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兵势篇》原文、注释、案例解读
第五篇
兵势篇
【兵势篇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1]。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2]。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3]。兵之所加,如以碫[4]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5],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6]。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兵势篇注释】
[1]分数:分、数指军队之组织、编制。
[2]形名:旗鼓等号令。
[3]奇正:常规为正,特殊、变化为奇。
[4]碫(duàn):磨刀石。
[5]合:交战。
[6]五:古代音乐为宫、商、角、徵、羽五声。
【兵势篇译文】
孙武说:管理人数多的军队如同管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组织得好的缘故。指挥人数多的军队作战如同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作战一样,这是使用旌旗等指挥工具和鼓金等联络信号的缘故;统率全国的军队,即使遭受敌人的进攻,也不致失败,这是善于出奇、用正的缘故。兵力所向,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缘故。
一般的作战,都是用正面交锋,用出奇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终而复始,就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去而复来,如同一年四季的更替。音阶不过五个,五声的变化,却是听不尽的。颜色不过五样,五色的变化,却是看不完的。味道不过五种,五味的变化,却是尝不尽的。战术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相互转化,如同圆圈旋绕不绝,无始无终,谁能够穷尽它呢!
【兵势篇原文】
激水之疾[1],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2],节也[3]。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4],节如发机[5]。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6];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7]: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8]。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兵势篇注释】
[1]激水之疾:激水,即击水。疾,快。
[2]毁折:摧毁捕猎的目标。
[3]节:节制,分寸。
[4]弩:拉满待发的弓。
[5]发机:发射。
[6]斗乱:乱中战斗。
[7]勇怯,势也:士卒的勇敢或怯懦,是由战争态势的优劣决定的。
[8]任势: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兵势篇译文】
湍急的水流,飞快地向前奔腾,以致能冲起石头,这是迅猛的水势造成的;鸷鸟能迅猛地向下飞袭,以致能捕杀小鸟小兽,这是由于抓住了时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所造成的作战险峻的势如同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如同击发弩机把箭矢突然射出一般。
旌旗纷纭,人马纭纭,在混乱的状态中作战,必须使自己的部队不发生混乱;车马混沌,步卒奔驰,在迷蒙不清的情况下作战,必须把部队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
军队过分的严整将失去灵活性,反而因为不能应付战势的突变而混乱。过分的勇猛往往产生对失败的恐惧,过分的强大则会产生心理上的弱点。严整或混乱,是由于编组和指挥好坏造成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于态势的优劣造成的;强大或弱小,是由于实力对比造成的。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用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必定会贪图来取;用小利调动敌人,用重兵待机打击敌人。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设法造成有利态势,而不苛求于人。所以他能选用适当的人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能够利用有利态势的人,指挥士兵作战,如同转动滚木圆石,在平地就安稳,在陡坡就滚动,方的就安稳,圆的就滚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声势,有如从千仞高山上滚下圆石,势不可当。
【评析】
本篇主要论述“奇”和“正”的关系,“择人而任势”的重要,强调只有充分发挥将帅的杰出指挥才能,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才能够出奇制胜,所向无敌。
关于“势”,孙武指出,水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完全是因为势。为了“造势”、“任势”,孙武强调要“示形”、“动敌”,他认为这是达到出奇制胜的重要手段。高明的将领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圆石从千仞之高的山上飞滚下来,势不可当。
本篇运用多处比喻,自然贴切,声情并茂,即使除去军事价值不谈,也堪称一篇文学佳作。
【兵家智慧故事】
伍子胥荐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公子光派侠士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政权,当上了吴国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间。阖闾当上国君后,忽然想到僚的儿子庆忌还在国外,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庆忌这个人是当时天下有名的勇士,他能力举千斤,而且很有谋略。
阖闾急忙派人去找伍子胥商量。伍子胥是因躲避楚王的追杀才逃到吴国的,为了打回楚国,向楚王报仇,伍子胥便向阖闻推荐了一个叫要离的人充当刺客。
要离是一个身材瘦小、外貌极其一般的人。伍子胥担心阖闾看不起要离,特意介绍了要离的身世,并带要离去见阖闾。阖闾看到要离弱不禁风的样子,大失所望,但碍于伍子胥的面子,勉强接见了要离,并问他:“你知道庆忌这个人吗?他有万夫不当之勇,你不害怕吗?”
