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古人题画诗/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_原文_赏析)

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_原文_赏析)

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①,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②,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置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⑦?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注释】
 ①绝谷:幽深的山谷。②萦林:丛林。络石:树名,又名耐冬,为常绿乔木,秋天开红花,能耐冬。③毫末:纤细处。④樊口:地名,在武昌县西北五里,位于黄州南岸。⑤留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于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于元丰七年四月,改移汝州,前后留黄州四年二个月。“留五年”,举其成数。⑥丹枫翻鸦:自唐人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鸦翻枫叶夕阳动”句翻出。⑦武陵: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武陵渔人,这里代指桃源中人。⑧寻无缘:《桃花源记》记武陵人既出桃花源后:“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⑨归来篇: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苏轼反其意而用之,言山中清空、恬静,毫无尘世羁绊,可以长久留往。全句意谓,山中的朋友应该已经写成《归来篇》,招我归山。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七、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一○。
 王定国,王巩之字,尝从东坡学文,有隽才,长于诗。他收藏的这幅《烟江叠嶂图》,乃宋代画家王诜所画。苏轼于本诗题下自注:“王晋卿画”。王诜是苏轼的老朋友,他看了苏轼这首题诗后,和了一首,说:“几年漂泊汉江上”、“四时为我供画本”,可见这幅图画的是汉江景色。《烟江叠嶂图》今存,藏上海市文管会,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6厘米,画分三段,前段是烟江浩渺,有渔舟泛于波心;中段是全图的主景,写江上叠嶂,笔墨细润,青绿设色,林木掩映,云霞明灭,流泉飞瀑。后段又是辽阔空濛的烟江。沈迈士《王诜》曾细致评论过王诜画的风格:“画中的气韵是生动的,用笔凝练,骨法端重而不刻板,著青绿重色,苍翠之中愈见菁葱鲜丽,无煊耀之燥气,有静穆之庄重。深墨渍出山洞,留白以状飞瀑,气息得唐人之敦厚,工力见宋画的精密,是学李昭道而能自创清新格调的。”这段论述很符合《烟江叠嶂图》的审美特征。
 王诜(1036—约1093),宋代画家,字晋聊,祖籍太原,汴梁人。尚蜀国长公主,为附马都尉,官至定州观察使。他酷爱书画收藏,私第里筑“宝绘堂”,存放古今书画名迹。他近效李成,远师大小李将军,“不古不今,自成一家”(汤垕《画鉴》)善画墨竹、古松,尤擅山水,《宣和画谱》说他画作题材多为“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存世画作有《烟江叠嶂图》、《渔村小雪图》等。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用平声先韵,按内容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自首句起至“渔舟一叶江吞天”句,共十二句,写画面景色。开端四句,描摹画上的大江、积翠、叠嶂、云烟,写足题面的“烟江叠嶂”意,使人心生愁思。次四句,写绝谷、飞泉、丛林、奔川。最后四句,写山前平川、小桥野店、一叶扁舟、吞天江水。十二句诗境,抓住了图中的主景,重点描写江上叠嶂,映带渔舟、大江,主次分明,有所侧重地表现画面实境。王文诰说:“此诗即用两扇法,以上自首句凭空突起,至此为一扇,道图中之景也。”(《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概括了这一段诗意,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卷一二评述这一段的写作特色,曲尽其妙,他说:“起段以写为叙,写得入妙,而笔势又高,气又遒,神又王。”
 自“使君”起至“虽有去路寻无缘”为止,共十四句,是诗篇的第二段,写出诗人观画后的感慨。前四句诗人由观画兴起买田隐居的高雅情趣,反映出苏轼极其爱赏此画的心态,也表现出王诜此画感人的艺术力量。“君不见”以下六句,描写诗人在黄州五年的贬谪生活。东坡用四句诗,描写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一句、一季、一景,描写黄州一年的景色,回应上文“人间何处有此境”的问题,将画上的烟江叠嶂与黄州的“幽绝处”联系起来。最后四句,诗人由此引发出“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的感叹,桃花源中的人未必都是神仙,理想中的“桃花源”即在人世间。但是江山胜景是多么清空,我等是俗人,无缘进入其中。诗人以欲去无路的感叹收结本段诗意。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上句承图,“还君此图三叹息”,为上文所发感慨总收一笔。下句承人,观画人即诗人自己,他相信山中的朋友应该已经写成《归来篇》,招我归山。结句显明地表述出诗人的归隐心愿,点出本诗创作意蕴。全诗以惊人的腕力,摹写神妙,曲尽情致,气势如云烟舒卷,读来令人神往。许觊《彦周诗话》说:“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荆公《观燕公山水》诗前六句差近之,东坡《烟江叠嶂图》一诗亦差近之。”许氏以为苏轼此诗可与子美诗媲美,确非虚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