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春色恼人眠不得
恼 春色恼人眠不得
宋代释云贲在《偈颂二十九首·其一》中写道: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这两句大意是:纠纷都是因为多说话惹出来的,烦恼都是因为硬要出头招致的。前一句是强调说话要小心谨慎,认为话语多了会引起纠纷,惹出麻烦。后一句是强调为人处事要注意收敛锋芒,认为硬要出头露面会得罪别人,招致烦恼。这两句多用来劝人少说话,少出头,带有不分是非,明哲保身的意味。
虽然烦恼人皆有之,但我们可以减少烦恼,不要为烦恼所困。“恼”字揭示了烦恼、恼怒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减少我们生活中的烦恼。
汉字小词典
恼,繁体作惱,形声字,从忄,声,篆文作,形声字,从女,声。惱从忄,不从女,为后起字。
《说文·女部》:“㛴,有所恨也。”“恼”字本义为恼恨、发怒,如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又引申为恼悔、恼闷、恼烦,如唐刘禹锡《竹枝词》:“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恼”字的成语有:自寻烦恼、恼羞成怒、暗气暗恼、春色恼人、烦天恼地等。
烦恼生之于心
恼从心,表示烦恼皆从心生。人之所以会产生烦恼,归纳起来,一是有了执著心。人生顺境很多,但逆境也不少。人喜欢拥有,但不愿放下。一旦遇到失业、失恋、失意时,自然会产生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执著、害怕失去,也会为烦恼所困,这就如铁链子能锁住人,金链子也能锁住人一样。二是自私心。人之所以有烦恼,大多因“我”而生。“我爱”“我要”“我欢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则容易与人对立、冲突,因此,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三是无明心,不明事理,贪嗔痴慢疑。有了无明,就有贪欲、嗔恚、骄傲、疑惑等烦恼。假如明白道理,则能消除烦恼。烦恼完全由心态决定,烦恼由心生,快乐由心定。有一个故事讲烦恼往往都是把“我”看得太重而产生的。
从前,有一位弟子活得很痛苦,甚是烦恼。师父把弟子带到一片空地,问:“你抬头看看,看到了什么?”“天空。”弟子答。“天空够大吧,”师父说,“但我可以用一只手掌遮住整个天空。”
弟子无法相信。只见师父用一只手掌盖住了弟子的双眼,问:“你现在看见天空了吗?”继而,师父把话题一转,说:“生活中,一些小痛苦,小烦恼,小挫折,也像这只手掌,看上去虽然很小,但如果放不下,总是拉近来看,放在眼前,搁在心头,就会像这只手掌一样,遮住你人生的整个晴空,于是,你将错失人生的太阳,错失蓝天、白云和那美丽的彩霞。”
弟子终于明白了自己痛苦的根源。把“我”看得比天大的人,烦恼自然比天要大。
烦恼表现为心情的郁闷和心绪的波动
恼从心,人的心态、心情、心境会影响到人的思绪、情绪。因此,“恼”有两种常见的表现:一是生气、发怒,二是忧郁、愁闷。而这种烦恼往往都是自找的。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悠闲地吹着笛子,显得十分逍遥自在。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
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便上前问道:“你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接着年轻人试了试,却还是放不下心中的烦丝。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到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长者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年轻人答道:“没有啊!”年轻人想了又想,似乎恍然大悟……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烦恼的事情,很多烦恼都是自寻的。萧伯纳说过:“很多人活得很痛苦,那是因为他们总是把时间花在担心自己幸福与否上。”我们如果不要让烦恼找上门来,首先要“心无旁骛”,不要让琐事杂念充斥心头。
烦恼的结果是伤心伤身
“恼”字中包含着一个“凶”字,表示“恼”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富兰克林说:“烦恼是心智的沉溺。”叔本华说:“烦恼是其他动物所不知的一种痛苦的形式。”心理上的长期烦恼、郁闷会导致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因此,古人写了一首《莫恼歌》,劝世人告别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晴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俗话说:“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告别烦恼,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心学之窗
怎样解决烦恼?
1.离开现场,“眼不见为净”。
2.分析问题,谨防下次出错。
3.学会宣泄,生闷气更伤人。
4.做自己喜爱的事,分散注意力。
5.自我宽慰,情绪不要过于悲观。
6.增强自信,告诫自己“我能行”。
心语赏读
烦恼数中除一事,
自兹无复子孙忧。
——唐·元稹《哭子十首》
解 读
从许多烦恼中又减去了一件烦恼的事(独子早亡),从此不再为子孙们的事忧虑了。丧子之痛,绝后之忧是难以言状的,何况元稹夭折的是他最钟爱的独子,其悲痛更可想而知。但作者并没有呼天抢地哭诉自己撕心裂肺的伤痛,相反却以平淡的语言道之,以“无复子孙忧”为幸事,看似旷达无忧,其实正是悲伤到了极点,是哭天无泪的心态表现。这种以平淡见激荡,以无忧写重忧,就是艺术的辩证法,不可以等闲之笔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