要离回答:“大王的命令,我会尽力去做的。”
阖闾说:“庆忌这个人,不光有勇力,而且有谋略,他不会轻易让别人接近的。”
要离道:“我答应了伍子胥先生帮助您。请您杀掉我的妻子、儿子,弄断我的右臂,我就可以杀掉庆忌!”
阖闾没有想到要离会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他果然杀掉要离的妻子、儿子、弄断要离的右臂,还故意把要离妻儿的尸体在城中火化,以使庆忌知道。
要离“逃离”吴国,辗转到了卫国。卫国是庆忌生母所在地,庆忌就躲在卫国。庆忌与阖闾有不共戴天之仇,对吴国的事情了如指掌,但他不知道要离来卫国的目的,因此,要离到了卫国,庆忌立刻接见了要离。两个人“同病相怜”,很快成了“莫逆之交”。数月后,庆忌率大军打回吴国,企图向阖闾讨还血债,要离与庆忌同船而行。
战船行至江中时,刮起了大风。要离觉得这是行刺的大好时机,可以凭借风力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于是走到上风头,拿起一只锋利的长矛,趁庆忌一心指挥大军渡江之际,突然挺枪刺去。要离的第一枪刺掉了庆忌的头盔,庆忌从未想到过要离会刺杀他,头盔脱落,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迟疑之间,要离已挺枪刺中他的心脏。庆忌大惊,挥手挡开了要离刺来的第二枪,把要离头朝下提在手中,向江水中浸了三次,然后把要离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对左右士兵说:“这个人真是天下少有的勇士,不要在一天之内,使天下失去两位勇士了。我死之后,务必放他回国,以表彰他对主人的忠心。”说完,庆忌就死了。
庆忌手下的人遵照庆忌的命令,果然放了要离。但是,要离在回吴国途中突然停下来,对随从说:“杀了妻子为君王服务,是不仁;为新的君王而杀死旧君王的儿子,是不义;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是贪生怕死,我有这3种罪恶,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完,砍断自己的双腿,挥剑自刎。
郑相国子皮让贤
郑简公二十三年,郑国的相国子皮年纪大了,主动要求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比他年轻能干的子产。子产激动不安地说:“朝中有权有势的贵族这么多,他们会听我的吗?”
子皮说:“我带头执行你的命令,率领群臣服从你的领导,这样,还有谁敢不尊重你呢?”
子产执政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组织生产,发展教育,开放乡校,鼓励人们议论国政,从而使那些忠诚勤俭的人们兴旺起来,奢侈越轨的人受到了抑制和制裁。
当时,子产的法令规定:“一般人不得为祭祀而田猎杀鲜。”但有个横行不法的贵族丰卷,无视子产规定的法令,打算带大队人马去打猎,用猎获的野味来祭祀祖宗。子产予以制止后,丰卷竞召集部属、家兵,杀气腾腾地来围攻子产。子皮闻讯后,用他元老重臣的威望,制止了丰卷的无法无天的行为,把他从郑国驱逐出境,从而维护了新任国相的尊严,巩固了子产的政治地位。
子产执政的第二年,子皮想让尹何担任自己私邑的长官。但尹何尚未成年,学识也不够,子产认为这样做不妥,但子皮说:“这孩子谨慎老实,我特别喜欢他,让他到任以后再学习吧!”子产耐心地向子皮解释道:“对于珍贵的锦绣,您肯定不会让那初学的人裁剪,私邑是您安身的地方,您却让初学的人管理。我只听说过先学好本领而后再授予政事的,没听说过先委以要职而后才学习治理的本领的。就像打猎一样,只有熟练地掌握了驾车射箭的技术,才能猎获禽兽;如果一个人根本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他就会老是担心翻车和被压,哪还顾得上去瞄准猎物呢?”子皮惭愧地说:“您说的对极了!都怪我老糊涂了。还是您站得高,看得远。听了您的一席话,我算明白过来了。”
从这以后,子皮对子产更加信任了。在子产执政的二十年里,郑国国内安定,并受到各国诸侯的尊重。
秦昭王巧设奇谋胜战长平
公元前265年,秦昭王为了统一天下,大举兴师,进攻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军将韩国拦腰截成了两段,彻底切断了韩国北部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王异常恐惧,派使臣入秦,愿献上党郡以求和。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极力反对此举,自作主张请邻国赵国发兵去占领上党郡。于是赵王决定派平原君前往受城。消息传到秦国,秦昭王大怒:韩国已献上党于秦,赵国竟然虎口夺食,岂有此理。马上命左庶长王龁率领秦军进攻上党。上党的赵兵力量薄弱,抵挡不住来势凶猛的秦军,退守长平。赵王得知秦军东进,当即召来老将廉颇,委派他率军到长平前线,抵抗秦军。
