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行军篇》原文、注释、案例解读
第九篇
行军篇
【行军篇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1]、相敌[2]:绝山依谷[3]。视生处高[4],战隆无登[5]。此处山之军也。绝水[6]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7]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8]。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9]。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行军篇注释】
[1]处:处置,安顿。
[2]相敌:意为观察敌情。
[3]绝山依谷:通过山地,需傍依溪谷而行。
[4]视生处高:军队驻扎,要居高向阳。
[5]隆:高地。
[6]绝水:横渡水流。
[7]半济:渡水及半途。
[8]斥:碱卤、盐碱之地。
[9]右背之:指主力背倚高地。
【行军篇译文】
孙武说:凡军队行军作战与战场观察判断敌情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通过山地,要靠近溪谷行进;宿营时要选择进退方便的高地;敌居高地时不要去攀登仰攻;这是山地战处置军队的方法。横渡江河之后必须在远离水域的地方安营扎寨;敌军渡河向我军进攻,不要在水中迎击他们,而要等他们渡过一半时再进行攻击,这样对我军有利;如果要与敌交战,不要紧挨水边布兵列阵;设营布阵应选择向阳的高地,不要处于江河下游处;这是河川战处置军队的方法。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逗留;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交战,必须靠近水草、背靠树林;这是沼泽战处置军队的方法。军队在平原上时应占据广阔的地界,军队的主力军和后方应倚托在高地,形成前低后高之势;这是平原战处置军队的方法。凡是这四种处置军队的好处,是黄帝之所以战胜四方氏族首领的原因。
凡是驻扎军队,将帅总是选择在干燥不潮湿的高地,厌恶潮湿的低洼地,重视向阳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壮士百病不生,这样,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带,必须占据向阳的南面而使西侧靠山。这对作战有利,是得到地形的辅助。
【行军篇原文】
上雨,水沫至[1],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2]、葭苇、山林、翳荟[3]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4]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5]。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6];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7];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8]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行军篇注释】
[1]上雨,水沫至:上游下大雨,草木的碎末顺水漂来。
[2]潢(huáng)井:积水低地。
[3]翳(yì)荟:草木繁茂。
[4]近:逼近。
[5]其所居易者,利也:敌人所处之地对其有利。
[6]众草多障者,疑也:堆积草木设障,疑有伏兵。
[7]兽骇者,覆也:野兽惊跑,敌即来袭。
[8]徒:徒卒、步兵。
【行军篇译文】
上游下雨,水面冲来草木碎末,要想渡河,应待水流平稳后再过。
凡遇上溪涧深峻、难以通过的绝涧,群山环抱、大谷深邃的天井,三面绝壁、易进难出的天牢,林深草茂、出入两难的天罗,沼泽连绵、车骑易陷的天陷,峭崖陡壁、天成一线的天隙,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它。我军远离它,而迫使敌人接近它;我军面向它,而迫使敌人背靠它。
行军中如遇到险山阻绝、内涝积水、芦苇丛生、深山老林、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是倚仗它占领着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是想引诱我进攻,入其圈套;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有利于进退自如。雀鸟突然飞起,是敌人在那里设下了埋伏;野兽惊骇猛跑,是敌人从那里向我偷袭。飞尘高扬笔直上升,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飞尘四下弥漫,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飞尘散乱而细长,这是敌人割草打柴;飞尘稀疏而时起时落的,这是敌人准备结寨扎营。
【行军篇原文】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1]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2];半进半退者,诱也。
倚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3]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4],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5],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6]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7]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唯无虑而易[8]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9]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行军篇注释】
