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
首页/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注释、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注释、案例解读

第十一篇九地篇【九地篇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

第十一篇

九地篇

【九地篇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1],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2],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九地篇注释】

[1]无止:止,停留。无止即不要停留。

[2]行:迅速通过。

【九地篇译文】

孙武说:根轻地据用兵原则,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种。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散地”。进入敌国不深的地区叫“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也得到有利的地区,叫“争地”。我军可以去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连,先占领就能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衢地”。深入敌国境内,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圮地”。进路很狭隘,退路又迂远,敌人用较小的部队可打败我较大部队的地区,叫“围地”。奋勇决战就能生存,不奋勇决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死地”。因此,针对“九地”的对策是:在“散地”不宜于作战;在“轻地”不宜于停留;在“争地”要抢先占领,如敌已占领,不宜于强攻;在“交地”恐敌人截击,队伍要联结,不可断绝;在“衢地”要交结诸侯;在“重地”要从敌人境内掠取粮草;在“圮地”要迅速通过;在“围地”要设谋脱险;在“死地”要力战求生。

【九地篇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1],众寡不相恃[2],贵贱不相救[3],上下不相收[4],卒离而不集[5],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6]。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九地篇注释】

[1]及:策应。

[2]众:指大部队。

[3]贵贱不相救:指军官和士卒之间不能相互救助。

[4]收:聚集、联系。

[5]卒离而不集:士卒分散难于集中。

[6]听:使敌被动,听任我的摆布。

【九地篇译文】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照应,大小部队无法互相依靠,官兵不能互相救援,上下隔离无法聚集合拢,士兵溃散而不能集中,集合起来阵形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行动,对我无利就停止。试问:如果敌军众多严整而将要向我进犯,该怎样对待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这样敌人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的关键是靠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九地篇原文】

凡为客之道[1],深入则专[2],主人不克[3];掠于饶野[4],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5],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6]。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7]。

【九地篇注释】

[1]客:进入敌国作战的部队。

[2]深入则专:谓深入敌境,则军心一致。

[3]克:胜。

[4]掠于饶野:掠夺野外的粮草。

[5]亲:团结。

[6]偃:卧倒。

[7]诸、刿:均为人名,指专诸、曹刿。

【九地篇译文】

深入敌国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境官兵就会齐心,敌人就不易胜我;在富饶的敌区夺取粮草,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注意休整而不使部队过于疲劳,保存并集中各路士气,而积蓄战斗力。运用作战计谋,使敌人不能猜测到自己的情况。把自己的官兵放到无路可走的境地,就只能拼死命往前冲锋而不能败退。既然士兵拼命作战,又哪有不胜的道理?士兵深陷险境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时军心就稳定,深入敌境就小心谨慎,迫不得已就会死战。因此,处在这种情况的军队不用等待修整就能自行戒备,不用要求就能自尽其力,不加约束就能团致一致,亲密协作;不必命令,也都会遵守纪律。在军队中禁止搞迷信活动,以免引起不祥的情绪,出现不吉的预兆,消除部下士兵的疑惑,让他们直至战死也没有什么可怨的。我军官兵没有余财,并不是不爱财物;不怕死,并不是不想长寿。当发布作战命令的时候,官兵们坐着的泪湿前襟,躺着的泪流满面。把他们投到别无去处的绝地,他们就会像专诸、曹刿那样勇敢了。

【九地篇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1]。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之相恶[2]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3]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4],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5],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6];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7];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8];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九地篇注释】

[1]率然:古代传说恒山地区的一种蛇。

[2]相恶:讨厌、不喜欢。

[3]齐:齐心协力。

[4]正:严正。

[5]机:弩机之扳机。

[6]属:连接。

[7]固其结:巩固与诸侯的结盟。

[8]进其涂:要迅速通过。涂,同“途”。

【九地篇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就像“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会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会来救应;打它的身子,头和尾巴就会一起过来救应。试问:作战可以使它像“率然”那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和越国人是互相仇恨的,当他们同船渡河,遇到大风,他们互相救援如同左右手。因此,仅仅采用将马车缚成方阵、深埋车轮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以防止士兵溃散是不可靠的。要使官兵齐心奋战如同一人,靠的是管理教育得法;要使强弱都发挥作用,就要合理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军队携手团结如同一个人,这是士卒被放到了不得已的境地啊!