公元前260年,廉颇带领援军抵达长平,即与秦军的先头部队遭遇。赵军初战不利,伤亡严重,两个城堡失守。赵王闻信大惊,他接受了大夫楼昌的建议,派显贵大臣郑未赴秦求和。秦王假意盛情款待郑未,并大肆张扬秦、赵已经和解,而暗中却又加紧作好攻赵的准备。秦、赵媾和的消息传播出去以后,赵国以为和议将成,遂放松了防备,军队士气开始懈怠,而楚、魏等国以为秦、赵媾和,便打消了合纵救赵的企图。秦国排除了诸侯合纵的危机,大举进攻赵国。
不久,秦军在长平以南数次攻赵,赵军屡次失利。考虑到秦强赵弱,赵军又数战不利,廉颇转而下令改取守势,试图以逸待劳,疲惫秦军。秦将王龁想尽办法挑战,廉颇就是坚守不出。谋士范雎建议秦王使用反问之计,挑拨廉颇与赵王的关系,赵王听到谣言果然中计,派赵括为将,去长平接替廉颇。上卿蔺相如得知此事,对赵王说:赵括只会死啃书本,不会变通,不可拜将。赵王不听,执意派赵括前往。赵括一上任,就自行其是,把廉颇制订的一套防御部署全部废除,积极准备进攻。
秦昭王得知赵国前线换将,心中大喜,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悄悄赴长平前线指挥作战,改命王龁为裨将,并严令:敢有泄密者,立斩不赦。八月,赵括认为机会成熟,贸然率军大规模出击。白起深知赵括轻敌麻痹,便采取诱敌深入策略,秦佯败后退。赵括以为旗开得胜,不禁大喜,不察虚实,率军追击。接着一连数仗,秦军皆败。有人劝谏:“秦兵如此易败,只恐其中有诈。”赵括不听,执意率军追杀到秦军大营前,秦营驻扎在深沟高垒之内,赵军难以近前。此时,白起预先部署于两翼的奇兵25000人,插到赵军背后,截断了它的退路。同时,白起又另派5000名精兵紧逼赵军大本营,使得营内部队无法出营增援。赵军前有坚壁,后有奇兵阻隔,粮道也被截断,陷入重围之中。
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粮草匮乏的消息,亲自组军,开赴长平周围,以阻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运。赵括在绝望之余,亲率精兵强行突围。结果刚到阵前,就被秦军乱箭射死。秦军乘势发动总攻,赵军40万人全军覆灭。
长平之战,秦国巧设奇谋,多次运用奇正变化,创造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大规模歼敌的先例。
冯异奇正结合胜赤眉
在战争中,使用常规的作战方式称之为正,离开常规称之为奇。单纯的正或纯粹的奇都不能持之久远,奇正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战争方略。明人何良臣说:“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故善用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奇正结合的战例。
刘秀称帝后,面对的威胁是赤眉军。赤眉军是琅琊人樊崇领导的一支起义军,于天凤五年在莒县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他们作风淳朴,纪律严明,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他们作战时,为了同敌人相区别,每人都用赤色涂眉,故称“赤眉军”。赤眉军曾在成昌与王莽军展开激战,王莽兵败,主帅更始将军廉丹被杀,太师王匡逃走。更始三年春,赤眉的队伍已发展到三十余万人,当他们到达华阴时,拥立一个汉宗室后裔、十五岁的牧童刘盆子为皇帝,建号“建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更始政权灭亡。赤眉军政权对刘秀新建的东汉政权构成了威胁。
光武元年十月,刘秀进入洛阳,宣布定都于此,并派大司徒邓禹防御赤眉军,安定三辅。邓禹被赤眉军击败,三辅陷入一片混乱。刘秀即派被称为“大树将军”的冯异代替邓禹。
刘秀亲自送冯异到河南,赐给他一把用宝玉装饰的宝剑,并面授机宜说:“三辅连续遭到王莽、更始的破坏,又遭到赤眉的创伤,百姓涂炭,无所依诉。今去征伐,不必以略地屠城为胜,重要的是安集百姓。诸将并不是不善于作战,只是好掳掠。这是我让你去安定三辅的重要原因。”冯异顿首受命,引兵而西。而这时由于赤眉军在长安一带没有粮食,遂东下就食。于是,冯异与赤眉军在华阴相拒,二者相距六十余里,作战数十次,冯异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光武三年,刘秀遣使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但赤眉军仍然有很大的势力。
