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译文、案例

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译文、案例

第六篇《虚实篇》提要:本篇主要讲夺取战场主动权问题。孙子指出,要运用多种方法调动敌人,使敌人力量分散或出现薄弱点,然后集中己方优势力量,避实击虚。这是用兵作战的一般法则。战争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用兵。【《虚实篇》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

第六篇

《虚实篇》

提要:本篇主要讲夺取战场主动权问题。孙子指出,要运用多种方法调动敌人,使敌人力量分散或出现薄弱点,然后集中己方优势力量,避实击虚。这是用兵作战的一般法则。战争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用兵。

【《虚实篇》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白话今译】

孙子说:凡是先占据战场而等待敌人的一方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的一方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能够使敌人自动就范的,是用小利引诱它的结果;能使敌人无法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它的结果。因此,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足,能设法使它饥饿;敌人驻扎安稳,能设法使它移动。

出击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奔袭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部队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设防的地区;进攻必然获胜,是因为攻击了敌人无法固守之处;防守必然稳固,是因为扼守在敌人无法进攻之处。

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该在何处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敌人不知该从何处进攻。

微妙啊!微妙到使敌人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啊!神奇到使敌人听不见一点声息。这样便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攻击了敌人的空虚之处;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想打,敌人即使坚守在深沟高垒之中,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敌人必须救援之处;我军不想打,即使是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是因为我军设法使敌人改变了行动方向。

所以,能使敌情暴露而隐蔽我军真实情况,这样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而使敌人力量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为一,敌人兵力分散为十,我军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打击敌人,从而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军交战的敌人就很少了。我军所要进攻的地点敌人无法得知,敌人无法得知,则需要设防的地方就多,敌人设防的地方越多,我军进攻当面之敌就越少。

因此,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少,是我方被动防敌的结果;而兵力多,是使敌防备我方的结果。

所以,预知作战的地点,预知作战的时间,即使远距千里,也可以集中兵力与敌交战。不知道作战的地点,不知道作战的时间,那就会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更何况远者相距数十里,近者相距数里呢!

依我看来,越国的军队虽然数量众多,又能对取得战争的胜利有什么补益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兵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与我交战。

所以,通过分析判断,就可以明了敌人作战谋划的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就可以明了敌人的行动规律。通过示形动敌,就可以明了敌人所处地形有利或不利之处。通过战斗侦察,就可以明了敌人兵力部署中的强点和弱点。

因此,把示形惑敌的手段运用到极点,就能完全隐蔽我军的真实情况。这样,即使隐藏很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的虚实,即使再有智慧的敌人也对我无计可施。

把根据敌情变化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还是看不懂其中的奥妙。人们只知道我采取何种战法去战胜敌人,却不知道我是如何根据敌情而灵活运用战法的。所以,每次打胜仗都不是重复以往的战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敌情,不断变换战法。

用兵就像流水一样,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法则是避开敌人的强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流水顺着不同的地形地势而流动,用兵根据不同的敌情采用不同的战法而取得胜利。因此,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战场态势,就像水流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采取不同战法获胜的,就可称得上是用兵如神。

五行中没有哪一个元素能克制所有其他元素;四季中没有哪一个季节能固定不变;白昼有短有长,月亮有晦有明。

【术语解释】

虚实:中国古代重要军事术语。“实”是指力量坚实;“虚”是指力量薄弱。在《孙子兵法》中,“虚实”是“势”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避实击虚”。

形兵:指以各种手段欺骗、调动敌人,目的是了解敌情或形成敌实我虚的有利态势。“形兵”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痕迹。

五行:中国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认为这五种元素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思想要点】

掌握主动权是夺取胜利的根本

主动权是军队获取胜利的命脉,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通往胜利之门的钥匙。相反,谁失去了它,谁就必然陷入失败的泥潭。孙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把在战争中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当作了一条根本性的战争指导原则。孙子认为,争取主动权就是灵活利用一切手段欺骗和调动敌人,使敌人被我牵着鼻子走,最终在于我有利的时间和地点,形成以我之实击敌之虚的态势,战而必胜。

中国伟大军事家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无论在反攻或进攻,我们总是集结大力打敌一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军事文集》,中国·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卷,第746页。与克劳塞维茨相比,他不强调在战略上占有数量优势,这是由他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力量相对弱小的现实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他更强调在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积小胜为大胜,积战役之胜为战略之胜。

避实击虚

何为“实”?何为“虚”?简单地说,“实”就是多而强大,“虚”就是少而弱小。但在孙子的思想体系中,实与虚的含义要广泛得多,大凡与战斗力相关的各种因素,例如兵力的众寡、强弱、分合,部署的疏密、坚瑕,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懈备,兵势的锐钝,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行迹的真伪,处境的安危,地形的险易,等等,统统可以纳入虚实之列。《孙子兵法》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奇正”、“形”、“势”等也有与“虚实”密切相关,一切军事行动的目的都在于造成己实敌虚的状况,并进而避实而击虚。正如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总结的那样:“在兵书中,没有一本超出《孙子兵法》;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没有一篇脱离虚实。用兵作战,如能懂得虚实的道理,就会无往而不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唐太宗像