[1]陈:通“阵”,布列阵势。
[2]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敌人急速行动,摆开兵车布好阵势,这是期求与我交战。
[3]虚:空,指无敌人。
[4]瓴(líng):盛水器。
[5]谆谆翕翕:士卒聚众窃议。
[6]窘:指没有办法。
[7]休息:指停战进行休养生息。
[8]无虑而易:毫无深思熟虑又轻视敌人。
[9]素行:指平素的一举一动。
【行军篇译文】
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而暗地里加紧战备,这是在准备发动进攻;敌人的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向我进逼的姿态,这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摆在侧翼,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是未经约会而求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摆出兵车,这是期求与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诱我出击。
敌兵扶着兵器而站立,这是饥饿无力的表现;敌兵打水而急于先饮,这是干渴至极的表现;敌人发现有利战机而不前进,这是疲劳不堪的表现;敌人营寨之上鸦雀群集,说明敌军撤走了;敌兵在夜间惊呼,这是恐慌的表现;敌人内部不稳,是其将领不够持重的缘故;敌军的旗帜摇远不整齐,说明敌人队伍已经开始混乱;敌人官吏易怒,这是士兵疲倦不听指挥的表现;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畜吃肉,部队都收起了炊具,不返营舍的,是穷困之极的表现。敌将低声下气,非常和顺地同部下讲话,说明敌将已失去军心;敌将一再犒劳士卒,是没有办法的表现;先是对士兵粗暴,以后又怕众叛亲离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来人质谢罪的,是想休兵息战。敌人虽然怒气冲冲地与我对阵,但既不交锋也不撤退,这就必须审慎地观察他们的真实意图。
兵力并不在于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而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胜于敌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时就处罚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这种军队也是不能使用的。所以要教育士卒,用军法整治部队,这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时能用认真执行命令来教育士卒,战时士卒就能服从指挥;平时不能重视严格贯彻命令,战时士卒就不会服从指挥;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领与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评析】
本篇以“行军”为名,主要讲述了在不同环境下行军与处军及观察判断敌情等问题。地形因素是阵地设计的物质条件。设营布阵要依据兵力,同时也是在地形的制约下完成的。
敌人常借助各种地形来隐藏自己,这时就需要独具慧眼,察微知著。孙武根据历史上各类战争的现象,模型化地提出了三十一种相敌术。这三十一种相敌术、作战及侦察学研究使战争在现象领域内抽象为古代侦察“模型”。“模型”会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客观世界的许多现象都有十分惊人的“类似”,模型化的系统形式体现着事物的统一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此外,孙武在治军问题上强调了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也就是文武兼施,赏罚并重。这种理念即使在现代治军问题上也有很大的意义。
【兵家智慧故事】
管仲按贡献发给俸禄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在用人时应“以其所积者食之。”意为应根据办事者的才德和贡献大小发给俸禄。
管仲说:“土地不开发耕种,就不能算作是自己的土地;百姓不进行管理,就不能算是自己的臣民。凡是管理老百姓的,要根据他们的才德和贡献大小发给俸禄供养,对这件事是不能不慎重对待的。”
怎样实行“以其所积者食之”呢?管仲说:“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意为才德高、贡献大的人,俸禄供给应该丰厚;才德平庸、贡献小的人,俸禄供给应该微少;没有贡献的人,就不发给俸禄。
管仲认为:假如对有贡献的人而不发给俸禄,那么就会使他与上边离心离德(“则民离上”);对贡献大的人发给的俸禄少,那么就会使他不愿意工作(“则民不力”);对贡献小的人发给的俸禄多,那么就会使他变得狡猾奸诈(“则民多诈”);对毫无贡献的人无故发给俸禄,那么就会使他得过且过、侥幸投机(“则民偷幸”)。
管仲指出:由于不能“以其所积者食之”而出现了“离上”、“不力”、“多诈”、“偷幸”的人,是“举事不成、应乱不用”的。意思是:这样的人既不能把事情办成功,更不能用来对付敌人。所以,管仲强调“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意思是考察其能力授以官职,按贡献发给俸禄,是管理民众的关键所在啊!