有一天,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等与冯异相遇,约冯异共同进击赤眉。冯异说:“我已与赤眉相拒数十日,虽屡取胜,但赤眉余众尚多,可以稍施以恩信,诱其慢慢分化,难以用兵强攻。你们屯黾池以东,我冯异在黾池以西,两面对赤眉构成威胁,可一举而取,这才是万全之计。”
邓禹不听冯异的意见,让邓弘发兵大举进攻赤眉,赤眉假装失败,弃辎重而逃,实际上辎重车辆装的全是沙土,只在表面撒上薄薄的一层黄豆。邓弘的士兵见到后哄抢辎重车辆,队阵乱套,赤眉军乘机反攻,邓弘大败,冯异和邓禹合兵救邓弘,赤眉才稍稍后退。冯异认为士卒饥乏,应休整后再战,邓禹不听,再次举兵攻击,又被赤眉军打败,死伤三千余人,邓禹仅以二十四骑逃归宜阳,冯异也在慌乱中弃马步行,仅与麾下数人逃回大本营。
冯异回营后,坚壁不出,召集诸营散卒数万人以守营阵,又挑选精兵穿上赤眉军的服装隐蔽在道路两旁。赤眉军派出万余人前来攻打冯异,冯异故意派出一小股军队迎击,赤眉见冯异兵弱,举军大攻,正中冯异的埋伏。由于伏兵都穿着赤眉军的服装,赤眉难以识别敌我,大乱而溃,被俘者达八九万,余众十余万南下宜阳准备突围,不料又进入刘秀布置的圈套。刘秀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仓皇而来的赤眉军又遇大雨,惊慌不知所措。此时,赤眉军已无路可走,樊崇、刘盆子只好向刘秀投降。刘秀对降兵进行了安抚,向饥饿不堪的赤眉降卒提供饭食,然后令樊崇等居洛阳,赐宅一区,田二顷,赤眉主力便退出历史舞台。
虞诩增灶巧骗敌
东汉时,居住在陇西一带的羌人屡次发动起义,反抗汉朝的统治,使汉朝上下为之震动。为了稳定这里的局势,朝廷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平定羌人起义。
羌军首领听说虞诩率军前来征讨,连忙率几千人马,集结在陈仓境内的崤谷凭险设防,阻击虞诩的军队。虞诩带领少量的护送兵卒接近崤谷时,探听到前方有数千羌人截断了去路。虞诩自知弱难抵强,只好命士兵停止前进,扎营待命。部队驻扎后,虞诩假装巡视军队,每到一处都故意声张:“现在羌兵凭险据守,我们兵力有限,不易通过。我已派人向京师报告,请求加派援兵,待援兵到达后再向武都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虞诩兵少胆怯,暂时不敢过崤谷,就放心地分散到附近的州县去抢掠,放松了对虞诩的戒备。虞诩见有隙可乘,立即率部连夜出发,突破崤谷,一日急行军100多里。羌人得知虞诩偷过崤谷后,派兵在后面紧紧追赶。
虞诩过了崤谷后,深知定有重兵在后追击,便让士兵们以每天200里的速度前进,并且每当停下来做饭时,让士兵们每次挖两个灶。他的这种做法实施后,羌人居然不敢再追了。跟随虞诩的将士看到这种情况,觉得非常奇怪,便问虞诩:“战国时候,有过孙膑减灶战胜庞涓之事,而你却让增灶。兵法上说,日行军不过30里,而你却让我们日行近200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说:“敌人众多,我们兵少,行军慢了就会被他们追上,急行军是为了不让敌人摸清我们的虚实。孙膑减灶是为了使敌人认为他兵少,骄纵、麻痹敌人。我们增灶,是为了让敌人认为我们的援兵已到,不敢追赶。古今形势不同,做法也要变通。”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虞诩摆脱追兵,强行军到达武都后,发现武都郡中兵不满三千。此时,羌人数万已包围了城外不远的赤亭,向赤亭发起进攻已十多天了,局势十分危急。虞诩当机立断,命令士兵把强弓藏起来,只用小弓向羌人放箭。小弓力弱,射程不远,羌人以为汉军没有强弓,射不着他们,就不把虞诩的军队放在眼里,于是放开胆子,增加兵力向赤亭猛攻。虞诩看到羌人全部靠拢上去了,便立即命令士兵们取出强弓,瞄准敌人,顿时箭飞如雨,发无不中,一下子就将羌军射死了一大片,羌兵吓了一大跳,急忙停止攻击,仓皇撤退。虞诩趁势指挥将士出城冲杀,又杀死了许多羌兵。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虞诩整顿人马,派出一队士兵从城东出来,再从城北门进去,进城后立即改换衣服,再从北门出去,返回东门进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城外羌兵看见汉兵来来往往,出出进进,弄不清武都城内有多少兵,不敢轻举妄动,便打算全军撤走。虞诩料到羌人准备撤退,便派兵悄悄出城,在羌人的退路上设下埋伏。当羌人撤到那里时,汉军伏兵齐出,摇旗呐喊,擂鼓攻击,大获全胜。羌军从此败散了下来。