将帅的风范,是要以自己的幽深莫测来使部队保持沉着冷静,以严明的军纪使部队正气凛然。要能蒙蔽士兵的耳目,使他们对作战的计划一无所知;变更战斗任务,改变作战计谋,使他们识不破;转移驻地,故意迂回行军,使他们猜不透。当率领部队进入战斗时,如同登高而拿去梯子那样,断其归路;率领部队深入敌国境内,要像扳动弩机放箭那样,表示必死决心;烧毁船只,砸破饭锅,使其一往无前;指挥官兵要像赶羊那样,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该到何处去。聚集三军之众,投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他们拼死备战。这些才是将帅的大事。九种不同地区作战方法的交换,屈伸进退的利害,官兵的心理,都是不能不认真考察和仔细研究的。

大凡出国作战的原则,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过邻国而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地区,叫“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轻地”;背靠险固而前路狭隘的地区,叫“围地”;进入无处可去的地区,叫“死地”。

因此,在“散地”作战,我军要统一意志;在“轻地”作战,我军要使部队行军连续不断;在“争地”作战,我军要急速切断敌人的后路;在“交地”作战,我军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作战,我军要从敌国补充军粮;在“圮地”作战,我军要迅速通过;在“围地”作战,我军要堵塞缺口;在“死地”作战,我军要显示死战的决心,作殊死搏斗。所以,官兵的心理情况是,被包围时就会尽力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深陷险境就会服从指挥。

【九地篇原文】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1];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2],不知一,非霸王[3]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4]也。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5],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6]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默[7]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8],敌不及拒。

【九地篇注释】

[1]预交:与诸侯结交。

[2]四五者:指九地。

[3]霸王:实行王道,称霸诸侯。

[4]隳(huī):通“毁”,毁灭。

[5]悬:悬挂,引申为颁布。

[6]诛:诛,治,这里指研究。

[7]践默:践履绳墨,指暗中窥探敌人动静,以寻找战机。

[8]脱兔:脱逃了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速的意思。

【九地篇译文】

因此,不知各国诸侯谋略的,不能与之结交;不知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没有向导,就不能得地理之便。这几方面,如果有一方面考虑不到,就不能算作霸王的军队。霸王的军队讨伐大国时,能使敌方召集不到民众;威加于敌国,就能使敌国不与各国结交。所以,不必争着与天下的诸侯交结,也不必在各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伸张自己的主张,而以兵围加于敌国,这样就可以攻破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都。施行法规以外的奖赏,发布政令以外的命令,使用三军之众,如同指挥一人,使用他们去完成任务,而不说明作战的意图;使用他们去夺取胜利,而不说明可能遇到的危害。把部队投入到死亡之地,然后他们才能转死为生;使士卒陷于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

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在于顺着敌人的意图来愚弄它,集中兵力指向敌人一点。这就能长驱千里而擒杀敌将,即所谓巧于成大事的啊!

因此,当决定对敌作战的时候,要封锁关卡,废除通行证照,不许敌国使者来往,君臣激励于庙堂之上,反复研究制定作战计划。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必须迅速乘虚而入,首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不要与敌约期会战。作战计划的实施,要依据敌情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以决定作战的大事。因此,开始要像深闺的处女那样沉静,使敌人不加防备;一旦发动起来就要像狂奔的脱兔那样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评析】

《九地篇》是《地形篇》的姊妹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地形下作战的原则。孙武仔细分析了这些不同类的地形,从战略战术的实施上,提出了精辟的论点,并指出各种战地不宜采取的战术。

接着,孙武又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的观点。“兵之情主速”有两层含意:一是军队行动要快,二是军队行动的时间要准确。兵贵神速,是在有利的形势下,不给敌人以喘息、戒备、备战的时间,捕捉战机,克敌制胜。

此外,孙武还强调了当敌军全面进攻时,要“先夺其爱”,即夺取敌人最重要的地方。在本篇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率然”蛇。孙武用它来比喻军队的团结和协作应如率然一样,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总之,本篇内容颇多,计谋也颇为广泛,是值得仔细玩味的。

【兵家智慧故事】

魏舒因势更制破戎狄

我国古代用战车作战,据史书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中原各国从车战转向步战,是从晋荀吴伐戎狄后开始的。