裴行俭及时移营救危难
唐高宗调露元年,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唐,高宗命以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北上讨伐。次年三月,当唐军进入突厥境内的单于都护府北界时,夜幕已经降临,部队安营扎寨、挖掘堑壕已经完全就绪后,裴行俭突然改令部队立即迁到高冈为营。有的将领报告说:“将士们现已安居就绪,不可再惊动他们了。”裴行俭执意不从,硬是命令部队移往高冈处安营。
等到深夜,风雨雷霆突然大作,唐军原来设营地方,顷刻一片汪洋,水深竟达一丈多。众将士目睹此种惊涛骇浪的突变情景,无不惊叹侥幸,并因此而询问裴行俭怎样知晓必有风雨要来。裴行俭只是笑着说:“从今以后你们只听我指挥就行了,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由于裴行俭让部队及时移营高冈,避免了一场被巨大洪水冲毁的厄运,从而确保了部队安全和赢得对东突厥军作战的胜利。裴行俭这种善于根据气象变化和地形条件而适时做出果断处置的作战指导,是值得用兵者效法的。
安乐公主弑父夺位
孙子说: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这一道理,适用于任何领域。唐朝的安乐公主放着舒适安稳的日子不过。却打起了皇位的主意,想象祖母武则天一样成为女皇。但她的智谋却远不及祖母。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安乐公主与母亲合谋将父亲唐中宗毒死,胜利在望之际,李隆基杀死了安乐公主和其母后,登上了皇位。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与韦皇后所生的女儿,嫁与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为妻。她是在中宗与韦后流放房陵的途中生下来的,中宗觉得这个女儿与自己同患难,因而对她倍加疼爱。
神龙元年,中宗被张柬之等五人扶上帝座后,对安乐公主更加溺爱,无论她做错什么事都不肯责备。安乐公主依仗父亲的宠幸,卖官鬻爵,收贿枉法,无所不为。当时皇帝任命官员的诏书须由中书省下达,然而安乐公主伙同长宁公主等人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斜封官”的方法,即只要想做官的人交钱三十万,她们就可以从中宗那儿弄得一纸命令,不经过中书省,而另从侧门直接下达。从此,不管是屠夫小贩,还是奴婢仆役,只要交齐钱数的,都能混上一官半职。一时间,走“斜封官”途径而任为员外同正之官、试官、摄官、检校官者竟达数千人之多。
安乐公主势倾朝野,并与长宁公主明争暗比,看谁家修建的宅第豪华。她的宅地模仿皇宫,而华美精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曾向中宗索要昆明池,中宗虽未答应,其实默许。于是她就侵夺民田,开掘出方圆数里的池子。池中累石有如华山,流水则似天河。安乐公主有意压过昆明池,因此名之为“定昆池”。她的穿着更是奢侈至极,一条裙子就价值一亿钱,裙子上的花卉鸟兽都如粟一般大小,正视侧视,阳光下暗影中分别显现出不同的颜色,看上去眼花缭乱。而且,安乐公主好像继承了其祖母武则天、其母韦皇后的权利欲,她一直野心勃勃地想当皇太女,以继承中宗的帝位。她有时自己草写圣旨,写好后遮住内容,让中宗签字。中宗不仅不责怪她,还笑着给她署上名字。她曾亲口向中宗要求立她为皇太女,中宗虽未同意,但也不责怪她不守本分。她的异母兄弟李重俊是皇太子,是她幻想当上皇太女的最大障碍,所以她恨之入骨。有时当面骂他为奴,私下则在中宗面前百般陷害他,请父亲废他。
神龙三年,皇太子李重俊矫制发兵诛杀了武三思及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自己也兵败身亡。安乐公主成了寡妇后再嫁左卫中郎将武延秀。她在给武崇训当妻子时,曾于宴会上见过武延秀几次。武延秀容仪秀美,能歌善舞,安乐公主早就爱上了他。这次丈夫横死,与他结亲,安乐公主十分惬意。武延秀也是个贪赃枉法的货色,娶了安乐公主后,正好妇唱夫随,狼狈为奸。景龙三年,安乐公主的党羽崔涎、郑惜因收贿卖官而下狱,安乐公主暗中斡旋,使二人得免死罪。很快,安乐公主和武延秀又去为他们申诉说情,结果崔涎又当上了襄州刺史、郑惜当上了杭州司马。
对安乐公主的丑行恶德,并不是没人提醒中宗。景云元年,有个叫燕钦融的司兵参军上疏抨击“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中宗把他召来,当面诘难,他面无惧色,直言进谏,中宗无话可说。宗楚客有安乐公主和韦后做靠山,便矫诏命人把燕钦融活活摔死。直到这个时候,中宗才发现情形有些不对头,才感到自己溺爱女儿,纵容她乱权违法,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为此,他终日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安乐公主、韦皇后及其党羽察觉到了中宗的不悦,都很紧张。安乐公主为使母亲韦皇后临朝听政,自己成为皇太女,索性与母亲合谋,一不做二不休,在御膳糕饼之中投入了毒药,致使中宗驾崩于神龙殿。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想立中宗的儿子李重茂做太子,由韦皇后主持朝政,像原来的武则天一样逐渐向女皇过渡。但还没等她们的计划实施,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抢先发动了兵变,除掉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李旦在他们的拥立下,即位为帝。
安乐公主权力欲极强,却谋略不足,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也算是对其的报应吧。倘若李隆基不发动政变,安乐公主的计谋仍不可能实现。因为,一个被权力欲冲昏头脑的人,一个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的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到时,起来发对的可能就不止一两个人了!
