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菱塘鱼藻_原文_赏析)
恽寿平
红香春不隔,碧藻望如积。
花潭千尺波,鱼戏在半壁。
【评说】
本诗选自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四。
阳春三月,春水涨绿,正是桃红柳绿之时,红花香气四处散溢,这是无以阻隔的。菱塘边开谢的花瓣零星地飘落在水中,点缀于一望如积的碧藻绿荇之上。水中的这一切,无不吸引着浮游的群鱼,追逐落花,互相嬉戏,在花潭之中激起了千尺波纹,一浪一浪向四周扩散开去,这就构成了画面中美妙的鱼乐图。在作画手法上,画家自有其高超和独创之处,即只画游鱼,不画清水,鱼儿绝似在半壁戏游。但鱼儿确在游动,因而读者欣赏画面时,调动生活的经验的存储,眼前自然就会映现出一潭清水和“千尺波”。
这一以实写虚的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早已屡见不鲜,如袁山松的“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记》记夷水入江处)吴均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洧水》)王维的“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纳凉》)刘爚的“炯鯈鱼之成群,闯寒波而游泳,若空行而无依,涵天水之一镜。”(《鱼计亭赋》)阮大铖的“水净顿无体,素鲔若游空。”(《园居杂咏》)其中最著名的就当首推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那样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恽南田则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启示,将这一手法同时运用到诗画之中,二者结合,从画面游鱼的深浮浅出,或隐或现,以及涵泳自然之中,让读者心领神会,此乃真正水中之鳞。这要比画满水纹,令人窒息的庸手高明得多。从这段诗画因缘中,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即画家应从其他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吸取丰富的创作技巧和手段,尤其是要重视诗与画的相互影响与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