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惊 潭鱼惊钓落 云雁怯弓张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就掉下来了。”后来,人们便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惊”字告诉我们“惊”的根源以及消除“惊”的办法。
汉字小词典
惊,形声字,从心,京声。繁体“驚”,从马,敬声。
《说文·马部》:“驚,马骇也。”“惊”字本义为骡马受惊吓而跳跃或狂奔,如《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引申指惊动、震惊。唐代方干《新月》曰:“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唐代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又引申指受惊而害怕,如《楚辞·招魂》:“宫廷震惊。”
由惊组成的词语,大多与恐惧的情绪有关,如惊恐、惊叫、惊呼、虚惊等。成语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打草惊蛇”,意思是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惊觉来自敬畏
惊,音通“敬”,繁体为“驚”,从敬,取敬畏之意。心存敬畏,必然产生惊觉。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作家史铁生:“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没想到在轮椅上待了多年,每隔几天就要去医院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道:“是敬重。”敬重病痛,敬重挫折,这样的人是有福的。史铁生说:“面对困境先要接纳它,然后试着跟它周旋,输也是赢。”身体可以出现问题,但心灵却不能残缺。敬重病痛,史铁生获得了罕见的澄明通透的心境,开始他独特的人生思考,写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惊恐源自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惊,形旁为“忄”,从心。惊,反映的是一种从内在心理到外在感知的一种感受,是内心对某种事物的畏惧、害怕。恐惧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原始情绪,是自主性的逆境反应,会驱使人们远离危险,趋利避害。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潜藏着一些恐惧,比如,对衰老和死亡,对危险的存在,对自我的暴露,对失去和改变等等。所有这些都来自于内心,正是由于心里有了恐怖,才有了焦虑和害怕。
范仲淹(989-1052)
在一般情况下,适度的恐惧可以使人小心谨慎,有意识地避开有害、危险的事物,以免受到伤害。但是过度的恐惧,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紧张、焦虑、苦恼,使人的神经过度紧张。这种状况会引起多种“心因性”的疾病。简体的“惊”字,揭示了人的心理状态,告诉我们要敢于直面内心的恐惧,但又要防止过度的反应。
惊,从京。京,本义为高筑的土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形象都像高山。故“惊”又指位居高处、危险等不可知的境地时,感到害怕。俗话说,高处不胜寒。爬得越高,摔得越惨。有些人有“恐高症”,站在高处往下看时,两脚发软。在人生的道路上,宠和辱最容易受“惊”,居高与位卑,同样使人担惊受怕,因为两者都缺少安全感。
《菜根谭》当中有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道出了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要做到这种状态,必须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惊”字,从心,从京,既是指要有一个平常心,又指居安思危。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人生宗旨,当他谪居邓州之时,仍然能够从容处变,“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真喜洋洋者矣”。挫折、失败、成功、顺利是与人生相伴的。在这过程中,面对外界的评说,要有自己的看法。宠辱不惊,才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惊和恐同样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有损神经和身体,为人坦荡、磊落,遵纪守法,自然心安理得,安稳生活。
心语赏读
太山在前而不见,
疾雷破柱而不惊。
——北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解 读
太山即泰山,比喻巨大的障碍物。这两句的大意是:心中有所专注,有所追求,外界的一切都会置之度外,如泰山一样的障碍物会视而不见,如破柱巨雷的声响会听而不闻。所谓“仁者之勇,雷霆不移”(苏轼《祭堂兄子正文》),此二句并非宣扬唯心主义,而是强调人若有所追求,就会意志坚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战胜艰难险阻,能产生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