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王维_原文_赏析)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夏日谒操禅师,从而赞扬佛教的法力无边,宣传空无寂灭的禅理,反映了王维后期参禅信佛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老翁”,是王维的自称。“龙钟”、“徐步”,则是描写他的老态。这两句写一位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人,冒着炎热,慢慢地走进青龙寺,前去谒拜禅师。如此艰辛、如此虔诚,他去禅宫想请教些什么问题呢? 这里,以老翁谒禅师一事入笔,引出下文。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义心”,佛教用语,即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二者,迷事之疑,于见道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断之。褒佛之义已含其中。这个用语出自 《楞伽经》。“空病空”,则是出自 《维摩诘经》: “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鸠摩罗什注:“上明无我无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则空为累,累则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在此,所言的实际上是佛教四大皆空的基本思想,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佛教认为这四大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人体中四大不调时,就会产生不适之感,即所谓有病。按佛教的说法,每一个人时时都在脱胎换骨,被人们称之为 “我”的血肉之躯,也只不过是四种元素暂时的集合体,正由于四大只是暂时的聚合,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所以说“四大皆空”。但如果执着“空”、追求“空”,就是所谓的空病。“空病”也就是错误的,应予舍弃,这就叫做 “空病空”。这是符合“诸法皆空”的佛教教义的。这两句是说,老翁想向禅师请教“义心”的内涵,更进一步、深刻地了解“空病空”的意义。
五、六句笔锋一转,极写佛教之法力。“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天眼”,指天眼通,佛教六种神通之一。修禅人可由禅定而得。《法苑珠林》记载: “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此眼远近前后、内外上下、昼夜巨细皆悉能见。“法身”,佛教名词,亦称“佛身”,僧肇维摩诘经注: “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故能入生出死,通洞乎无穷变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从这段注文就可看到法身的千变万化,无所不能。五、六两句都是赞扬佛教的法力无边,然而,前者以 “山河”代整个大千世界,其“天眼”则是象征着全部的佛法,全句是以局部代整体,后者进入到对整体的颂扬,这样句式上有一种逐步深入、层层推进的趋向,从而达到强调佛法至高无上的效果。另外,这两句在全诗中还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解释了激起老翁不怕酷暑、不畏艰辛、前来谒拜禅师的原因,那么,这无与伦比的本领,在现实中有何具体体现,因何致使老翁发出这样的赞叹? 诗歌很自然地转入了下文。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老翁跨进青龙寺,顿觉夏日的炎热全然消失,清风扑面,仿佛整个大地生出阵阵凉风来。他认为,有这种感觉是由于佛法无边所致,因此这是不足为奇的。这一结句有三层含义:第一,紧承上文,正因为佛法能主宰世界,法力无穷,所以能在炎热的夏日销热生风。第二,是用事实来证实前文对佛法的赞扬,可以说是对前面赞佛颂禅观点的深化。第三,在称道炎销风生之中,隐含着一点禅意,即凉与热都是无在无不在的,生得自然,去得平淡,如同万事万物一样,时时都在变化。这些大概可以视作老翁谒拜禅师之一得吧!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禅对诗的渗透,使很多文人追求一种清、寒、幽、寂的诗的气氛,王维就写出了不少具有禅意的好诗,可以称得上是这类诗的表率。比如《鹿柴》,表现出的是禅宗提倡的清静虚空的心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从字面上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然又不失优美的诗意。再如《辛夷坞》,表现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借助于完整的形象表现出一种“禅趣”,耐人寻味。“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李梦阳 《空同子》)。比较而言,王维这首《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可谓是似僧之作。因为它只是一首纯粹宣扬佛教教义的押韵诗,用禅语述禅理、赞禅理,有诗的形式,而没有多少诗的审美价值。如果说这首诗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作者在诗中肯定的 “诸法皆空”佛教教义,实际上是否定盲目信仰和迷信,强调宇宙万物无一是永恒不变的,于今天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形式上,诗歌对仗十分工整,尤其是中间四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禅语也是两两相对,一丝不苟,显得齐整、严谨,读起来有节奏感。此外,诗歌还注意到首尾呼应,篇末之意能紧扣题目和诗首,内容能放能收,结构非常完整。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大诗人王维作诗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