总之,人要有远见,能洞察先机,不要被一时的欲念所左右。
李众珂与后唐兴亡
五代后唐的李从珂从小就跟随唐明宗李嗣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潞王。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史称闵帝。闵帝年纪小,朝政全由朱弘昭等人把持。朱弘昭将朝廷重臣贬的贬、黜的黜,李从珂难逃厄运,于是在风翔(陕西凤翔县)起兵。朝廷闻报,立即派西都留守王思同领兵征讨。
凤翔城墙低矮不坚,护城河也很浅。王思同没费多少力气就连克凤翔东西关城,直逼凤翔城下。李从珂见形势危险,冒险登上城楼向城外将士呼喊道:“我从小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打下今天的江山,如今朝廷奸邪之人当道,挑拨我们骨肉之情,我有什么罪过,非要置我于死地呢?”说罢,声泪俱下。
王思同带来的兵将都曾跟随李从珂出征过,十分同情李从珂。羽林指挥使杨思权本来就跟朱弘昭不合,乘机大喊道:“大相公(即李从珂)才是我们的真正主人啊!”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李从珂。杨思权进入凤翔城,呈上一张白纸,要求李从珂在攻克京师后封他为节度使,李从珂当即在白纸上写下“思权可任邠宁节度使”9个字,把纸交还给杨思权。消息传到其他还在攻城的将士中间,步军左厢指挥使尹晖嚷道:“杨思权已经入城受封了,我们还拼什么命啊?”将士们闻言,纷纷扔下兵器,要求归顺李从珂。王思同见大势已去,只好抛下军队逃命去了。
李从珂由败转胜,喜从天降,倾尽城中财物犒赏各将士,李从珂又发市东进命令:凡攻入京都洛阳者,赏钱百缗(1000文为一缗),将士们欢声雷动。
王思同逃回洛阳,闵帝惊惶失措。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康义诚率兵去征讨李从珂,结果全军投降了李从珂,引导李从珂杀人洛阳。在这种情况下,太后被迫下令废除闵帝,立潞王李从珂为皇帝。李从珂即位后,下诏打开库府犒赏将士以兑现出征时的诺言,哪知道库府空空如也,而犒赏所需费用高达50万缗。李从珂以各种手段搜刮民财,逼得老百姓上吊投井;又把宫廷中的各种器物,包括太后、太妃的簪弭都拿了出来,才勉强凑了20万缗,还缺五分之三。
端明殿学士李专美劝说李从珂道:“国家的存亡在于修法度、立纲纪,如果一味犒赏,即使有无穷的财宝也填不满骄兵的欲壑。”。
李从珂认为李专美言之有理,对士卒不再一味纵容,但他唯恐有乱,不敢从根本上修法度、立纲纪,对违法乱纪行为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味迁就。
李从珂即位后的第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兴兵造反。由于李从珂治军不严,纲纪不明,派出去平叛的队伍一意孤行,降的降,逃的逃,通敌的通敌,石敬瑭长驱直入洛阳,李从珂含恨登楼,举火自焚,后唐从此灭亡。
宋军佯降大败辽
太平兴国四年,辽将韩匡嗣与耶律沙、耶律休哥等率领五万人马,入侵镇州。镇州守将刘廷翰赶快约崔彦进等人商议抵御办法。刘廷翰说:“我军刚刚打了败仗,元气还没恢复,现在辽兵又来进犯,怎么办呢?”崔彦进说:“现在敌人气焰正盛,如果和他们正面对抗,我们是不会取胜的,不如用诈降计,诱敌深入,然后打伏击战,一定能够取胜。”刘廷翰说:“我听说耶律休哥很有才干,办事持重老成,恐怕不会中计。”汉琼说:“我们先去向他们献粮饷,使他们相信我们的诚意,肯定会接受我们的‘投降’,那时再使用计策,一定能成功。”刘廷翰表示同意,于是派人到辽军大营献粮投降。