春秋时期,大原(今山西太原及附近一带)是戎狄人集居的地区,他们经常侵扰晋国的北部地区。晋平公17年,荀吴奉晋侯之命,率千乘战车,浩浩荡荡讨伐戎狄。可部队一开进戎狄境地,就吃尽了苦头:那里沟壑纵横交错,道路崎岖,众多的战车和士兵拥挤在窄窄的山道上,拥拥挤挤,稍不留神,战车就会翻进山沟。戎狄士兵不时乘机冲出来袭击,他们地形熟悉,凶猛强悍,越沟跳涧,如履平地,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眼之间,就跑得无影无踪,晋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眼见队伍日渐混乱,人心惶惶,荀吴忧心如焚。

大将魏舒建议说:“这鬼地方,40名士兵跟一辆战车反而绊手绊脚,不如每车只用10名,定能取胜。”

荀吴应允,并交由魏舒去办理。魏舒带着新组建的战车同戎狄人交战,果然胜了。

正当晋军高兴之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戎狄人战败后,退守山林,兵车干脆进不去,无法追击。

魏舒又建议说:“将军,我们也丢弃兵车,重新更制编伍,跟戎狄人一样,徒步作战算了!”

荀吴觉得有道理,于是,魏舒就开始着手改编部队。没想到他自己的车兵却闹起事来,他们不愿意和步兵同列,魏舒当场杀了那个闹事的,余者肃然听命。

魏舒把车兵和步兵混编在一起,5人一伍,作为战斗的最小组织。又把伍编成能互相配合应援的军阵:作战之时,前面布2伍,后面布5伍,右面1伍,左面3伍,形成后强前弱中间空的方阵。他还挑选出10伍机警的士兵组成突击队,互相支援。

魏舒带着这支新编组的队伍向深山密林中进发。躲在林中的戎狄人见晋兵一反常态,无车无马,部队零星分散,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们也没布阵就大大咧咧地冲过来,两军相接,晋兵假装败退,戎狄兵满不在乎地追过来。一声鼓响,晋军从三面掩杀过来,把他们分割包围,戎狄顿时乱作一团,慌忙转身逃命。不料,归路早被布置在阵前的士兵切断,待往左右溃逃时,晋军的左右诸伍截住厮杀,死者无数,所剩的戎狄部族只好投降。接着晋军又用相同的阵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马谡拒谏失街亭

中国古代比较有名而又为百姓们熟悉的一个战例是“街亭之战”,民间称之为“失街亭”。街亭是汉中的咽喉,街亭一失,西蜀军队的后勤供应就会被司马懿掐断,魏军还会威胁陇西一带。诸葛亮错用华而不实的马谡,不但被司马懿夺去街亭,连自家性命也险些不保,不得不演出一场“空城计”。

三国时期,司马懿用计杀掉叛将孟达后,奉魏主曹睿之令,统率20万大军杀奔祁山。诸葛亮在祁山大寨中闻知司马懿统兵而来,急忙升帐议事。

诸葛亮道:“司马懿此来,必定先取街亭,街亭是汉中的咽喉,街亭一失,粮道即断,陇西一境不得安宁,谁能引兵担此重任?”

参军马谡道:“卑职愿往。”

蜀帝刘备在世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想起刘备的话,心中有些犹豫,便说:“街亭虽小,但关系重大。此地一无城郭,二无险阻,守之不易,一旦有失,我军就危险了。”

马谡不以为然,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吗?”又说:“我愿立下军令状,如有差失,以全家性命担保!”

诸葛亮见马谡胸有成竹,于是让马谡写下军令状,拨给马谡二万五千精兵,又派上将王平做马谡的副手,并嘱咐王平:“我知你平生谨慎,才将如此重任委托给你。下寨时一定要立于要道之处,以免魏军偷越。”

马谡和王平引兵走后,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对将军高翔说:“街亭上有一城,名为柳城,可以屯兵扎寨,今给你一万兵,如街亭有失,可率兵增援。”高翔接令,领兵而去。

