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聪明则视听不惑
惑 聪明则视听不惑
“四十而不惑”,出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15年的磨炼,到了“三十而立”。“立”就是做事合于礼,做事能够考虑周到了,但是这时候还有迷惑,还有摇摆的现象,到了四十岁,才不困惑,有自己的判断力。“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中年,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变得明智。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
不惑之年,安然若素。岁月流转,物是人非,尘封美好,追忆流年,生命中的风景灿烂依然。不惑之年,渐渐懂得放手便是幸福,宽容便会快乐,学会热爱自己、热爱生活;不惑之年,开始怀念逝去的青春,却怎么也回不去,只有心怀感恩,拂去浮躁,多了一份从容与豁达。
“惑”字解释了人生困惑的来由和影响。
汉字小词典
惑,形声字,从心,或声。
《说文·心部》:“惑,乱也。”“惑”字本义是迷乱,如《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引申为使人迷乱,欺骗,如《荀子·解蔽》:“内以自乱,外以惑人。”又引申为疑惑,如《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含有“惑”字的成语有“妖言惑众”“二缶钟惑”“眩视惑听”“投杼之惑”“狐媚惑主”“诳时惑众”“惑世诬民”等。
己惑生于心中的迷乱
惑从或,或为或许,心疑不定,心神不宁,迷乱。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心中会迷乱,大多内心不定。惑多因酒、色、财而起。韩愈在《释言》写道:“聪明则视听不惑,公正则不迩谗邪”,耳聪目明,则所见所闻不受迷惑;公正无私,则不会接近邪恶谗言。佛教认为,人有种种不道德的外在行为,是因为内心多种错误的观念造成种种迷惑,因惑造业,由业受苦。举个简单的例子,贪婪是一种错误观念,它会导致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贪财导致偷盗,因贪色导致奸淫。在中国有一种说法叫做“人生四惑——酒、色、财、气”,这里的“惑”,是指迷惑、误区,指使人容易犯错的因素。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有了元的诗一首。其诗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见诗写得颇有哲理,但觉得四大皆空,禅味太浓,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是躲也躲不开的事,那为何不能来个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问题的关键不是掌握一个“度”吗?于是,就在了元题诗右侧题上《和佛印禅师诗》一首:“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他惑起于不良用心
惑从心,蛊惑他人大多心怀诡计,以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诸稽郢行成于吴》出自《国语》,讲述的是越王派诸稽郢向吴求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军于夫椒,但却允许越王勾践议和,保留了越国。此后,夫差再度兴兵攻讨越国。越国起而对抗,但又虑实力不敌,为了取得喘息的机会,培养国力,越王采用文种所献计谋,再次派诸稽郢备足厚礼向吴国求和。诸稽郢不辱使命,利用吴王夫差目光短浅和爱好虚名的弱点,最终说动吴王,为越国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因而,作为缓兵之计,诸稽郢的求和策略,主要是利用和助长吴王骄傲自大的心理,极尽狡猾蛊惑之能事,包藏祸心。
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歪理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各种邪教组织利用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等心理需求,吹嘘自己具有消灾避难、保平安等功能,蒙蔽和欺骗大众,诱人入教,他们迷惑人心的能力是无可置疑的。
己惑、他惑最终的结果是遇祸
“惑”音通“祸”,人心迷惑,对人对事失去了判断力,容易惹祸。西汉江充,是小人中最有“魄力”的一个。他先是搅得赵王父子不得安宁,为报复私怨,诬告赵太子秽乱后宫,导致赵太子险些被汉武帝判了死刑,虽赦其死罪,太子地位却被废。后又蛊惑汉武帝,挑唆其父子关系,制造大量冤假错案,最后逼得太子造反被杀。这场大乱,史称“巫蛊之祸”,不仅白白死了好几万人,就连汉武帝自己也弄得骨肉相残,国家险些覆亡。江充蛊惑他人,赵王、汉武帝深受迷惑,“惑”则生“祸”。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林纾的学者观察鱼群抢食诱饵的过程,发出“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的感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诱人的利好背后往往是要命的钓钩。林纾先生早已点破的玄机,一些官员至今却还没有看明白。聪明,糊涂,或是揣着聪明装糊涂?时下,少数官员为了满足私欲,全然不顾触电、上钩的危险,争权夺利,贪污腐化,以权谋私,声色犬马……凡此种种,触目惊心,堪为当世者鉴。先贤的告诫、现实的教训说明,诱惑无处不在,风险与“升”俱来,越是身居权力集中的岗位,越是不能耍小聪明,不能做糊涂人。当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物欲所诱,不为浮华所动,不为私情所扰,做明白人、做清白人、做正派人。“诱惑”二字拆开,“诱”乃“秀”“言”,即好听的话,阿谀奉承的话,这种话绝不能当真;“惑”乃“心”“或”,即心存侥幸,这种思想断不可有。万恶莫不有其始,江湖义气、小恩小惠、打擦边球往往都是腐败的开始。既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思想上开了口子,消极腐败的恶流就极可能汹涌而来,冲垮防腐拒变的思想大堤,后果几无悬念。
心语赏读
不思,故有惑;
不求,故无得;
不问,故不知。
——北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解 读
宋人晁说之清楚地阐明了思考、求索、好问的意义:不用心思考,就会有疑惑;不努力探求,就不会有所得;不虚心好问,就会变得无知。思考、求索、好问,正是我们不断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过程。
思考赋予我们理性、思想和智慧,我们在思考中变得明智,变得成熟,“惑”变得不“惑”。人生诸多诱惑、诸多迷惑、诸多抉择,思考赋予我们理性、思想和智慧,我们在思考中变得明智,变得成熟。有了冷静清晰的思考,我们才能针对思考之后留下的疑问去求知,去探索,遇到问题时向有经验的人询问,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求索能力。因此,求索、好问都是强调思考之后的行动能力、动手能力,有所“知”则有所“得”,从而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