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
首页/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行军篇》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行军篇》解读

行军篇“行军”在现代军语中,意即“军队进行训练或执行任务时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而本篇篇题的含义却与此有别,指的是行军过程中的“处军”。“处军”,指的是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作战、驻扎与宿营。赵本学曰:“行军者,军行处境须知之事也。次舍之处,则有水泽山陆之不同,经由之路亦有坑堑险阻之不一,果何择而何避乎?军行见敌,敌人则有动静进退之迹,有障蔽疑似之计,...

行军篇

“行军”在现代军语中,意即“军队进行训练或执行任务时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而本篇篇题的含义却与此有别,指的是行军过程中的“处军”。“处军”,指的是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作战、驻扎与宿营。赵本学曰:“行军者,军行处境须知之事也。次舍之处,则有水泽山陆之不同,经由之路亦有坑堑险阻之不一,果何择而何避乎?军行见敌,敌人则有动静进退之迹,有障蔽疑似之计,有治乱虚实之形,果何觇而何察乎?处军不得其法,相敌不得其情,皆有败衄之祸。《孙子》此篇专载其事,上言处军,下言相敌,周悉详尽,无复余蕴矣。”指出了“处军”与“相敌”之术对于战争结果的重要意义,因而被《孙子兵法》充分重视,详加分析。张预曰:“知九地之变,然后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变》。”则指出了本篇与《九变篇》在内容上的前后衔接。

本篇前两段谈“处军”。孙子依次分析了在山地、江河、盐碱地和平地等四种地形下的“处军”原则(如在山地“处军”,要“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均蕴含着充分利用各种“地利”以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旨归。作者还从军需供应与卫生防疫的角度,论证“处军”时为何需遵循“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的原则。士卒身体的健康与否,亦直接关乎作战成败,因而将帅需掌握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处军”以使“军无百疾”。作者还提出了我军必须快速离开的“六害之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并提醒将领途经“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之地,需小心谨慎,认真搜索,以防敌人伏兵的袭击。

本篇第三段谈“相敌”,一共举出了三十二种“相敌”之法。“相敌”,即侦察与判断敌情。受军事科技水平所限,孙子时代的人们观察敌情主要依靠眼耳,但这看似原始的“侦察工具”,仍能获知各种敌情,高明的将帅透过表象而抵达本质,便能掌握敌人的作战意图、战略部署、士卒心理、官兵关系等,从而因势利导,因敌制胜,在充分“知彼”的前提下战胜敌人。在而今高科技的武装下,侦察工具早已摆脱了孙子时代的原始简陋,但三十二种“相敌”之法所贯穿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宗旨,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辨方法,仍极具价值,永不过时。

本篇最后一段提出的一些观点,也闪烁着作者睿智的光芒。如“兵非益多也”,提出兵员并非多多益善,质量建设常比扩充数量更重要,在吴如嵩看来,这堪称“我国最早提出的精兵思想”。又如“令(应作“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提出在治军方面应“文”“武”兼用,不可偏废。刘庆评价这一原则道:“这一思想比单纯鞭笞杀戮的强制性方法要进步,且与崇尚‘中庸’之道的中华民族文化相吻合,故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奉为治兵准则。古代兵书《吴子》提出的‘总文武,兼刚柔’的将帅素质要求,近代兵书《曾胡治兵语录》中蔡锷的评语说‘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仁慈贴切。能存此心,则古今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都可以看成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指出了“文”“武”并用的治军原则对后世兵家的深刻影响。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1]:绝山依谷[2],视生处高[3],战隆无登[4],此处山之军也[5]。绝水必远水[6];客绝水而来[7],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8],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9];视生处高[10],无迎水流[11],此处水上之军也[12]。绝斥泽,惟亟去无留[13],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14],此处斥泽之军也[15]。平陆处易[16],而右背高,前死后生[17],此处平陆之军也[18]。凡此四军之利[19],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20]。

【行军篇注释】

[1]凡处军、相敌:“处军”与“相敌”在本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本篇前三段的关键词。刘寅曰:“孙子言:凡处军之法有四,相敌之法有三十二。下文自‘绝山依谷’至‘伏奸之所’,皆处军之法也。自‘敌近而静’至‘必谨察之’,皆相敌之法也。”吴九龙解释“处军”道:“指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战斗、驻扎的处置方法。”相敌,侦察敌情,判断敌情。张预曰:“自‘绝山依谷’至‘伏奸之所处’,则处军之事也;自‘敌近而静’至‘必谨察之’,则相敌之事也。”处军,指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战斗、驻扎的处置方法。相敌,观察判断敌情。

[2]绝山依谷:意谓行军经过途经山地,要靠近傍依靠近溪谷行进山谷。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李筌曰:“军,我;敌,彼也。相其依止,则胜败之数,彼我之势可知也。绝山,守险也;谷近水草。夫列营垒,必先分卒守隘,纵畜牧,收樵采而后宁。”

张预曰:“绝,犹越也。凡行军越过山险,必依附溪谷而居,一则利水草,一则负险固。后汉武都羌为寇,马援讨之。羌在山上,援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穷困,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也。”

