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恰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南唐后主李煜,在世人眼里是一个懦弱的帝王,是一个遭人鄙弃的亡国之君,但他的词意境是那样的凄美,请看: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仿佛映照着一个憔悴的面庞,为社稷沦丧而扼腕叹息,临一江春水,失意落魄,看满江春水载着一腔愁绪向东流去。“恰似”,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无限的忧愁。
“恰”所体现的是“中庸之道”,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恰”字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如何达到最佳状态。
汉字小词典
恰,形声字,从心,合声,合兼表义。
《说文·心部》:“恰,用心也。”这个“恰”字是另外一个字,与“恰”字同形。今天的“恰”字为后起字。《正字通·心部》:“恰,适当之辞。”本义为合适。如:“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恰似湘妃泪尽时。”(贾岛《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引申为正好,正巧,如“恰如其分”。又表示刚刚,如:“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袖衫。”又表示岂:“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恰也表示融和,如“春光恰恰”。恰还是鸟鸣声,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恰”字的成语,大多表示合适,如“恰到好处”“恰当其时”“恰恰相反”等。
恰好是和谐的最佳状态
“心”“合”为“恰”,意为符合天地人心,物我一体,一切行为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美的规律,正如儒家所追求的“中庸”的状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正如美学一样符合黄金分割律,增一分太长,少一分太短,恰到好处。雕塑家罗丹正是把“恰好”用到极致。
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大师罗丹完成了雕像巴尔扎克后,他的几个学生来到了他的工作室,当学生们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都惊讶地看着那一双精彩无比的手,嘴里发出了“这手、这手”,不料罗丹拿起了一柄铁斧,咣当一声就把雕像一双手砸了下来。面对惊恐万状的学生们,罗丹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已经破坏了作品这个整体,任何时候,整体总是比局部更重要。”艺术是相通的,比如文学上讲究,有主、有次、有虚、有实。美术上也讲究主次、整体、局部、虚实、强调、夸张。罗丹之所以砸掉那双手,是因为这个“次要”的“局部”太过于突出,有“画蛇添足”之嫌!又如“断臂的维纳斯”突出了主体——娇美的面容,丰满的躯干,优美的曲线,是恰到好处的不朽名作。
恰当当需用心体悟
恰,从心,从合,意为要合心意。《正字通·心部》:“恰,适当之辞。”“恰”表示要适当,正好。就是要适时、适度,有分寸。要做到凡事都有“分寸”,其实不容易,万事万物当有分寸,月是有分寸的,缺了慢慢地又圆了;时间是有分寸的,它公平地给予了每个人相同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自然是懂分寸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不长也不短。人,更应该懂得分寸,积蓄力量,把握时间,奋发有为,功成身退。而要做到懂分寸,必须常常用心去体悟。
宋代的沈括幼年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代白居易诗)这句诗时,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沈括长大以后写出了《梦溪笔谈》。
恰意必须既合己心,也合他人之心
“合”“心”为“恰”,首先是要合己之心,不忘自己之初心,从初心出发,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心态,客观公正地做人处世。但这还是不够,还必须合他人之心,学会“换位思考”,时时为他人着想,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认真权衡,尽量避免出现偏颇的现象。唐太宗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做到“恰意”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的事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魏征恰到好处的谏言,成就一段历史佳话。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恰意”,必须顾及他人的感受,言谈举止做到有“分寸”,要明白直爽并非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会使他人难堪;说话应留有余地,不应讲得太满;说话不能不看时机、环境。
“恰好、恰当、恰意”是人生极其重要又极难把握的问题,是人生的一门艺术,谁能精通这门艺术,也就把握了人生的命运。
心语赏读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
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元·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解 读
这两句大意是:且不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么肯虚度了这宝贵的年华!关汉卿是元代的书会才人,他不顾传统社会的反对和攻击,和勾栏瓦舍里的下层艺人生活在一起,表现出坚强的性格。《一枝花·不伏老》这套散曲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坚强性格,表现了他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反抗。时间是公平的,但是同样年纪的人为什么所做出的成就不一样呢?那是因为不同的人们对于时间有着不同的态度。勤奋者抓紧时间;求知者利用时间;有志者珍惜时间;聪明者争取时间;好学者挤出时间;上进者追求时间;忠诚者遵守时间;勤劳者创造时间。人生在世,应珍惜光阴,努力奋斗,争取有所作为,不能虚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