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周密《木兰花慢·雷峰落照》赏析、解读

周密《木兰花慢·雷峰落照》赏析、解读

木兰花慢 雷峰落照周 密塔轮分断雨,倒霞影、漾新晴。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帘旌。半钩待燕,料香浓、径远趱蜂程。芳陌人扶醉玉,路旁懒拾遗簪。郊坰。未厌游情。云暮合、谩消凝。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重闉。已催凤钥,正钿车、绣勒入争门。银烛擎花夜暖,禁街淡月黄昏。作为一种传自印度的建筑形态,塔,历经千年的传承与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

木兰花慢 雷峰落照

周 密

塔轮分断雨,倒霞影、漾新晴。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帘旌。半钩待燕,料香浓、径远趱蜂程。芳陌人扶醉玉,路旁懒拾遗簪。郊坰。未厌游情。云暮合、谩消凝。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重闉。已催凤钥,正钿车、绣勒入争门。银烛擎花夜暖,禁街淡月黄昏。

作为一种传自印度的建筑形态,塔,历经千年的传承与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而与佛教的导入相伴生,塔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更被纳入生殖崇拜的范畴,塔基下埋葬着得道高僧的尸骨,而高耸的塔身则在张扬着雄性的强势和壮伟。遍布中国的佛塔不胜枚举,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一座坐落于西子湖畔的千古名塔——雷峰塔,和其他的佛塔有所不同,在这座雷峰塔上,呈示出的却是与西湖气韵相应和的阴柔特质。

雷峰塔始建于风云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为当时的吴越最高统治者钱俶所建。在吴越诸王中,钱俶奉佛最为虔诚,他曾制八万四千座铜塔,中间封藏《宝箧印陀罗尼经》印刷卷子,颁布境内,又以杭州为中心,兴建了数百座寺院。史载,这位笃信佛教的统治者最初将雷峰塔高高矗立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时,曾将其命名为“黄妃塔”。而之所以叫“黄妃塔”,是因为他有一位十分宠爱的黄姓妃子,这位黄妃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彼时,刚刚生一男婴,钱俶欣喜之余,遂命工匠建造了这座佛塔,据说原计划要建千尺十三层,后因财力有限,实际施工时只建了七层。当重檐飞栋的雷峰塔被冠以“黄妃”这个名字,这座塔在肈始之初就已经与西湖水实现了一种阴柔的契合,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雷峰塔周身弥漫的,是一份柔美的女性气韵。

其实,雷峰塔不仅在昭彰着女人的名字,更是钱俶“示弱”政治的物化呈现。早在吴越建国之初,钱俶的祖父钱镠就将“善事中国”“保境安民”定为国策,临终时,更是叮嘱子孙“要度德量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此后,后世吴越国君无一人敢违抗这条祖训,一直都外示柔服,对中原朝廷称臣纳贡。对钱氏的柔服政策,苏轼曾评道:“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而这条“示弱”的祖训传到了钱俶时代,体现得就更加明显。在宋廷攻打南唐时,南唐后主李煜曾以唇亡齿寒之喻求当时的吴越国君钱俶出兵相救,而钱俶却颇识时务,认定北宋统一的局面乃是大势所趋,不仅没有出兵相助,反而亲率五万大军攻下了南唐的常州,此后不久,更是决定“保族全民”,将“三千里锦绣山川”和十一万带甲将士,悉数献纳给了中央政权。对于钱俶此举,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其应据守吴越之地,拼死力战,实在不该拱手降服;然而,站在一个更加闳阔的历史景深中,我们真的应当用一种开放的历史观来看待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事实上,钱俶的这种“示弱”,对于吴越子民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福祉。“以纸为甲,以农为兵”的南唐“白甲军”,最终被宋军打得一败涂地,而昔日“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金陵城在历经惨烈屠戮之后,已经是满目疮痍。而与之相反,受益于和平统一,吴越都城杭州的百姓却免遭涂炭。归宋之后,杭州更是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繁荣期,呈现出“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语)的盛景。而在纳表归宋之后,钱氏后人也享受到了五代十国王孙后裔中的最高礼遇,三千钱氏族人,皆“文武自择其官”。到了北宋末年,生活在开封的钱氏后裔已达上万人。“塔轮分断雨,倒霞影、漾新晴。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当宋代词人周密站在雷峰塔下吟诵起这首《木兰花慢》,相信在斑驳的塔身上,他已经找到了一份阴柔示弱之美。

当然,说到雷峰塔,一个虚化的女性是绝对不能绕开的,她就是脍炙人口的白娘子。这位对爱情忠贞不贰的女子,在由妖到人的嬗变中,丰富着雷峰塔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但同时,也像坚挺的雷峰塔一样,呈示出女性柔弱背后的刚烈一面。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的文本依据,可追溯到唐人传奇《博异志》中收录的一篇逸闻,北宋时,它被编入到了《太平广记》。到了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最终成为这个传说最完整最丰富的版本,家喻户晓,流传至今。自此,西湖的烟雨,断桥的春情,还有这座被法海用来镇妖除魔的雷峰塔,都和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紧紧地联系了在一起,以至于当人们提起雷峰塔,只记住了被镇压在塔下的那条凄美的白蛇,而忘记了它的真正肇建者。

但是,也正因如此,雷峰塔的女性气质才得以在中国众多佛塔中独一无二。面对着西湖的浩渺烟波,雷峰塔,一直以柔弱形象示人的雷峰塔,其实已经让人感受到一种内蕴的力量。

由此,1924年9月25日那声从夕照山上传来的轰天巨响,注定要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次标志性事件,而人们也正是在这震耳欲聋的坍塌声里,看到了“柔弱”背后的力量爆发。诚然,雷峰塔的倒掉,主要归因于近千年的风雨剥蚀,但一个戏剧性的原因也不能忽视:由于民间盛传供奉雷峰塔的砖石可以早生贵子,一时间,人们都开始疯狂地盗挖塔砖,而在盗挖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虔诚的女性香客。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一座最初以柔弱命名的塔,最终毁于柔弱。

2002年,在雷峰塔坍塌七十八年后,一座金碧辉煌的新塔重新矗立在浸满沧桑岁月的塔基之上。络绎不绝的游人在领略过雕刻细腻的佛教故事、吴越春秋、白蛇传说之后,便可登临塔顶。极目四望,平静的西湖、壮观的灵隐寺、苍翠的飞来峰尽收眼底。而站在塔上的游客也许不会知道,他们自己其实就站在西湖的中心点上,站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之上。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