马谡和王平来到街亭,看过地形后,王平建议在五路总口下寨,马谡却执意要在路口旁的一座小山上安寨。王平说:“在五路总口下寨,筑起城垣,魏军即使有十万人马也不能逾越,如果在山上安寨,魏军将山包围,怎么办?”马谡笑道:“兵法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时候定使他魏军片甲不存!”王平又劝道:“万一魏军断了山上水源,我军岂不是不战自乱?”马谡道:“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断我水源,我军死战,以一当十,不怕魏军不败!”于是,不听王平劝告,传令上山下寨。王平无奈,只好率五千人马在山西立一小寨,与马谡的大寨形成掎角之势,以便增援。

司马懿兵抵街亭,见马谡下寨在山上,不由仰天大笑,道:“孔明用这样一个庸才,真是老天助我啊!”他一面派大将张邰率兵挡住王平,一面派人断绝了山上的饮水,随后将小山团团围住。蜀军在山上望见魏军漫山遍野、队伍威严,人人心中惶恐不安。马谡下令向山下发起攻击,蜀军将士竟无人敢下山。不久,山上饮水点滴皆无,蜀军将士更加惶恐不安;司马懿下令放火烧山,蜀军一片混乱。马谡眼见守不住小山,拼死冲下山,杀开一条血路,向山西奔逃,幸得王平、高翔以及前来增援的大将魏延的救助,方才得以逃脱。

街亭一失,魏军长驱直入,连诸葛亮也来不及后撤,被困西城县城之中,被迫演出了一场“空城计”。

诸葛亮退回汉中,依照军法将马谡斩首示众,又上表蜀后主刘禅,自行贬为右将军,以究自己用人不当之过。

“衢地”,往往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占据了它,就占据了进攻的制高点,就掌握了主动权,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衢地”,进可攻,退可守。马谡正因不谙此理,才惨败而逃,终被斩首示众。

诸葛亮兵出陇上抢割新麦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重地则掠。”在出兵进入敌国的情况下作战,由于战线过长,交通不便,运输工具落后等原因,只有分兵抄掠以夺取敌人的粮草和积蓄,才能确保部队粮饷而夺取作战胜利。城府极深的诸葛亮就曾运用过此计。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张邰、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重地则掠。’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敌人的粮秣来补充自己。如今,我们的粮草供应不上,我估计陇上的麦子已经熟了,我们可以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邦。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中疑惑,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邦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邦。

诸葛亮赶到上邦,上邦魏将费曜出兵迎战,姜维、魏延奋勇向前,费曜被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驮绳,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技逊一筹,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中不甘,便与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防备,他让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各带两千人马埋伏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等魏兵抵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诸葛亮又大开城门,从城内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得以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据险而守、绝不出战的方针。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即将吃完,只好下令退兵。

魏大将张邰领兵急追,追至剑阁木门,只听一声梆子响,早已埋伏在峭壁悬崖上的蜀军万箭齐发,张邰及其率领的百余名部将全死于乱箭之中。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重地则掠”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邰。

项羽背水一战勇破秦

秦国将领章邯率军打败楚将项梁军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恰在这时,赵歇为国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他们兵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部包围巨鹿,章邯的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边,修筑甬道给部队运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其他各将领都隶属于宋义指挥。

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40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盛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如今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国王为此坐卧不安,调集全国军队而专门委任将军指挥,国家安危的命运,完全在此一举。现在,你身为上将军而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栋梁之臣所该做的!”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有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齐声说道:“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啊。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子宋襄,追到齐国把他杀掉了。其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再次请求救兵。于是,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人河底,砸毁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而无一点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击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

是时,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诸侯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观望而不出兵助战。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战栗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军。

纵观这场战争,其获胜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巨鹿之战之前,项羽以破釜沉舟的实际行动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军奋勇杀敌做好了精神准备。项羽此举可谓“陷之死地而后生”。

项羽让士兵抱定必死之志去战斗,结果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个军事策略也不可轻易使用,若是不当,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置之死地”,“绝去其生虑”的做法无疑是可行的。然而,从根本上讲,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士卒的军政素质决定的。明确为正义事业而战,士卒必定能拼死搏斗;只有具备过硬的军政素质,部队才有强大的战斗力。而这一切又是靠平时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出来的。如果平时治军不严,疏于教育训练,单纯靠战时“置之死地”而激发部队杀敌决心和勇敢精神,即便一时能做到,但却是不能持久发挥作用的。