虞诩将军对孙子兵法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在战争中,如果敌强我弱,敌众我寡,须多设旌旗,加倍增灶,向敌人示强,使敌人猜不出我军有多少,弄不清谁强谁弱,如此,敌人必不敢轻率地同我作战,我军则可趁机速去。”虞诩增灶退羌兵灵活地运用了这一计策。虚灶倍增,很快地摆脱了敌人。以后在赤亭之战中,他又示弱示强交替使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敌人难以掌握,捉摸不透。终于击败了羌军的包围,使武都地区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然,东汉对羌人的战争,就其性质来讲是一次镇压农民起义的不义之战。但从军事学术和作战指挥角度来看,却是体现了虞诩的指挥才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孙策调虎离山败刘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当时盘踞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两个军阀是会稽太守孙策和庐江太守刘勋。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17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而向北推进首当其冲的就是庐江太守刘勋的地盘,于是孙策就准备夺取江北庐江郡。但庐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刘勋又是一方霸主,实力雄厚,并不弱于孙策。
此时占据庐江的军阀刘勋由于势力强大,地理环境优越,因而也虎视眈眈的,企图吞并邻地。面对威胁,孙策召集将士,共谋良策。周瑜认为,要消灭刘勋,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而且就算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最好的办法是以利诱之。孙策决定采纳他的意见。他深知刘勋志大才疏,嗜财如命,于是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地区向来以殷实富裕著称,刘勋觊觎已久,苦于无从下手,如今见孙策主动送礼求援,于是满口应承。他手下的一位谋士提醒他要防备孙策施诡计,刘勋一心想扩充势力,哪里听得进忠告。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和甜言蜜语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水陆并进,如狂飙般杀向庐江城。庐江守军精锐都被刘勋带走了,主将又不在,剩下的老弱之兵,无能之将不堪一击,没做多少抵抗便投降了。孙策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庐江,并马不停蹄,指挥大军杀向已被调离老窝的刘勋。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又一连几天吃了败仗,士兵们个个垂头丧气。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庐江,眼见庐江城丢失,他也无心恋战,走投无路,只得归降曹操。从此,孙策称霸江东,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借势令袁绍之子反目
孙子认为,善于打仗的人,必须依靠、利用客观形势,从而使自己也处于一良好的态势。当你要干什么事或与对方交锋,也许形势对你极为不利,你就像一块凹地的石头,很难有什么作为,这时的策略是“静”,以静观变。任何客观外在形势都是变化不定的。当形势发生变化时,你充分利用这一变化,使自己的位置发生改变。
三国时的曹操,就是通过“蓄势”、“造势”,使袁绍之子反目成仇,自己却坐收渔翁之利。
官渡之战后,袁绍积郁成疾,呕血而亡。袁绍少子袁尚据邺城,统领袁绍旧部。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谭、袁熙也各自拥兵自重。袁氏兄弟仍有很大势力。曹操要一举将其扫平,并非易事。
