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注释、赏析

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注释、赏析

双调忆王孙赏荷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注释蘋(pín):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汀(tīng):水边平地。赏析李清照16岁时跟随母亲由原籍赴汴京(北宋都城),是“学诗三十年”的开始,这首词大概是作于来汴京之后,描写了晨游之景。...

双调忆王孙
赏荷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

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

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

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

人归早

注释

蘋(pín):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tīng):水边平地。

赏析

李清照16岁时跟随母亲由原籍赴汴京(北宋都城),是“学诗三十年”的开始,这首词大概是作于来汴京之后,描写了晨游之景。

整体看,此词上片主要是写欣赏秋天景色时的愉悦之情,下片是表达词人离开时的不舍与留恋。

与其他写景抒情的作品相比,此词延续了李清照婉约雅致的创作风格,她不仅将大自然的静态美展现出来,还让其获得了新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整首词达到物我浑融、寓情于景的境界,动人地呈现出一幅非常亲切可爱的秋日湖景。

观上片,再现了词人眼前的秋日湖光之景。

第一句中,“秋已暮 红稀香少”交代出时节,此时正值秋天,湖中没有多少植物存活,只有寥寥的几处残花,微微地散出若有若无的清香,秋天的萧条景象就这样传递了出来。这时,湖面上来了一阵风,“风来波浩渺”,泛起片片涟漪,水汽茫茫,迷离缥缈,递进式地加深了凄冷萧条的感觉。

第二句,词人蓦地笔锋一转,本来上句还在塑造秋天的败落萧瑟,这一句转而赞赏起这秋景来——“水光山色与人亲”。多么可亲可爱的感觉!没有真心的体会,是很难理解的。词人不仅是用眼去看秋景,还用心去“看”风景,身心与山水一体。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还从侧面展现出词人的专注与凝神。这样一来,词人自己都被打动了,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说不尽 无穷好”的感叹。

观下片,表现了词人离去时的不舍与眷恋。

第一句中,“莲子已成荷叶老”与上片中的“秋已暮”相照应,进一步强调秋天的节气,也印证了上片中的“红稀香少”,加深了秋天的萧条感。接着,词人再次转换笔锋——“青露洗蘋花汀草”,一瞬间就为萧条的秋湖点染了“活”的生机,展现出秋日湖光的别样之美。

第二句,词人把目光瞄向栖息在湖边的沙鸥和白鹭,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不回头”三个字烘托出湖景的美丽,不仅游人会忍不住驻足停留,就连沙鸥和白鹭都不忍心离去。

当然,这里的“不回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当词人欣赏过秋湖准备离去时,沙鸥和白鹭“似也恨”,似乎是对她的离开感到不满,认为她离开得太早了,所以赌气不回头。

这平平淡淡的三个字,令人情怀荡漾,完美展现了李清照诗词创作的绝高水平。

她那运用自如的拟人手法,巧妙地将自己不愿离去的心意转嫁到沙鸥和白鹭身上,既增添了诗歌的灵动性和趣味性,又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