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扬州慢①淳熙丙申②至日,余过维扬③。夜雪初霁④,荠麦弥望⑤。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⑥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⑦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⑧,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⑨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輥,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三年冬至,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青青的野麦一望无边。进城之后,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自然清碧,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号角悲鸣。我的心情悲怆感伤,感慨今昔盛衰变化之速,因此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清幽的竹西亭。我解下马鞍,稍微停止一下行程。昔日歌舞繁华的扬州,如今看到的只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古老的树木,都讨厌提起战事和军兵。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空城中回荡着凄寒的声音。曾在这里观赏游冶的杜牧,假如今天重来此城,也会触目惊心。纵然那豆蔻词写得极工,青楼梦的词句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述沉痛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却一点也没有音声。可叹桥边艳丽的红色芍药,年年是为谁开花而献上一片艳红?

【注释】

①扬州慢:词牌名,姜夔自度曲,双调九十八字。

②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③维扬:今江苏扬州市之别称。

④初霁(jì):雨雪初晴。

⑤弥望:满眼。

⑥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当时文化界名人,号千岩老人,福建闽清人。

⑦竹西:扬州城北门有竹西亭。

⑧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⑨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

⑩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妓女所居之地。

二十四桥:相传唐代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至宋代尚存七座。

红药:红色芍药花。

品读

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时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上片以所见所闻的衰景哀音写名城之萧条,下片借杜牧描写扬州繁华的艳诗婉抒词人伤时感世之哀情。

上片前三句叙事,交代写作背景。早听说过扬州是名城,此次初来。“过春风”以下五句写乍到城中的印象,满目荒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八字,抒发对金兵南侵的深恶痛绝之情,概括力极强,想象丰富,令人惊心动魄。而且这种情绪是南宋初年朝野人们最普遍的思想情绪,是全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共同感受,因此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也是本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取得很高社会认同的原因。“渐黄昏”三句由视觉转向听觉,把空城荒寒之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状物绘景本领实高。下片设想当年在扬州有过许多风流韵事的杜牧,假如所面对的是这样的情景,绝对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艳情诗来,委婉地表现出对扬州遭到战争破坏的无限惋惜和感伤。全词结构严密,意脉清晰,从解鞍入城,黄昏听角到月夜问花,按时间顺序写来。从抒情看,先写所见,次写所闻,再写心中所思,逐层写来。从感情容量来看,如同一篇浓缩了的《芜城赋》。因其既表现出金兵入侵造成的灾难,又抒发了时人对战争恐惧与厌恶的心理,故为当时传诵,有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