袁绍在世时,其子袁谭、袁熙、袁尚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各植党羽。审配、逄纪依附袁尚,辛评、郭图依附袁谭,袁绍死时审配矫命使少子袁尚嗣位。袁谭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袁尚、袁谭有隙。曹操出兵征讨时,袁谭驻守黎阳,袁尚只拨给他很少的一部分兵力,还派亲信逄纪到袁谭军中作监军。袁谭大怒,杀逄纪于军中,二袁矛盾激化,曹操乘机攻黎阳。袁谭无奈,只得向袁尚求救。袁尚欲分兵袁谭,又担心袁谭势力过大,遂使审配守邺,亲率大军救黎阳,结果被曹操败于城下,袁尚、袁谭只好弃黎阳退保邺城。
曹操诸将欲乘胜攻邺城,一举消灭袁氏兄弟。谋士郭嘉向曹操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逄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也就是说,袁氏兄弟本有矛盾,如果他们受到别人的压力,就会自动团结起来,共同对外。如果外部压力减缓,他们的内部矛盾就会激化。应设法让其矛盾激化,听任其自相残杀,然后再举兵各个击破。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乃率军南征刘表。果不出郭嘉所料,曹军一撤,二袁立刻反目。袁谭在郭图、辛评的挑唆下,为争夺冀州向袁尚发难,被袁尚击败,逃往平原。袁尚留审配守邺城,自率大军将袁谭包围在平原。袁谭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救。
曹操向群下征求意见,多数认为应坐山观虎斗,待其两败俱伤,现应集中兵力攻灭刘表。谋士荀攸却说:“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构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即如果袁氏兄弟中的一个吃掉另一个,就会减少内耗,势力增加。因此应援救袁谭,暂时使二者相争斗,以便以后图取。曹操对荀攸的建议连连称善,乃指挥大军回师黎阳以解平原之围。袁尚见曹操回师,急忙撤围还师邺城。袁谭被救,曹操与之结亲,进行安抚,又进一步分化袁氏兄弟。
建安九年二月,袁尚使审配、苏由守邺,再次率大军围攻袁谭所在的平原。曹操乘机出兵攻邺,当曹军离邺五十里时,苏由表示愿为内应,谋泄,被迫逃出邺城投奔曹军。曹操下令开挖地道攻邺,审配则挖沟阻挡。曹操又令围城挖沟,宽深各两丈,引漳水灌城。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饿死者过半。袁尚闻知邺城告急,将兵回救,却被曹军击败,袁尚逃往幽州,投奔其兄袁熙。邺城只好开城投降。
在曹操围攻邺城时,袁谭乘机夺取了河北东部地区,曹操攻克邺城后回师,顺便吃掉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袁尚、袁熙与乌丸联兵相拒,兵败后逃奔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自己的地盘与曹操相隔千里,不肯服从曹操,有人建议曹操攻灭公孙康,擒拿袁氏兄弟。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正欲使公孙康杀袁氏兄弟,不必劳师远征了。”不多久,公孙康果然带着袁氏兄弟的头来见。众将向曹操请教其中的奥妙,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怕袁氏兄弟兼并他,二袁上门投奔,他必定猜疑。如果我用兵急攻,他们会联合相拒。如果我们放他们一码,他们就会自相火并。”
曹操在平定袁氏兄弟的过程中,采用郭嘉、荀攸的计谋,虚虚实实,奇正相生,使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终以较小的代价夺取了最大的胜利。
曹操择将守合肥
公元215年,孙权攻破皖城之后,率10万大军直逼合肥。
此时,曹操想乘刘备在西蜀立足未稳之际,消灭刘备,特委派大将张辽守卫合肥,以防孙权的偷袭。张辽只有7000余人,将士们听说孙权以10倍有余的兵力来攻合肥,一个个谈虎色变。急迫间,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面写着四个字:“贼来乃发。”张辽立即打开木匣,匣内有一封短信,信上写道:“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护城(如果孙权来攻城,张辽和李典两位将军出去迎战,乐进将军守城)。”
张辽把曹操的信递给乐进和李典,李典看后默不作声,乐进问张辽:“将军想怎么办?”张辽说:“孙权乘主公(曹操)远征在外,率大军而来,以为必胜无疑,我们只有先主动迎击打掉他们的锐气,才能守住合肥。”乐进见李典不说话,便说:“敌众我寡,我看还是不要冒险吧!”张辽道:“现在已是生死关头,待我出城,与孙权一决死战!”说完即吩咐备马出城。李典见状,慨然而起,道:“将军如此,李典难道能因私废公吗?我愿意听从您的指挥!”原来,李典一向与张辽不合,所以一直没有说话。
