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溪亭:临水的亭台。争:怎,怎么。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即公元1099年。彼时,她刚刚16岁,文采横溢,天真烂漫,词中没有晚年的悲郁凄凉,而是带着一种轻惬明媚的欢愉气息,笔调纤柔凝练,方寸之间尽显无限的生活情趣。...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溪亭:临水的亭台。

争:怎,怎么。

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即公元1099年。彼时,她刚刚16岁,文采横溢,天真烂漫,词中没有晚年的悲郁凄凉,而是带着一种轻惬明媚的欢愉气息,笔调纤柔凝练,方寸之间尽显无限的生活情趣。

小词很短,仅六句,李清照以她擅长的白描笔法,剪裁出溪亭醉赏、兴尽回舟、误入藕花、争渡惊起四幅鲜活明媚的画面,并将其巧妙地串联成画,匠心别运,极为精致。

词的开头,简明流丽,看着起势平淡,却韵味无穷。一个“记”字,开门见山,切题引题,表明了是在回忆往事。一个“常”字,语义双关,不仅道出了词人对往昔的追恋,也道出了词人记忆的深刻与真切。试想,若记忆不深,追恋不重,何以要常常去“记”?寥寥二字,简白至极,却暗设悬念,简中有深,引人入胜。

那么,词人多年来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的,溪亭之景!

那么,溪是怎样的溪?亭是怎样的亭?溪亭风光究竟何等旖旎明丽?

词人一字未提,只以“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作了简单而含蓄的诠释——恋恋念念,游赏至日暮时分,仍“沉醉不已”,往来徘徊,看来,溪亭的风光的确是美好的。

“沉醉”二字,下得极工、极切。

“沉”字,照应了首句的“日暮”,暗示出赏景时间的长久,并从侧面烘衬溪亭景色之胜。

“醉”字,描摹出词人漫步溪亭、且赏且酌、不觉酩酊的娇憨情态,也反衬出词人沉醉美好的风景而流连忘返的欢愉心态。

“沉醉”与“不知归路”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因为信步游赏,陶然其中,醉态酣然,不记得从哪里来,走过了什么地方,且兼已经日暮,光线暗淡,自然而然地也就“不知归路”了——前后连缀,巧不胜巧。

及后,词人笔锋一折,顺势转承,轻语言“归”,意兴跌宕,再添淋漓。

兴起而来, 兴未尽而返,“回舟”自然“晚”了。“晚”字承上启下,既与“日暮”“不知归路”相对应,又为“误入”作铺垫成因,炼字造句极为精练。

末句,词人笔锋再拓,由缓转急,连用两个“争渡”,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少女“误入藕花深处”后急于觅路还家的情态;“惊起一滩鸥鹭”,既是“争渡”的层递,也道出了词人彼时慌乱无措的模样,细细品之,非常可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