韩匡嗣看到所献粮饷,对宋军请降深信不疑,就问来人准备什么时候投降。来人回答:准备明天投降。韩匡嗣答应了。耶律休哥进谏说:“宋军和我们还没有交战,就来请降,其中是不是有阴谋,元帅可要防备着点!”韩匡嗣说:“如果他们是诈降,怎么肯到这里来献粮呢?”耶律休哥说:“这是要想取之,必先为之的计策。”韩匡嗣说:“我军杀败了宋军数十万人马,锐气正在旺盛之时,宋军听到我们又来了,怎么能不害怕呢?我想他们是真心愿意投降的,即使是诈降,我也不怕。”耶律休哥见他不听,只得退出帐外,命令自己的部下不可轻举妄动。
韩匡嗣与耶律沙约定第二天进入镇州城,接受宋军投降。
这边宋军的差人回城后,把去辽营献粮诈降,韩匡嗣欣然接受的情况禀报刘廷翰。刘非常高兴,立刻整点军马,命令汉琼率领步兵一万,埋伏在城东面,掩击辽兵来路,崔彦进率领步兵一万,埋伏在城北面,截断辽兵的回路。再约边将崔翰、赵延进连夜发兵,前来夹攻。安排好了以后,让大家早早休息,准备明天杀敌。
第二天早晨,刘廷翰命令把城门大开,然后亲自率领部卒前往城西面埋伏,专等辽兵到来。辽大军由元帅韩匡嗣前面开道,耶律沙押着后军,直奔镇州城而来。到了城下,韩匡嗣命令进城,护骑尉刘雄武赶快阻止,对韩说:“元帅他们既然投降,为什么城外没有一个人,我们不能轻易进城。”韩匡嗣也觉得不对,正在这时忽听一声炮响,眼见着刘廷翰、汉琼分别带领人马从城的东西两边杀将出来。韩匡嗣知道中计,拍马便逃,部卒也随势往回奔跑,与耶律沙后队相撞,乱作一团。这时炮声又响,崔彦进带兵杀出,截住辽兵退路。辽兵腹背受敌,只得奔命冲杀,寻条血路好得活命。不料守将崔翰、赵延进各军都如约而来,宋军人马越来越多,把辽兵团团围住,无路可走。韩匡嗣、耶律沙领着部将拼死冲杀,怎奈四面八方围得铁桶一般,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宋军又开弓射箭,辽军士卒纷纷落马,死伤无数。
辽军将帅真是万分危急,走投无路,眼见得就要全军覆没。忽然有一员大将带领部卒从北面杀来,原来是耶律休哥前来救援。辽军将帅随着耶律休哥杀出重围,才得以活命。宋军追了一程,夺得辎重无数,所获财物是前次所献粮饷的数倍。
两军对阵,还没开战就前来投降,这本来是非常可疑的事,然而宋军将领利用敌人刚刚获胜,被胜利冲昏头脑,容易做出错误判断的时机,献粮请降,诱敌深入,把敌人打得大败。
朱元璋宴请茹太素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秋至第二年的初夏,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在空中,地震和水灾接连不断,朱元璋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警告,于是发布诏书,让全国的臣民向他提意见,以达到兴利除弊、国泰民安的目的。
茹太素当时任刑部侍郎,他很快就写出了一篇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奏疏,在早朝时呈了上去。朱元璋最讨厌冗长的文章,当茹太素的奏疏读到6370个字的时候,文章还没有触及正题。朱元璋来火了,恰好下面一段文字的大意是:这几年来,有才能的人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如今任命的大都是迂腐庸俗之士。朱元璋再也忍不住了,呵斥道“你是刑部传郎,刑部官吏大大小小有二百人,你说,哪些是迂腐庸俗之人?”茹太素见朱元璋发怒,又没想到朱元璋会问这么一个问题,顿时哑然。
这时候,几个惯于阿谀奉承的大臣乘机弹劾茹太素:“陛下,茹太素危言惑众,分明是在发泄对皇上的不满,理应治罪!”
