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闲愁闲闷日偏长
闷 闲愁闲闷日偏长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宋·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李清照的这首《玉楼春》是咏梅词中的上乘之作。作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表露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态。“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两句用“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可见,心情是多么的愁闷。
摆脱闷闷不乐的最佳方式是向前看、向外走,让心灵走出封闭的大门。“闷”字告诉我们怎么获得一种阳光心态和乐观心情。
汉字小词典
闷,形声字,从心,门声。门兼表义,表示心关在门中。
《说文·心部》:“闷,懑也。”“闷”字本义为愁闷、不舒畅,如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四望青天解人闷。”引申为封闭不通,思想上不通读mèn,如“纳闷”;生理上感到不畅通读mēn,如“闷热”。
与“闷”有关的成语大多与“烦闷”“无法释放”有关,如:“拉闲散闷”指说闲话,闲聊解闷;“闷闷不乐”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愁山闷海”形容愁闷像山一样大,像海一样深,无法排遣;“消愁解闷”指消除忧愁,解除烦闷。
紧闭心门必然心情郁闷
“闷”是心在门里,心被关在门里,情绪无法宣泄,必然烦闷、郁闷。人生不如意,很多人就会封闭自己的心扉,复杂的情绪没有出口,就会造成烦闷。心情郁闷的人,连说话都懒,往往不愿意走出家门,与他人交流。
宋代词坛,柳永可谓是才高八斗、风流不羁的狂生,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父亲叔叔还有两个哥哥都是进士。在这样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柳永,特别热衷科举,年少轻狂的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柳永的词富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所以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市井平民,都喜欢柳永的词。但就是因为他的词听众太多流传太广,导致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宋仁宗。一次宋仁宗在宫内听到了宫女们在偷偷地唱柳永的《倾杯乐》,仁宗特别生气,认为柳永“薄于操行”,因此,柳永第一次科举考试败北,柳永十分郁闷,紧闭心门,很长一段时间不再与朋友交往,才华也减退了许多。因为心情郁闷,柳永在第二次考试时依然名落孙山。接连两次落榜,柳永烦闷至极,为了消解内心的抑郁,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鹤冲天》,其中有这样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的词句又被仁宗读到。当柳永第三次出现在考场上并考中了进士时,宋仁宗看着放榜的名单,指着柳永(当时叫柳三变)的名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于是,柳永自此“奉旨填词”,这一填就是几十年。后来柳永把名字柳三变改成了柳永,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在50岁的时候,才中了进士,一生的科举之途可谓郁闷之极。
忧闷必然伤心
心在五行中属火,“闷”是“心”在“门”内,心中有火,火在门内燃烧,必然有伤身心。世间一大悲苦事,便是生死相隔。睹物思人之时,更觉忧闷。即使是与己无甚关联之人逝去,也令人伤心,更何况是血浓于水、朝夕相处的亲人呢。忧闷来自于心,而又伤心。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在书法上几乎都有成就。其中五子王徽之的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七子王献之。在七个兄弟之中,王徽之与七弟王献之的感情也是最深的。
到了晚年,兄弟俩都生了重病。过了不久,王献之去世了。家人怕王徽之悲伤,不把消息告诉他。王徽之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听到弟弟的消息,十分担心。有一天,他问家中的人说:“献之病情怎么样?为什么一直听不到他的消息?”
家人支支吾吾,不肯直说。王徽之明白了,说:“看来,弟弟已比我先走一步了。”于是,王徽之强忍悲恸,从病榻上下来,叫人准备了车辆,前往献之家奔丧。
王徽之来到献之家中,拜祭毕,他想到献之生前最爱弹琴,便吩咐把献之生前所弹之琴取来。焚了香,便在灵前弹了起来。他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俩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怎么也弹不成曲。
五内俱焚之下,他举起琴,砸向地上,把琴砸得粉碎,长叹一声,说:“献之,献之,人琴并绝!”说罢,他昏了过去,很久才醒来,回到家中后仅过了一个月,便也去世了。
郁闷表现为憋气
闷,心在门里,表示不流通,憋气,不畅快,人有气而不能出言发泄,心中郁积,久之会酿成大病。人的身心是一体的,闷愁的心情,必然会导致人的气血不畅,不通则痛,不通则病。
司马睿,字景文,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主要在于王导、王敦等人的包装和谋划。鉴于王导、王敦兄弟的鼎立支持,司马睿不仅给他们高官厚禄,还要和他们一起面南背北治理国家。
对于这份超乎寻常的宠遇,王导全力推辞,而王敦内心却蠢蠢欲动。大兴三年(公元320年),王敦上疏,为王导“顷见疏外”发表不满,并请司马睿回忆当年所说的“吾与卿及茂弘(王导)当管鲍之交”,言外之意就是指责司马睿言而无信,过河拆桥。这道奏疏到了朝廷,被王导退了回去,而王敦却再次派人送交司马睿。司马睿看到这份奏疏什么心情,史籍中没有记载;但一个臣子公开说自己的不是,司马睿心里的那份郁闷和窝火是免不了的,但忌惮王敦的实力,司马睿只能内心窝火,憋在心里。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再次上疏,并在武昌起兵叛乱,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司马睿又开始笼络王导。永昌元年三月,司马睿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自己亲率军队迎战,急招戴渊、刘隗前来救援。然而,关键时刻,守城将周札开门投降,王敦兵不血刃就打进了石头城。司马睿忙命刁协、刘隗、戴渊等人夺回石头城,但均遭大败。戴渊、刁协被杀,刘隗投奔石勒,司马睿一败涂地,“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着朝服”对王敦说:王敦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在历代开国皇帝中,能被臣子搞得这样狼狈,这么窝囊,这般没有尊严的,司马睿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司马睿在极度郁闷和窝囊中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心语赏读
乍雨乍晴花自落,
闲愁闲闷日偏长。
——宋·晏殊《浣溪沙》
解 读
忽而雨,忽而晴,春花自行凋落;莫名的愁思,莫名的闷气,白天的时间偏又那么长。这两句写春末夏初的景象及人们的心理感受。“日长”本是春末夏初的自然气象,加了一个“偏”字,就显出了主观色彩。抒情主人公由于愁闷,很希望把日子快些打发过去,可是白昼偏偏加长了,这种无法排遣的“闲愁闲闷”也随着日长难捱而加深了。“自”“偏”二字,都有不为人们意志所左右的意思,不想花落而“花自落”,但求日短而“日偏长”。这句话说明一个道理,烦闷的时候人会觉得日子难熬难过,想摆脱这种状态,就要将生活充实起来,时间会过得飞快,也就没有所谓的“闲愁”和“闲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