[3]视生处高:意谓军队部队驻扎时要选择向阳的高地居高向阳。杜牧曰:“言须处高而面南也。”视,看。生,这里指向阳的地带。曹操曰:“生者,阳也。”处高,居高,居于地势高的地带。[4]战隆无登:意谓与地势高隆的地带敌人作战,我军不宜自下而上可采用仰攻。曹操曰:“无迎高也。”杜牧曰:“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隆,高,这里指高地。登,攀登,这里指仰攻。

[5]此处山之军也:意谓这是在山地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梅尧臣曰:“处山,当知此三者。”张预曰:“凡高而崇者,皆谓之山。处山拒敌,以上三事为法。”

[6]绝水必远水:意谓我军横渡过河流后,一定要在离远离河流稍远的地方驻扎宿营。杜牧曰:“魏将郭淮在汉中,蜀主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列陈,备疑,不敢渡。”梅尧臣曰:“前为水所隔,则远水以引敌。”张预曰:“凡行军过水,欲舍止者,必去水稍远,一则引敌使渡,一则进退无碍。郭淮远水为陈,刘备悟之而不渡是也。”绝,横渡。

[7]客绝水而来:意谓敌军渡水来进攻。客,指前来进攻的敌军。刘庆说:“《孙子兵法》所说的‘客’,最初是进入敌境作战的军队;与之相对应的是‘主’,即指在本土作战的军队。一般说来,主方有以逸待劳之利,客方有深入敌境、全力拼死作战的优势。”客,指前来进攻的敌军。绝水,渡水之意。

在此基础上,古代兵家将帅也常将己方或防御的一方称为‘主’,将敌方或进攻的一方称为‘客’,并由此引申出‘兵贵为主,不贵为客’的理论,主张深入敌境作战的客军,虽然有运输线长、补给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可以采取因粮于敌、围城打援等战法,迫使凭借坚城以逸待劳的敌人出城寻战,使主客之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客无定势,将帅指挥得法,可以反客为主,指挥不当也可以失主为客。也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所说的‘主客之事,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卷中)。《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演绎而成的,其计云:‘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所以兵不拘主客,重要的是要善于因利制变,使作战行动符合客观实际。在战争中由弱变强,由被动变主动,往往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战略形势不利之时,要甘居客位,以便争取时间,扩充实力,逐步转化战略形势,而后进行战略决战。而在战役战斗中,则要善于以攻为守,以迂为直,乘隙突破,更具有机动灵活、时间短促、乘势突发的特点。”

[8]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意谓不要先渡水迎敌,要在敌人尚未全部渡过河流时进攻。李筌曰:“韩信杀龙且于潍水,夫概败楚子于清发是也。”杜牧曰:“楚汉相持,项羽自击彭越,令其大司马曹咎守成皋。汉军挑战,咎涉汜水战。汉军候半涉,击,大破之。水内乃油也,误为内耳。”梅尧臣曰:“敌之方来,迎于水滨则不渡。”

杜牧曰:“楚汉相持,项羽自击彭越,令其大司马曹咎守成皋。汉军挑战,咎涉汜水战。汉军候半涉,击,大破之。”张预曰:“敌若引兵渡水来战,不可迎之于水边,俟其半济,行列未定,首尾不接,击之必胜。公孙瓒败黄巾贼于东光,薛万均破窦建德于范阳,皆用此术也。”

[9]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意谓我方决意迎敌开战,就不要近水结阵,恐敌军见严阵而不渡。张预注:“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战,则阻水以拒之,使不能济。”郭化若说:“附水,照现在的军语说:就是‘直接配备’,即把防御的军队紧靠河边配置,可以直接箭射渡河中的敌兵,以阻止敌军渡河。如果想放敌人过河再打,就不要‘附水’,而作‘后退配置’,让出一定的地方让敌人渡河过来,等过了一半而后迎击它。孙子时代虽还没有把沿江河的防御分为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直接配备’和‘后退配备’,但他从‘半济而击之利’的思想出发,提出‘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后退配备’。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

[10]视生处高:此处意谓我军要处于江河的上游,占取高峰地势。曹操曰:“水上亦当处其高也。前向水,后当依高而处之。”何氏曰:“视生向阳,远视也。军处高,远见敌势,则敌人不得潜来出我不意也。”

[11]无迎水流:意谓不要驻扎在江河的下游,以防敌军引水淹灌。曹操曰:“恐溉我也。”张预曰:“卑地勿居,恐决水溉我。舟战亦不可处下流,以彼沿我溯战不便也。兼虑敌人投毒于上流。楚令尹拒吴,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决战,果胜。是军须居上流也。”

杜牧曰:“水流就下,不可于卑下处军也,恐敌人开决,灌浸我也。上文云‘视生处高’也。诸葛武侯曰:‘水上之陈,不逆其流。’此言我军舟船亦不可泊于下流,言敌人得以乘流而薄我也。”

[12]此处水上之军也:意谓这是在水边江河地带指挥军队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张预曰:“凡近水为阵,皆谓水上之军。水上拒敌,以上五事为法。”梅尧臣曰:“处水上,当知此五者。”