在本篇中,孙子以“水”喻“兵”,他说,用兵就像流水一样,水的特性是“避高而趋下”,用兵的法则是“避实而击虚”。水往低处流是尽人皆知的自然法则,用兵“避实击虚”也是毋庸置疑的铁律。“避实而击虚”就是“以碫投卵”,以集中对分散,以众击寡,以优势对劣势。

《唐李问对》书影

要成功做到避实击虚,首先是主攻方向的选择问题,不是堂堂之阵地与敌人的主力决战,而是寻找敌人要害或薄弱的地方出击。正如我们前面讲的“围魏救赵”,既是调动敌人,也是避实击虚。但在一般情况下,虚实不仅仅是个选择问题,而且是要运用各种方法去造成敌人的“虚”和自己的“实”,这就是上文讲的佯动、战术侦察等等调动敌人的方法。

避实击虚是作战指导的一般规律,大到战略运筹,小到战役战术,这一原则都适用。这一思想的本质,就是要造成战场上双方力量的不对称性,以优势对劣势。这与西方军事家强调的集中兵力有相似之处,但更多地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维特点。因为虚实体现的不仅仅是数量关系,还与士气、心理、态势乃至地势等息息相关。

曹操避实击虚火烧敌粮

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的东汉帝国分崩瓦解,各诸侯相互攻伐。曹操和袁绍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两个军阀。从占有的地盘和兵力上讲,袁绍占有优势。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打了一场决定双方前途命运的重要战役,曹操运用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曹操像

在这次战役中,袁绍以10万大军发起进攻,曹操率军据守官渡,兵力远少于袁绍。经过两个月激战,双方互有胜负,曹军士卒疲惫,粮草殆尽。曹操感到难以支撑,一度想要撤退。他的一位谋士指出,目前是双方对峙的关键的时期,无论谁先撤兵,都将陷入全面崩溃。我方虽然出现困难,袁军也消耗严重,弱点逐渐暴露了出来。现在要做的不是撤兵,而是寻找对方弱点,避实击虚,出奇制胜。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继续坚守,寻机破敌。

恰在这时,袁绍手下的一位谋士因对袁绍不满投降了曹操。他向曹操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说袁军1万多辆运送粮草的辎重车正屯聚在袁绍大营以北40里处的乌巢,而且戒备不严。曹操听到这一消息,立刻亲自率领精兵5000,绕开袁军的正面防线,乘夜色潜入敌后,假冒袁军的旗号,由小路奔袭乌巢。在袁绍增援骑兵到来之前,打败了押运粮草的袁军,一把大火烧光了袁军的粮草。

乌巢粮草被烧,袁军军心大乱。曹操乘势反攻,袁绍只带着800骑兵逃脱,其余全部被曹军俘获。此战之后,袁绍一蹶不振,曹操势力迅速扩张,很快统一了中国北方。

根据敌人变化而变化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胶柱鼓瑟”,意思是说,把乐器调节音高的装置固定住,然后再去弹奏乐曲。这样的弹奏当然是不能变换曲调的。同样,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指挥战争,也注定是要战败的。战场形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变化是战争的主旋律。所以孙子说,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战场态势,需要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战法。这是孙子的又一光辉论断。

孙子高度重视对手,他一再强调,要了解敌人的情况,观察敌人的动向,然后才能造成敌人的失误,攻击敌人的弱点。总之,一切行动都要以敌人为中心,以形势的变化为中心。

在战争史上,偏偏有些人忽略对敌人和战场实际情况的研究,导致惨痛的失败。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君主越级指挥,阻碍了将领临机应变。将领需要具有临机指挥权,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孙子在《谋攻篇》中曾经说过:“如果将领有才能,君主又不过分控制他,这样的军队一定能胜利。”但是,出于对将领掌握重兵的疑忌,或者是对将领能力的不信任,有些专制君主往往对将领严加控驭,甚至侵夺将领的临机指挥权。例如,在距今约一千年前的中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宋太宗皇帝,每逢将领出征,他不但要制定总体作战方针,还要将事先绘制好的阵图赐予将领,让他们临战之时按阵图排兵布阵。这就相当于给将领套上了枷锁,拒不服从吧,会落得个欺君罔上的罪名;服从吧,以一纸成规应对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焉能不败!

宋太宗赵光义像

第二种情况是将领只知墨守兵法,不能灵活应用。兵法源于战争,是对战争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但是,并不是说将领懂得了兵法就能用兵如神。兵法讲的是一定之规,如何应用却千差万别。优秀的将领善于根据战场变化灵活应用甚至创新发展,无能的将领即便对兵法倒背如流,也免不了丧师殒命。在中国历史上,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他的父亲叫赵奢,是赵国的名将。赵括自幼聪颖,受父亲的影响,他很喜欢军事,阅读了很多兵书。他与父亲谈论军事问题,往往援引兵书,滔滔不绝,父亲提的问题根本难不倒他。但是,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这样是好事。他说:“战争事关生死,赵括却它把说得很简单容易。赵国不用他为将则已,一旦用他,必然失败。”后来,秦国与赵国交战,赵王以赵括为将,果然大败,他率领的40万军队全部被消灭,他自己也送了命。赵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只是教条性地理解兵法,却不能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应用。

纸上谈兵

孙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战争进程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可以掌握战争规律,却不能求得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顺应变化,以变制变,才能驾驭战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