陈平巧助田子春

陈平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臣,曾七出奇计助刘邦夺得天下。刘邦临死时对列侯群臣说:“我死之后,不是姓刘的不可以封王,未建树大功的不可以封侯,如违此约,你们可以共同讨伐他!”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吕后想变刘家天下为吕家天下,把刘邦的儿子杀的杀、关的关,未遭杀戮的也都被剥夺了兵权。齐王刘泽原来拥有20万大兵,刘邦一死,吕后就把20万军队收归己有,刘泽为此又恨又怕。

刘泽有一名忠心不二的谋士叫作田子春。田子春看出了刘泽的心思,对刘泽说:“主公整日闷闷不乐,不就是想要索回那20万兵马吗?只要给我黑白两匹骏马和一笔经费,我就能把兵权要回来。”

刘泽喜出望外,立刻派人给田子春送去黑白两匹骏马和一大笔金银。

田子春索取骏马是为了打六宫大使张石庆的主意,因为吕后最宠幸张石庆,而张石庆又最喜欢良马。田子春领着儿子,带着骏马进入京城长安,故意把马拴在张石庆上朝的必经之路上,引得张石庆垂涎三尺。张石庆派人把田子春唤到府中,问田子春的马卖不卖。田子春说:“我这一对马是两匹宝驹,我带着儿子赶着马从山东到京城来无非是想卖掉马找个差事做,大使喜欢,送给大使即是,哪敢说卖不卖。”

张石庆眉开眼笑,又得知田子春与自己妻子同姓,便认田子春做自己的舅子,让田子春搬入自己府中。这正中田子春下怀,立刻让儿子过来叩见“姑夫”、“姑母”。从此,田子春跟在张石庆身后,俨然成了张石庆的家人。

一天,张石庆跟田子春谈起吕后,田子春乘机说:“太后一心想封吕家的人为王,只是没人说破,太后不好意思开口,姐夫如果奏请太后封吕氏三人为王,太后一定很高兴,说不定还会封姐夫为上大夫呢!”张石庆照着田,子春的话做了,吕后果然非常高兴,将吕超、吕禄、吕产分别封为东平王、西平王、中平王,又封张石庆为末厅丞相。张石庆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府中立刻把这一喜讯告诉了田子春。

田子春听后,故作吃惊地说:“哎呀!我是酒后失言,姐夫却当真了。这一下,恐怕坏了吕家的大事!”张石庆不解地问:“这话怎讲?”田子春道:“吕家一天之内封了三个‘王’,刘氏还有三个王在京城外,无兵无权,他们能高兴吗?万一造起反来,怎么办?”张石庆连忙向田子春讨对策。田子春不慌不忙地说:“这也好办,刘氏三王,有权势的给他们些赏赐,无兵无权的给他们些兵权,大家都有甜头,谁也不会起外心了。”

张石庆把田子春的话学给吕后听,吕后也觉得有理,但她还拿不定主意,便把陈平召入宫中,商议如何是好。陈平早就对吕后专权不满,但孤掌难鸣,只好静待时机,听吕后如此如此一说,便知道是有人在为刘泽谋取兵权,于是顺水推舟,连连说“好”。吕后得到陈平的赞同,一道圣旨下到山东,把刘泽召入宫中。

吕后命人把兵符交给刘泽,但对给多少兵马却又拿不定主意,转头问陈平:“应该给多少兵马?”陈平道:“太后自己拿主意吧。”吕后看了跪在阶下的刘泽一眼,又问陈平,“3万?”陈平不答,同时向刘泽眨眨眼,示意刘泽不语。刘泽聪明过人,立刻明白了陈平的意思,跪在阶下,一言不发。

吕后见陈平不说话,又问:“7万?”

刘泽愣怔怔地望着吕后,还是一言不发。

吕后来气了,连连摇手,道:“算了!算了!……”

陈平见状,大喝一声,道:“刘泽!太后已答允给你五五二十五万人马,还不赶快叩谢!”

刘泽连连叩谢。

吕后瞪了陈平一眼,只好给了刘泽25万人马。

刘泽拿着兵符,到后部领出25万人马。田子春早已知道消息,带着儿子跑入刘泽帐中,道:“兵马到手,还不快走?太后随时都会把兵马收回去的啊!”

