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调虎离山》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调虎离山》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计名由来】“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计名由来】

“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所居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计”的说法。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写孙大圣对如意真仙说:“才然来,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清代钱彩著《说岳全传》第三十四回也写着:吉青道:“我前日在青龙山,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调虎离山译文】

利用不利的天时、地理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前人批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调虎离山译文】

《孙子兵法》说:“攻城是最下策。”如果去强攻坚城,就可能招致失败或灭亡。敌人既已占据有利地形,就不能去同他争夺这块地盘;况且敌人还居于主动地位,而力量又占优势。敌人既是居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对他有利,是不会离开驻地来向我进攻的;敌人既是在量上占优势,除非我方能够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否则就难以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将武都太军虞诩的部队困在陈仓崤谷中。虞诩便让部队停止前进,同时扬言要请求朝廷派援兵来,而且一定要等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援军一时到不了,便将部众分散到近旁各县去抢掠财物。虞诩便乘羌兵分散之机,日夜进军,每昼夜以加倍的速度行军百余里。他又令军士在驻军做饭时,同时做两个灶,并使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便不敢紧逼攻击,结果虞诩大破羌兵。虞诩扬言要等候援军到后再进军,就是故意让羌人误以为可以利用援军到来之前的空隙分兵抢掠,用利诱的办法将其调开;他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就是要争取时间,出其不意,置敌于困境;而加倍修灶,就是用人为的假象迷惑敌人,使之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

【战例】

上方谷司马氏中计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领兵三十四万伐魏,分五路进军,六出祁山。魏明帝曹叡闻报,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四十万至渭水之滨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沙场老对手,双方都知道对方兵法娴熟,足智多谋,不好对付。所以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诸葛亮在祁山选择有利地形,分设左、右、前、后、中五个大营,并从斜谷到剑阁一线接连扎下十四个大营,分屯军马,前后接应,以防不测。司马懿则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同时在渭水上架起九座浮桥,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五万渡河至渭水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受命离开魏都时,曾受曹叡手诏:“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战。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所以在经过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之后,魏军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由于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颇为困难,因而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因而诸葛亮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诱敌出战,调虎离山,速战速决。然而司马懿老谋深算,素以沉着、谨慎、稳重著称,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诏,也不必担心那些急于求功的部将鼓噪攻讦。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司马懿这只“老虎”离山,谈何容易!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司马懿这只擅长谋略、经验丰富的“深山之虎”,终究被诸葛亮调出来了,还险些丢了性命。那么,诸葛亮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奇招,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也难免上当呢?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应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并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困死或逼蜀军撤退。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做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作持久战的架势。这就等于宣告司马懿:你不急,我也不急;若是我不急,看你急不急。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对其父司马懿说:“现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如此下去,如何是了?何不约孔明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口头上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也很着急。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据传这东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

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地从剑阁运抵祁山大寨。司马懿闻报大惊道:“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司马懿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他也使了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却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他让手下的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这样做,一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兵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诸葛亮早料到了司马懿这一招。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来援救的态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一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司马懿果然中计。他见四处蜀军都急急忙忙奔向大营救援,便趁机急领司马师、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来,接着又被蜀将魏延依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截断谷口。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司马懿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决不离山的主意,结果却仍被诸葛亮调下了山,他原想用“调虎离山”计烧掉蜀军的粮草,想不到却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真是计外有计,天外有天,军机难测。

上方谷司马受困

调虎离山 以弱胜强

增灶断追

东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玉门关以西的羌人反叛,出兵进犯武都郡。邓太后鉴于虞诩胸怀韬略,具有做将帅的才智,于是就命他去做武都郡太守,以三千兵士来抵抗羌人的反叛。羌人得知消息,派出数千人,在陈仓崤谷一带阻击虞诩的部队。虞诩认为敌方兵力强大,又占有地利,硬拼必然受挫,所以没有马上组织突围,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队就地驻扎。他做出向安帝请求增援的样子,让羌军以为他先等待援军来助再准备攻击,而羌人派去间谍,发现汉军就没有要出击的动静,也就不以为然了,马上将大队人马分散到临近各县,肆意抢掠,搜刮财物。一时,弄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正当羌人得意扬扬地到处抢劫财物之时,虞诩指挥部队突然甩掉敌人,不分昼夜,兼程赶路,每天急行军一百多里。同时,每当埋锅做饭之时,虞诩命令部下全体官兵,每人都砌两个灶,而且每过一天又增灶一倍。羌人大军会合后虽然尽力追赶,但因汉军早已出发,而且日夜兼程,一时难于追上。他们发现汉军每天的饭灶逐日增加,就认定是援军已经来到,因此,就不敢尽力追赶汉军了。

这时有人问虞诩:“兵法上说一日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以防备发生不测事件,而你现在日行近二百里。同时,孙膑和庞涓各领兵交战斗智时,孙膑用的是减灶行军,使庞涓陷入埋伏,在马陵道自刎而亡。从未见谁像你这样,反而是逐日增灶。这到底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因为敌人兵多,我方兵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若是按照常规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行军,岂不很容易被敌人赶上?急行军则是他们估计不到的,易使其产生疑虑。当他们见我方旌旗飘扬,锅灶一天比一天多,必然认为是我方的增援部队已经赶到,兵力大增,两军强弱众寡之势一时难以测定。敌方见我兵力增大,行动又快,必然不敢贸然追赶。这样,我们就从被动变成主动了。至于孙膑减灶为的是显示自己的力量弱,而我采取每日增灶是为了造成自己力量逐渐变强的假象,让敌方不敢轻易动兵,但其目的都是诱惑敌人,出奇制胜。”虞诩这一番合情合理的分析,使提问者对其用兵谋略深为佩服。

虞诩到达武都以后,羌人经过远行军已经十分疲惫,且不明汉军情况,心怀畏惧;而汉军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地利人和,掌握了主动,全军上下精神振奋,以三千兵力在武都西北的赤亭同羌人交战,在主帅虞诩的指挥下,汉军奋勇杀敌,所向披靡,打得羌人尸横遍野,大败而逃。虞诩巧妙地使用“调虎离山”计,取得了以少击多、大败强敌的辉煌战绩。

司马懿装病

三国时,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他封皇族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保卫皇宫。曹爽虽然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司马懿有野心,大权不能让给他!”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给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表面上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暗中却另有打算。他以自己年迈体衰为借口,推说有病,不上朝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心里很高兴,但是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司马懿是真病还是假病。正好他有个亲信叫李胜,被派到荆州做刺史;曹爽就叫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辞,乘机探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出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

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气喘吁吁地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说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着听不清楚,待李胜又大声说一遍,才表示听明白。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大为放心!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病危”中的司马懿派人提醒少帝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果然,少帝带领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去了。司马懿病得快要死了,自然没叫他去。

哪儿知道曹爽一帮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丘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司马懿就以“谋反”罪名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杀了。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了。

【精评】

司马懿诈病骗曹爽

调虎离山是打虎的计策之一,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才可以取胜。在政治斗争中,这一计也经常被使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