚。我们两个现在去出使金国,你们先不要撕毁和约,但如果金国方面有什么异动,有什么不测,你们一定要主动出兵,不要因为我们两个使者在金国而有所顾忌。韩肖胄这种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态度令人敬佩。

韩肖胄的母亲也一样刚正不阿,在韩肖胄出行之前,她叮嘱韩肖胄说,你们只管出使金国,不要考虑我的安危。宋高宗听了之后很感动,专门下旨封韩老太太为荣国太夫人。

夕阳岁月中,孤单寂寞的李清照一方面沉浸在对赵明诚、对年轻时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另一方面,又情牵魂系着故土的恢复和使者的别离。她有女人脆弱多情的一面,同时,又有男人刚毅顽强的一面,所有这些矛盾的心情,矛盾的情感,交织在她的内心世界,一首《永遇乐·落日熔金》也在此时此景中诞生了。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犹如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在空中闪着光芒。傍晚的云彩,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多么绚丽。一声长叹,打破了这美景,迷惘和痛苦交织在一起,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今夕往昔,已不同矣。

读着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的词句,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是啊,西下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很快,黑夜就要来临了。一天已经走到尾声,这世上,事物虽好,但总有凋零的一天,一如人的生命。

回忆自己的大半生,李清照无限感慨。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端倪。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

或许,是因为她经历的风雨太多了,所以,每次看到美丽的景色,总会居安思危,尤其是在自己孤独的时候,胡思乱想的机会也多了。

她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和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来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因为饱受忧患的她心中愁闷焦烦。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

每逢元宵晚上,她都要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当年她跟赵明诚的相遇,也是在正月十五,在那个赏花灯的元宵节。那时候的日子多快乐啊!

如今她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由一个青春美少女变成一个憔悴羸弱、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更怕在夜间出去。面对现实中的繁华热闹,她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却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对比的感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是何等悲凉!

人在落魄的时候,总是怕走进人群里。尤其是一个感情脆弱,内心孤独的人,可能会担心别人同情自己。因为发自内心真实的快乐才能称作快乐。一旦糅入同情和怜悯,就变了味。

或许,李清照也有这种想法,她怕那些热闹纷繁,快乐幸福的场景,惊动了内心深处往昔那些美好的回忆。回忆永远是回忆,那些逝去的人和事,再也不可能回到身边,跟自己重新演绎一次美满和幸福的故事。既然一切都无法重新来过,只能徒增伤感。不如找个寂静的地方,独自咀嚼孤独。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是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带着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那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国破家亡的感慨,沉痛悲苦的心情,极具感染力,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李清照:“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在我们的印象中,青少年时期的李清照,活泼可爱,单纯美丽。虽然经历了人世间无数的沧桑和苦难,到晚年时期是那么落寞、孤独、无助,但她依然是个有内涵的人,沉静,稳重,感情丰富,内心依旧清澈如水。所以,她可以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出一首首很有价值的诗词,为我们留下一笔名垂千古的文学财富。

虽然,那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虽然,那时候在人们心中,写词高手有很多,苏轼、陆游、辛弃疾……这些男性作家,都是当时受人们追捧的。在词坛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士大夫们却对李清照的词称赞有加。

那个曾经指责她、嘲讽她的王灼,在《碧鸡漫志》 里评价李清照的才华,说:“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王灼虽然不认可李清照的再嫁离婚,还写文讽刺过她的品行操守,但是他依然认为她太有才华了,前辈的很多大文学家水平都跟她比较接近。在当朝的士大夫中间,这样的创作水平也不可多得。本朝的女作家里,她绝对是数第一的。

李清照的词卓然自立为大家,水平绝不在黄庭坚和秦观之下,不但俯视巾帼,而且压倒须眉。她的优秀之处,不仅仅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还因为她是一个有自己独立理论见地,有理论的勇气和敏锐眼光的人。她在她所撰写的词学理论著作《词论》中,对宋代很多著名的词人,都展开了批评。

如,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曾经打动了不少人的心。李清照却说柳永的词,的确对于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而且他的词音律很和谐,但是他的词语言品位不高,太庸俗。

宋代初期词人张先的《天仙子》 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李清照说,张先等人的词偶然有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句子,整体来看不成气候,算不得名家。

宋代的几位大文学家,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他们都是人们心目中的文豪,李清照说这几位文学大家学问渊博,他们写词这样一种小小的文学样式,就好比是用个勺子在大海里舀水一样,很容易就写出来了。但是他们写的那些词音律不谐和,有些是用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词;有些是以诗为词,她认为这些都不是词本身真正应该有的特点。严格来讲,这些都是属于长短不一的诗,不是词。

李清照在《词论》里,几乎对在她之前的所有最具代表性的大词人都评论了,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所认为的词的审美标准是,韵律谐和,品质高雅,意境浑厚,布局有方,情感细腻,含蓄稳重,情调雅致。词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特点,否则词跟诗跟文都一样,那就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价值了。

或许,我们可以说,李清照对前人的批评,是为了树立自己“词,别是一家”这个标杆。如今,我们现代的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争论。不管谁对谁错,李清照能这样点评大文学家的作品,说明她是个很不简单的人。何况,她在词的创作方面也确实有她自己的特色。

李清照的词很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活动,如《蝶恋花》,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李清照的词也很善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如: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真实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连续用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尽了李清照的内心的痛苦。

或许,正因为李清照的这些词具有这样的特色,才能写出她那开阔的眼界、独立的品格、细腻的感情和坚强的个性,以及她很有造诣的艺术创造力,这一切聚合起来,才形成了李清照在婉约词派上“一代词宗”的地位。

只叹,人生苦短,谁也无法留住时间的脚步。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即公元1155年,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是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中走完了一生,她在临安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人到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算是长寿的了。七十二年的风风雨雨,把李清照锤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也更加有内涵。

虽然,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或许会为自己一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没有子嗣而痛苦遗憾。但是,人活一世,谁没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呢?只不过,最终所有的遗憾都会随着生命的消逝,一起埋葬在尘土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