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_原文_赏析)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①,正是河豚欲上时②。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③,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①蒌蒿:白蒿,生长在洼地,据《尔雅》郭璞注:“蒌蒿,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淮一带人用蒌蒿做鱼羹。芦芽:芦笋,用以和河豚鱼同煮,可以解毒,说见《本草纲目》。②河豚:鱼名,肉味鲜美,肝脏、血液和生殖腺中有毒。③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五。
惠崇画《春江晓景图》共两幅,原画久已失传。苏轼为它们题过诗,一幅一首,今并存。从苏诗看,可知惠崇画的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雁归图》。
第一首,东坡先从画面景物落笔。“桃花三两枝”,恰是早春二月的物侯。“春江水暖”,家禽中的鸭子最先感知,这在绘画上是无法表达的,画家惠崇的心很巧,他用鸭子戏水的动态,传达鸭子感知春江水暖时的欢快。而画家的匠心,却被诗人苏轼体察出来,便将这种体识写成这一联脍炙人口,遐迩闻名的诗句来。诗的第三句,仍写画面上的物象。为什么画家要将蒌蒿、芦笋一类食物画到画面上去呢?原来,蒌蒿可以煮鱼,芦笋可以解毒,由此可知,惠崇作画绝非用虚笔,他是很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和节令的。诗的结句,“河豚欲上时”,点明节令,并与上述诸多风物有地机绾合起来,构成完整的诗境,也恰当地表现了整个画境。
这首诗,曾引起一桩公案。清人毛奇龄与汪蛟门共论宋诗,汪举出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句,以为它胜过唐诗。毛奇龄不以为然,说:“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花间觅路鸟先知’,(按此为唐张谓《春园家宴》诗中句)此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鸟习花间故也。先者,先人也。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以鸭,妄矣。”(载《西河合集·诗话》)后来,王士禛《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都驳过毛氏的说法,近人钱钟书说得好:“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芦、鸭等物,故诗中遂遍及之。西河未顾坡诗题目,遂有此灭裂之谈。”(《谈艺录》)我们难道不能从钱氏的高论中悟出一些道理吗?
第二首,东坡仍然从画面景物着笔,进而通过艺术想象,推想北方多风雪的情景,写出归雁的心态,补足了画外之意。诗的前二句,写画上的归雁,描写其中的两只雁依恋江南的温馨,意欲离群,好像北归人舍不得离开南方一样。后二句,诗人代大雁设想,南方已是初春,而“遥知朔漠多风雪”,所以希望能在江南多停留半个月,沐浴着融和的春光,真切地表达出大雁的心愿。“诗传画外意”,苏轼的诗真正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