张辽留乐进守城,与李典一起率领800名精悍将士乘孙权的军队尚未建好营寨之际,突然杀入孙权所在的大营,孙权措手不及,慌忙上马逃窜,吴军大败,死伤惨重。待孙权重新把大军集结好时,张辽、李典已率800壮士退回合肥城。
吴军失了锐气,人人惧怕张辽的威名,虽然依仗人多,天天攻城,但都心怀畏惧,攻城也不肯出死力。这样,一连攻了十多天城,合肥城依然固若金汤。
据《三国志》记载:张辽,“武力过人”;乐进,“有胆略”;李典,“有雄气”、“不与诸将争功”。曹操正是根据三将各自的长处予以重任,才取得了以少胜多和反围城的胜利。
李靖奇兵连破敌
李靖出身高门,少年时胸怀大志,苦读兵书。但他前半生并不顺,李渊准备在太原起兵时,李靖曾向隋朝告变。李渊对此一直铭记在心。后来,李靖投李唐后,李渊要杀了他,多亏李世民惜才,才保住他。但此后,李靖一直无施展的机会,直到统一战争尾声时,他带兵征萧铣,初露峥嵘;立国后,深入大漠剿灭东突厥主力,为唐朝除去心腹大患;在花甲之年,再披战袍,征战高原大非川,灭掉吐谷浑,打通河西走廊,功名卓著,肖像挂在凌烟阁上,为后世敬仰。李靖的敌手或在平原河网,舟步相杂;或在大漠腹地,骠骑驰突;或在高原冰川,行踪诡秘,但都被李靖打败。李靖用变有两招:一是通,一是奇。所谓通,就是敌变我变,他总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在充分了解人情、环境、形势的基础上改用正确的策略;所谓奇,是奇正互倚,在常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奇思异谋,出敌意料。
何时用正谋,何时用奇谋呢?
李靖认为,在敌人力量充实,信息灵通,人心团结,己方难以施展巧计时,应用正兵,也就是以实力对实力。当敌人空虚时,一定要用奇兵。他还强调,奇正要互用。要先用正兵,后用奇兵。正奇的理解有多种:车步兵为正,骑兵为奇;先头部队为正,后援伏兵为奇,等等。在打败突厥的战争中,李靖的奇兵思想体现最充分。
突厥是唐初的劲敌。李渊起兵前后曾被迫向突厥称臣,唐太宗初期也受过突厥不少气,只是实力悬殊,隐忍不发。贞观四年,唐太宗觉得时机成熟,向突厥进攻,军队统由李靖节制。打突厥不同于讨东南,突厥全是骑兵,进攻凶猛,转移迅速,加上大漠战线长,气候恶劣,补给困难。
但敌人也有弱点,就是孤军作战又缺乏防备。于是李靖决定出奇制胜,以快打快。他挑选了三千精骑,疾驰二百多里,直逼敌人巢穴定襄,出现在城南山岭上。
突厥颉利可汗万没想到唐军来得这么快。他说:唐兵若非倾国而来,怎敢孤军深入?
李靖的奇谋不在攻地而在攻心,让突厥从内心感到震惊和恐惧。还未接战,就有突厥兵投降,颉利可汗不战而逃。在大非川之战中,李靖也是以奇制胜。大非川在今青海境内,由吐谷浑控制。
贞观八年,唐吐爆发战争,唐太宗发兵五路,由李靖统帅。这一战的困难在于地势高,温度低,补给困难,而敌人又神出鬼没。双方在赤水源恶战一场,均伤亡惨重。吐谷浑首领伏允逃跑,并用火烧荒,让唐军的马匹无草。李靖命军队追入大非川。此时的唐军遇到空前的困难,粮草将尽,水源难找。到了人吃冰,马啃雪的地步。一些唐将认为,再这么下去将陷入绝境,应立即撤出大非川。李靖反对,他认为敌人也已将近绝路了,他们判断我军也该撤了。正因我军断饮乏资,才须迅速捉到敌人与之决战,而且越快越好。目下撤军,非但不能马上得到物质补充,且会被尾随之敌一口吃掉。他督促军队加快速度,寻找敌人残余力量。几天之后,终于找到并歼灭了他们。
所谓奇兵,就是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出现的,有时靠的是速度,有时靠的是意志、耐力。运用奇正之变有个基础,就是通晓人情、形势的各种变化,对局势有准确的判断。
萧铣是南朝后裔,武德元年在江陵称帝。李靖平萧铣是初试牛刀的一战。李靖以几千奇兵一路掩杀,包围了江陵。唐军以为胜利在望,但李靖清楚,萧铣实行“寓兵于农”的制度,各地军队战时入伍,平时散于农田。唐军突袭得手,敌军还未来得及集结,如果久滞于城下,等敌援来到,就危险了。于是他向主帅建议,将所获敌舰散弃于江中。众人不解:敌舰正可装备我军,为何留给敌军?李靖说:“萧梁之地,南到岭表,东至洞庭,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江陵未破而敌援兵四集,我军里外受敌,进退不得,就是拥有再多舟楫,又有何用?现在将敌船丢弃,使其顺水而下,如若沿江有援兵前来,见到弃舟一定以为江陵已陷,不敢轻进,派人窥探,往来也得十日有余,那时我军已经将城攻破。”众人都服了他的心机。
不但对敌人的心理要有准确把握,对己方的真实意图也要参透。大事业往往玄关重重,有时自己人之间也不能说明、说破,要靠对全局的体察去摸清真实意图,以免贻失机会,造成误会。
