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唐朝/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原文、赏析、注释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原文、赏析、注释

望江南(二首)闲梦远,南国正芳春①。船上管弦江面渌②,满城飞絮滚轻尘③。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注释】①南国:指江南。②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泛指音乐。渌(lù):水清。③飞絮:飞扬的柳絮。滚轻尘:车尘滚滚。形容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的盛况。【赏析】李煜一共写了四首《望江南》。很多人习惯将这四首词作为一个整体...

望江南(二首)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①。船上管弦江面渌②,满城飞絮滚轻尘③。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南国:指江南。②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泛指音乐。渌(lù):水清。③飞絮:飞扬的柳絮。滚轻尘:车尘滚滚。形容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的盛况。

【赏析】李煜一共写了四首《望江南》。

很多人习惯将这四首词作为一个整体,看成是他降宋之后,在幽囚生活中因思念故国而作。我更倾向于将这四首词分为两个阶段,二首写于偏安南唐时,二首写于国破家亡后。

这两首以“闲梦远”起笔的《望江南》,透着承平闲适的恬静气象,不知写此词时的李煜,是一个白衣飘飘雍容闲雅的王室公子,还是一位流连风月诗酒遣兴的南唐国君。

两首词,一首写芳春,一首写清秋。

中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有“伤春”“悲秋”的传统,写盛夏、残冬的就少得多了。

大抵春是万物萌生之时,一切都是新的,富有生气的,蛰伏了一冬的热情和生命,在春光中跃跃欲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绚烂的东西,其逝去越是让人伤感。所以春光固然好,可人们在沉醉东风之时,目睹着繁华易逝落红成阵,忍不住为生命脆弱、世事无常而深深战栗。

而秋,是万物肃杀之时。一切都萧瑟了,沉寂了,剥落了色彩,呈现出简洁而冷峻的特质来。郁达夫说:“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李煜眼中的江南春,没有悲哀,没有伤感,有的是春风骀荡的心旷神怡和不负春光啜饮春光的载欣载奔。他跳出历来文士伤春的传统了。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他说这是他梦中的江南春景。梦是闲梦,一个富贵闲人的闲适之梦,起笔已经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船上管弦江面渌,”写的是江南春水之美,江上管弦之盛。“满城飞絮滚轻尘,”写的是城中花絮之繁,还有奔走在红尘紫陌之上的香车宝马的喧嚣。如此繁喧,所为何来?“忙杀看花人”,原来倾城出动的都是看花人。

此词抓了两个典型情境:船上管弦,城中观花。水上的,陆地上的,满城的人都在江南春光中沉酣嬉戏。白衣卿相、风流雅士、绮筵佳人,一个个你方离去我登场,翠华紫盖,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好个热闹喧嚣的春。饱满、欢实,又带着俗世的烟火气息。

当李煜静静注视着这个热闹的人世时,他是由衷地欢欣,还是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寂寞?或者,对热闹的拥抱,只是他逃避孤独的一种遮盖而已。

再看另一首。走过了热闹繁喧的春,来到了沉静内敛的秋。

前面适宜泼墨,否则显不出它的饱满馥郁。后面适宜点染,否则显不出它的简淡高远。

陈廷焯说这首词:“寥寥数语,括多少景物在内。”有哪些景物?

有千里江山。配上“寒色远”三个字,江山之寥廓,四野之萧条,尽在其中。这是为整个清秋铺设了一个大的意境,定了一个基调。有芦花,有孤舟。芦花深处泊孤舟,芦花是代表秋天的典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花。远岸芦花之盛,映着近处孤零零的舟子。两相映照,凄凉的意味就有了。有月明楼和笛声。月下笛声,渗透了孤独。“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人不早已说过了么?

孤舟,见行客之悲秋;笛声,见居人之悲秋。后两句兼写了行客与居人两面。以“千里江山”总起笼括全篇,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几种典型意象淡笔点染,一幅透着悲伤和凄清意味的江南清秋图就呼之欲出了。

是的,这是江南的清秋图,不是大漠,也不是塞北或是其他什么地方的秋。江南的秋,有江南的意味。江南的秋,有芦花,有孤舟,有箫笛,有小楼,处处带着玲珑婉约的韵致。连悲,也是清清的,淡淡的,柔和的。如果是铁马、秋风、大漠,就不是江南的秋,它们有着苍凉、辽阔、坚硬的气质。

江南离不开水,所以李煜不写别的,单单写了芦花孤舟。江南离不开丝竹,所以李煜拈取了“笛在月明楼”。

一切看似漫不经心,却漫不经心得让人不得不叹服他的鬼斧神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