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老荠怙春柔业高荐芳旨
怙 老荠怙春柔 业高荐芳旨
有一个典故叫“怙恶不悛”,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卫国联合宋、陈等国进攻郑国。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郑国国君郑庄公派使者到陈国求和,希望结成联盟。不料,陈恒公瞧不起郑庄公,不与郑结盟。他的弟弟五父劝谏说:“对邻国亲近、仁爱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应该答应郑国的要求。”可是,陈恒公听不进五父的话,仍然拒绝了郑国的要求。郑庄公为此勃然大怒,亲率大军攻伐陈国。陈恒公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后世史家评论道:“友善不可丢失,罪恶不能滋长。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怙恶不悛”指的是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怙”字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当依仗什么。
汉字小词典
怙,形声字,从忄,古声。
《说文·心部》:“怙,恃也。”怙的本义为依仗、凭借,如《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由于父母是子女的依靠,引申为父母的合称,如唐白居易《寄乌江十五兄文》:“孩失其怙,幼丧所亲;旁无弟兄,藐然一身。”
有“怙”字的成语多指依靠、凭恃、坚持之意,如用“怙才骄物”指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用“怙恩恃宠”指凭借别人所给予的恩泽和宠幸而横行霸道、骄横妄为;用“怙终不悔”指有所恃而终不悔改。
“怙”字告诉我们在人生的童年阶段,父母是我们最伟大、最温暖、最可信赖的依靠
怙从心,指依赖的心理,古为十口相传,表示久远年代,历史悠久。“心”“古”为“怙”,表示子女对父母的无限依仗、依赖、依恋。“怙”音通“护”,父母对子女负有爱护、守护的责任。
母子之爱,父子之情,都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成为人类进化、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之力。当看到父母二字时,很多人都会在耳边响起母亲最爱唱的、最亲切的摇篮曲的声音;会出现沉默寡言、含辛茹苦的父亲的背影。在远古蛮荒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征服自然,不得不结成团体,而在所有组合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母子之情最为深厚,父母为了养育子女,历尽千辛万苦,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保留着父母传承下来的基因,也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心理、意志和情感。《诗经·小雅》中“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便表达了这种感情,“没有了父亲我依靠谁?没有了母亲我仰赖谁?”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这是因为父母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人生中最亲、最可信赖的人,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生命,更是给了孩子情操、情感、智慧和信念,这一切无形资产的赋予,都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拉扯”中不知不觉地形成。
“怙”字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青少年时代要学会自立、自强
怙,从心;从古,古为古代、作古,意为依赖之心已作古。“怙”从另一个方面表示要有自强、独立的精神和意识。在未成年的时期,父母是最大的依靠,但父母不是终生的依仗,因为父母总会离子女而去。哪个父母能陪孩子走完所有的人生之路呢?所以,有句俗话说得好:“靠墙墙要倒,靠娘娘要老。”一个人走上社会,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生活告诉我们:改变人生只能靠自己。被人们称为“天才”的人,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天才的老爸,而是自身的德才,足与盛名匹配。
今天人们常说,当下是个“拼爹”的时代。很多“富二代”“官二代”一出生嘴里就含着金钥匙,不用奋斗,便应有尽有。可是,这些“富足”并不足为羡,反而会给子女和社会带来了新问题。如果一个人把一切都寄托在父母身上,一有需求便要求父母满足,便会养成依赖心理,断送了自强的精神,这样不仅毁掉了孩子,更是破坏了家庭的亲情。我们都要高度警惕:拼爹拼掉的是亲情,拼爹拼掉了孩子的幸福,拼爹拼到最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
佛教认为即使自己有过人的才气,也不能依仗、放逐,否则就会傲慢。佛教中有“众生五事恃怙”之说,即一恃怙年少,二恃怙端正,三恃怙力势,四恃怙才器,五恃怙贵族。愚痴众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无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无为之道。佛教认为,年少、端正、力势、贵族只能恃怙一时,终不能永存,最后也是靠不住的。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傲慢逞能,一切顺势而为,适时适度,中道而行。
心学之窗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指的是个体出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心语赏读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蓼莪》
解 读
没有父亲叫我依靠何人?没有母亲叫我仰仗何人?这两句是痛悼父母双亡,自己从此失去依靠的,表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两句均以反诘句式写出,加强了感情的表达,使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句形容失去父母的孤儿幼弱可怜,也表现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还可用于表达子女追怀父母的感情。没有父母的呵护与关怀,孩子心灵承受了多大的创伤。有这样一种人,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怎样无意中伤害到他们,他们总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你着想;只要你过得好,什么都不再重要,这种人就是父母,这种感情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在生活的磨练和劳累下,人的身体状况和思想认识都会变,父母之情却永远也不会变,他们还是会力所能及地在那儿守护着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