朱元璋杀了一大批功臣,最忌讳人家提这件事,盛怒之下,一声吆喝,令殿前校尉重重地打了茹太素20大板,茹太素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
散朝后,开国重臣宋濂批评朱元璋说:“管理好国家要靠法治,为人君者最忌朝令夕改。皇上发布诏令请全国臣民提意见,茹太素是奉诏行事,对皇上一片忠心,即使是有错误,也不该责打。如此下去,谁还敢给陛下提意见呢?”
朱元璋默默无言。当天晚上,他拿起茹太素的奏疏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读,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以后,终于看到了茹太素提出的5条建议,这5条建议至少有4条切中时弊,完全应该接受和实行。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当众训斥了那几个心怀叵测的大臣,并且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他说:“我没有听完茹太素的奏疏就发怒,这是我的不对。”散朝后,朱元璋在便殿设宴招待茹太素,以示自己真诚悔过和对茹太素的嘉奖。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个皇上,要保住自己的尊严。祝酒时,朱元璋对茹太素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意思是:你对我忠诚,我们金杯同饮,共享富贵;如果你有异心或失职,我的钢刀可是不认人的。茹太素举杯作答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意思是:我只是一心一意报效国家、报效皇上,对皇上的责难能够理解,不怕皇上不高兴。
朱元璋就是用这种恩威并用、刚柔相济的手段来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的。
韦银豹以少胜多奇破敌
韦银豹,广西古田县凤凰塞人。其父是明朝中叶“古田壮人起事”的领导者,后被俘遇害。韦银豹接过父辈手中的义旗,继续战斗。
正德十三年,韦银豹率领起义军,攻下古田县城,附近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先后攻下洛容县、灵川、省会桂林,然后挥师长驱直入湖南省境,又克城步县,继而进攻武岗的新寨。韦银豹越战越勇,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很快就成为威胁明王朝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逼得明穆宗不得不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付之策,擢用江西按察使殷正茂为都佥御史,负责围剿义军。明廷先后从湖南、浙江、福建、广西纠集兵员十四万之众,搜刮民脂民膏,积四万多两白银以备军饷,妄图一举消灭义军。
韦银豹面对这种既严峻又危急的形势,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敌众我寡,但敌人大多数是远道而来,既疲乏又不熟悉地理。所以,韦银豹决定不要四面出击,采取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的办法来消灭明军。
主意有了,韦银豹指挥若定,主动收兵退回古田根据地,集中兵力,沉着应战,先打垮了参将梁高、卢奇率领的13000多首犯之敌,然后,又大败总兵俞大猷、参将王世科所率之部,致使敌官兵为之心惊肉跳,从而使明军不敢贸然进犯义军。
军事上的弱者,倘若能以智用兵,以弱克强,以小胜大是可能的。韦银豹面对14万之众的强大敌人,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分析形势,作出恰如其分的决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所以,韦银豹的义军打得明军心惊胆寒。
李自成失察大败山海关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李自成被魁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天下已定,对部下的恣意胡为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其实,天下远未可定:拥有重兵的宁远总兵吴三桂还在山海关,而山海关外的八旗子弟早已对明朝天下垂涎三尺——李自成对此竟毫无所知!