刘泽一声令下,25万大军马不停蹄地向山东奔去。

后来,刘泽就是凭着这25万大军树起了造反大旗。

吴汉死地求生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部队陷入危亡的境地时,应当激励全军将士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杀敌,不可怀有贪生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部队深陷危险境地,个人就不再存有恐惧了。”

东汉大将吴汉奉命率军讨伐割据成都称雄的公孙述,部队进入犍为郡所辖地区。该郡各县都凭城坚守。吴汉挥军攻克了广都县,又派轻装骑兵烧毁了成都市桥,武阳以东的各小城邑都投降了吴汉。

这时,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告诫吴汉说:“成都有十多万敌军,不可轻视它。但应坚守广都,等待敌军来攻,不要主动出击与敌争锋。如果敌军不敢来攻,你就转移营阵以逼迫它;必须等到敌军精疲力竭之时,方可进击它。”

吴汉并未听从光武帝的谆谆告诫,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两万余人进逼成都。当进至距成都10余里处,于江水北岸扎营,并于江上架设浮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南北两营地相距20余里。

光武帝得悉吴汉的进攻举动后,大为吃惊,责备吴汉说:“我曾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诫你,为什么事到临头却违背乱来?你既已轻敌贸然深入,却又与刘尚分立两营。事情是有缓急之别的,而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就无法相互支援了。敌人如果出兵牵制你,而以主力进攻刘尚,刘尚若被攻破,那么你就失败了。幸好现在没发生意外情况,你要立即率兵返回广都坚守待敌。”

但光武帝给吴汉的诏书还未送到的时候,公孙述果然已经派遣其部将谢丰、袁吉率兵10余万人来攻吴汉;又派另外将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致汉军两营之间无法相互救援的被动局面。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遭到失败而退回营垒,敌将谢丰乘势挥军包围了吴汉军。

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我和诸位将军共同越过艰难险阻,转战千里之遥,所向斩获甚多,才得以深入敌人腹地。现今进至敌人都城之下,而我们与刘尚两处竟都遭敌人包围,形成互相不能救援之势,此种局面的危害性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打算秘密转移兵力到江南与刘尚合兵一处,共同抗御敌人。如果大家能够同心协力,人人奋勇作战,大功就可建立;倘若不这样,失败必然而无其他余地。现在成败的关键,就在这次行动了。”诸位将领听后齐声说道:“是!”于是,吴汉以酒食款待将士,用草料喂饱战马,关闭营门三天不出战;又在军营中插立很多旗帜,保持烟火缭绕不断,以此迷惑敌人。

三天过后的晚上,吴汉悄悄过江与刘尚合兵一处。敌将谢丰等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谢丰仍分兵一部抵御江北汉军,自率主力进攻江南汉军。吴汉亲自指挥全部兵力迎战敌军,从清晨交战直到黄昏时候,终于大败敌军,击斩了敌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乘胜率军还守广都,留下刘尚所部继续抵御公孙述,并把有关战况写成奏状上报光武帝,而且深切痛责自己的过失。光武帝阅后批复道:“你率兵还守广都,是很得要领的行动。公孙述此后必定不敢丢开刘尚而直接来进攻你。如果他先进攻刘尚,你从广都率领全部步骑兵行军50里而赴援到那里时,正是公孙述处于危险困疲的时候,因此打败他将是势所必然之事。”

此后,吴汉率军同公孙述军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前后八战八捷,并进驻于成都外城。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城与吴汉军大战,吴汉派遣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部队迎击公孙述。公孙述兵败逃走,高午奋勇追击,冲进敌阵挥枪猛刺,杀死了公孙述。第二天,成都城内的敌人开城投降。吴汉令人斩下公孙述首级传送到京都洛阳。至此,蜀地割据势力完全被平定。

赵延进随机应变败辽军

宋太宗赵光义为了防止将领们拥兵自重,每到用兵之时,才临时任命官员担任指挥使、都招讨使等职务,带兵出征。另外,将军出征之前,皇帝还要亲自授予阵图,要求指挥官必须按着规定的阵图作战。不管战事如何,一律不许更改。就是败了,也无大罪,不然,严惩不贷。这样一来,尽管宋朝兵多将广,武器精良,但由于照图打仗,在和辽国作战中屡战屡败,因此,每次出征,士兵们都又疑又惧,士气十分低落。