[13]绝斥泽,惟亟去无留:意谓军队部队经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迅速离开,不得滞留不要停留。陈皞曰:“斥,咸卤之地,水草恶,渐洳不可处军。《新训》曰‘地固斥泽,不生五谷’者是也。”亟,赶快,迅速。去,离开。《尚书·禹贡》:“海滨广斥。”郑注云:“斥谓地咸卤。”斥泽为盐碱沼泽地区。绝,渡过。

[14]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意谓如果两军要在盐碱沼泽地带交战,必须傍水草背倚林木而扎营。杜牧曰:“斥卤之地,草木不生,谓之飞锋。言于此忽遇敌,即须择有水草林木而止之。”王皙曰:“猝与敌遇于此,亦必就利而背固也。”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中。”张预曰:“不得已而会兵于此地,必依近水草,以便樵汲;背倚林木,以为险阻。”交军,指两军交战。

[15]此处斥泽之军也:意谓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指挥军队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张预曰:处斥泽之地,以上二事为法。梅尧臣曰:“处斥泽,当知此二者。”

[16]平陆处易:意谓在开阔的平原平原地带应选择平坦之地安营扎寨。曹操曰:“车骑之利也。”张预曰:“平原广野,车骑之地,必择其坦易无坎陷之处以居军,所以利于驰突也。”

杜牧曰:“言于平陆,必择就其中坦易平稳之处以处军,使我车骑得以驰逐。”平陆,指平原地带。易,指平坦之地。

[17]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意谓部队所处的地势要遵循右面和背面为高地,前为低地后为高地的原则。死、生,分别指低地与高地。杜牧曰:“太公曰:‘军必左川泽而右丘陵。’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御高,故战便于军马也。”《淮南子·墬形训》曰:“高者为生,下者为死。”《兵略训》曰:“所谓地利者,后生而前死。”张预曰:“虽是平陆,须有高阜,必右背之,所以恃为形势者也。前低后高,所以便乎奔击也。”

[18]此处平陆之军也:意谓这是在平原地带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张预曰:居平陆之地,以上二事为法。

梅尧臣曰:“处平陆,当知此二者。”

[19]凡此四军之利:意谓上述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等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泽、平陆也。”张预曰:“山、水、斥泽、平陆之四军也。诸葛亮曰:‘山陆之战,不升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李零说:“《孙子》论地,不是讲纯自然的‘地’,而是和‘人’有关的‘地’。每篇的讲法都不一样,主要是人的活动不一样。它讲地,主要有三种讲法:一和行军有关,最具体,有地形、地貌,如本篇的‘四地’,就是这样。一种和作战有关,则只讲地势,主要是远近、险易、广狭、高下这一套,如下一篇的《地形》就是讲地势。一种是综合的讲法,侧重的是区域,是更大的空间概念,讲如何带领士兵,从本国开进敌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如后面的《九地》,就是侧重区域。”

[20]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意谓上古时期皇帝之所以能够称霸各部落成为五帝之首。四帝,泛指炎帝、蚩尤等周边部落的首领。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一说四帝为四军之误。梅尧臣曰:“四帝当为四军字之误欤?言黄帝得四者之利,处山则胜山,处水上则胜水上,处斥泽则胜斥泽,处平陆则胜平陆也。”李零说:“中国古代帝系传说有代表各族姓所出的太皞(伏羲)、少皞、黄帝、炎帝、颛顼等。春秋战国以来五行之说盛行,这些帝名形成与五方、五色相配的系统,即东方青帝太皞、南方赤地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中央黄帝。‘黄帝胜四帝’之说,见汉简佚篇《黄帝伐赤帝》、《大戴礼记·五帝德》、《御览》卷七九引《蒋子万机论》、《太白阴经·人谋下·善师》、《路史·后记》卷五等。据《黄帝伐赤帝》,黄帝胜四帝是靠‘右阴,顺术,倍冲’,应即左前为阳、右背为阴的处军之法。”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始祖,又称轩辕氏。四帝,泛指炎帝、蚩尤等周边部落的首领。

【行军篇译文】

孙子说:概括说来领兵作战,判断敌情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指挥部队与观察敌情要遵循的原则是:行军穿越山岭经过山地,要靠近山谷;驻扎时要选择居高向阳的高地带;与地势高的敌人作战如果敌军已经占据高低,我军不可自下而上采用仰攻,这是在山地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我军渡过河流后,一定要在远离河流稍远的地方宿营驻扎;敌军渡水来进攻,不要在水上与敌人迎战,要等敌人渡河的半途渡过一半再出击,这才有利;决议与敌军交战要想与敌决战,不要靠近贴靠水边抗击敌人;位处江河地带时,;也要我军要占据处于江河的上游,不要驻扎或交战在江河的下游,这是在水边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部队穿越经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果与敌军在盐碱沼泽地带交战,必须依傍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在平原旷野地带应选择平坦之地安营扎寨,部队的右面和背面为高地,前为低地后为高地,这是在平原地带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战胜四帝称霸四方的原则所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