在李自成的纵容下,京城内刮起一股“追赃风”:在京旧官按职位高低摊派饷银,多者十万少者几千,如有不交者,严刑拷打。“追赃风”越刮越烈,连商人、富户也不能幸免,京城内一片怨哭声。
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本已决心投降李自成,但就在赴京途中,吴三桂得知了父亲吴襄因“追赃”受酷刑拷打奄奄待毙,而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夺走的消息。吴三桂怒不可遏,立刻返回山海关,向李自成宣战,同时派遣使者与关外摄政的多尔衮亲王取得联系,向多尔衮“借兵”。多尔衮得知明朝崇祯皇帝已死,占据北京城的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觉得是夺取明朝天下的“天赐良机”,立刻满口应允,便调集八旗精锐,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反叛,亲率6万人马,以吴三桂的父亲为人质,怒气冲冲地杀向山海关,双方在山海关前展开决战。
吴三桂本不是农民军对手,在激战的关键时刻,武英郡王阿济格和大将扈尔赫率领数万八旗子弟兵突然出现在战场上,漫山遍野地向农民军冲杀过来。李自成和他的农民军从来没见过奇装异服的八旗军队,又见其来势凶猛,一个个抛下戈矛,掉头就跑。李自成见大势已去,杀掉吴襄,仓皇向北京撤退。吴三桂与八旗军队穷追不舍,李自成连战皆败,于4月30日被迫退出北京。
从此,李自成由胜利走向了彻底的失败。
石达开强渡大渡河
汉代的韩信曾“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列阵。一天之晨,破赵20万众,擒赵王歇,杀陈余。清朝的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也用过此招,不幸的是,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全军覆没,甚至连自己的妻妾都抱子沉江,场面极其惨烈。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杨韦内讧”,石达开离开武昌前线,回天京阻止韦昌辉滥杀,反遭迫害。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后,命他回天京辅政,石达开权势愈盛。不久,遭到天王洪秀全猜忌,石达开察觉后,恐遭不测,于1857年6月率十几万精锐出走天京,开始了6年之久的流动作战,先后转战于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四川等省,1863年率仅余的4万人马来到大渡河边,在安顺场被清军包围。
五月十四日夜大渡河突然涨水,由安顺场注入大渡河的松林河也涨了水,石达开无法渡河。就在石达开等待水退之时,川督骆秉章已收买了土司王应元和岭承恩,“赏以重金,并许以官爵”。渡过松林河退隐已成空想,为了突围,石达开选择了强渡大渡河的下策。
安顺场在大渡河西,地势低平,河东为陡峭崖岸,高出大渡河20-30米。恰恰就在大渡河涨水之时,清军占据东岸,居高临下,枪炮齐发,实在无法逾越。太平军本来就处于清军射程之中,加之还要划船,还要爬岩,其劣势更加显著,可谓处于“死地”。石达开在身处绝境时,仍然表现出“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五月十七日,石达开选出精锐千人,分驾船筏,抢渡大渡河。他勉励将士:“战必死,降亦必死,均一死也,不如其战矣!”但在清军枪炮攒射中,这支敢死队全部阵亡。五月二十一日,石达开又令500人再次强渡大渡河,但被清军击中船上火药,无一生还。六月九日,石达开最后一次抢渡,除被洪水漂没5只船筏以外,其余“悉被击沉”。在走投无路之时,石达开隔河射书给土司王应元,许以良马两匹、白金千两,但这时王应元已为骆秉章收买,王应元乘势杀过松林河,加上另一支土司部队从马鞍山压过来,紫打地失守,石达开率残部奔至老鸦漩。
石达开初到紫打地约有4万余人,经过20多天的苦战,还剩1万多人。紫打地又是不毛之地。石达开对伤病难行与参军不久的弟兄“给资遣散”,剩下的6000余人决心与石达开共生死。清军的“坚壁清野”,使石达开一直得不到任何补给,情况越来越严重,石达开只好命令妻妾抱子沉河,其他伤病员也跟着纷纷投河而死,真是悲壮惨烈。
军事统帅必须对战争中的渡河行动倍加小心,如果石达开对《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勿迎之于水内”、“无附于水而迎客”这样的原则多加思索的话,恐怕不至于全军覆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