辽国燕王韩匡嗣于公元979年9月又领兵侵犯宋边境。太宗命云州观察使刘廷翰率兵御敌,命崔翰、赵延进、李继隆等带兵参战。

临行之时,太宗故技重演,又把阵图赐给了众将,命他们按图作战,还要“务求必胜”。

宋军行到满城之时,辽兵漫山遍野,从东西两面蜂拥而来,登高望去,只见烟尘滚滚,望不到边际。

众将眼看辽兵就要冲上来了,急忙按图布阵。太宗这次赐给他们的阵图是把大军分成8阵,每阵之间相隔百步远,把兵力分散开。

兵力这样分散,能挡住辽兵铁骑的冲击吗?大家禁不住惊慌恐惧起来。“皇上派我们来,不就是要把敌人打回去吗?按着图上打法,非败不可,情况紧急,只有集中兵力,才能胜利。这样虽然有不照图打仗的罪名,但总比丧师辱国好得多!”赵延进大声说,他决心根据实际情况布阵排兵。

“万一败了,那可如何是好?”崔翰忧心忡忡地说。

“如果兵败,罪名由我承当。”赵延进坚定地说,因为他见辽国大军已迫近,不能再迟疑了。

可崔翰还是犹豫不决,擅改圣旨的罪名实在令他恐惧。

“兵贵适变,怎能预定,这违背圣旨的罪名,我一人承担了,如再迟疑,可就来不及了!”李继隆也催促说。

崔翰终于下定决心,把8阵改为2阵,前后呼应。还派人去诈降。辽燕王韩匡嗣深信不疑,不加丝毫防备。

没过多久,战鼓齐鸣,杀声震天,宋军突然杀出,辽国措手不及,很快败退下去;宋军穷追猛打,许多辽兵坠入坑谷。这一仗,宋兵杀死辽兵万人,活捉3000,缴获战马千匹,兵器不计其数。

捷报传到京师,宋太宗没有追究不按图作战的责任,反而封赏了赵延进。但奇怪的是,在以后的对辽作战中,赵光义还是搞那老一套:战前赐阵图,定策略,大将们不得违背,战争的胜负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忽必烈中间突破灭宋

蒙中统一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迁都燕京,改名大都(今北京市)。公元1268年南下攻宋。他的战略是,先取襄樊,然后东击临安。

襄樊是南宋北大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宋名将吕文焕率重兵镇守。忽必烈命阿珠、刘整攻襄樊,以董文炳出淮西呼应;以汪良臣、郑鼎阻止蜀地宋军东援。宋军英勇顽强,蒙军久攻不克。忽必烈再集中兵力攻击樊城,用威力巨大的回回炮向城中轰击,守军不支,元军攻占樊城。元军再攻襄阳,吕文焕粮尽援绝,举城降元。襄樊失陷,南宋门户洞开。

南宋岌岌可危,把持朝政的贾似道拿不出退敌之策,宋军各自为战。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死,贾似道为独揽朝政,立年仅4岁的赵虑为帝。六月,忽必烈水陆并进。以伯颜、阿珠率主力沿汉水人长江,克鄂州,另一路以博罗欢出两淮。贾似道见元军逼近,只得督师13万,战舰2500艘西上抗元。至芜湖,贾似道遣使求和,遭拒绝退还扬州,被贬职。此时,南宋朝廷,群龙无首,各言其是,争吵不休,军政大计议而不决。10月元军攻陷淮南、湖南、江西等地同时,分兵三路围攻临安。右军阿刺罕自建康(今南京),直指独松关(今浙江吉安东南),伯颜率中军出常州、趋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议和被留;宋军张世杰、张虎臣、刘师勇虽据险死守,终因势单力薄,挡不住元军攻势。公元1278年元月,元军攻占临安东北皋亭山。宋王室投降,延续300多年的宋王朝从此灭亡。

元灭宋三次作战,前两次无功而还,后一次获胜,原因何在,战后忽必烈与降将管如德,有一段对话可以说明。

忽必烈问:“天下何以得?宋何以亡?”管答道:“襄樊,宋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待?”忽必烈闻言,连连称善。

忽必烈从襄樊开刀,实行中问突破。缩短了战线(较之窝阔台缩短了战线一半),集中了兵力,打击了要害。战略要地襄樊一失,则宋大势已去。正如孙子所言,“攻其所必救”,“夺其所爱,则听矣”。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