当颉利可汗被追到铁山后,才有机会稍稍喘息。他决定用缓兵之计,赢得时间,重整旗鼓。他派人去长安向太宗请罪,恳请举国内附。唐太宗不是东郭先生,决意将“狼”铲除。但他将计就计,为麻痹敌人假意允和,还派使者去安抚颉利。当时没有手机电报,太宗还无法将真实意图告诉前线的指挥官,全靠他们的悟性了。
李靖接到的官方命令是停止进攻并迎颉利入朝,军中上下都以为战争已胜,可以班师。只有李靖头脑清醒,他揣知了太宗的意图。李靖意识到:颉利虽遭败绩,其部属仍不失众多,若放纵其逃往漠北,那么,荒漠绝远,又地形不熟,恐怕就再也追不及了。现在使者带着诏书招降于彼,他们必然宽心无备,若选精骑一万携带二十日粮,可以一战而擒颉利。部将张瑾反对: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又要前往彼处,怎能再出兵袭击呢?李靖说:这是皇上的智谋!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正是抓住了战机。
于是,李靖亲带士兵万人,悄悄地跟在了使者的后边。颉利见到使者,以为缓兵之计业已成功,十分欢喜。就在他松下了一口气的时候,李靖的大军已在眼前了。
高价购琴,借势扬名
兵家讲求“兵者,以奇胜”。一个“奇”,含义颇妙,它使人出乎意料,又很好地发挥己方的优势,令敌方防不胜防。
同样,为人处世也讲究一个“奇”。打破常规,标新立异,逆向思维都可以出奇招。
初唐时期,宫廷诗风盛行,陈子昂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文人罢了。他初到长安,想要人知晓自己的名声和才气,谈何容易!
这一天,陈子昂听说西市中有人卖一把古琴,标价百万两,因其价格昂贵,几天内无人问津,只是招来越来越多的人围观。
于是陈子昂来到集市,拿出千缗钱当即买下这把琴。
众人吃惊地问:“为什么用这么高的价买琴?”
陈子昂说:“这琴乃世间少有之珍品,奏出音响如天籁清声,弦弦珠玑,如风齐鸣。因为我酷爱此音所以出高价买下。”
众人又一惊,就请求陈子昂弹奏一曲给大家听听。陈子昂指琴说:“明日请众位到宣阳城里,听我弹琴。”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整个长安。到了第二天,宣阳城里挤满了无数来看琴听琴的人,大家都望着陈子昂。
这时,陈子昂走上城头捧起琴对大家说:“我叫陈子昂,四川人,做有文章一百卷,奔走京城,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琴虽名贵,乐虽动人,不及我的文章,因此,在我看来,它如废物一堆!”
说罢,他高高举起琴,一摔而碎。然后走下城头,把自己的文章一一赠给众人。
这样,只用一天时间,陈子昂的名字与他的才能便传遍了大半个京城。
后来,陈子昂果然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大家,成为唐朝雄健诗风的最初的倡导者。
李诉伺隙捣虚活捉吴元济
善于作战的人,总能捕捉时机,伺隙捣虚,使敌人小的疏漏为我所用,从而为自己创造有利态势。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使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诉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诉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关。吴元济观察了李诉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诉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施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诉,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诉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等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已不敌,终于被捉。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征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诉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