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历史文化/慎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慎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慎 慎重则必成 轻发则多败《三国志》记载:李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后用以为官箴。衙署公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梁启超先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慎”是道家强调的处世原则、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学会慎,做到慎,在今天仍然有...

慎 慎重则必成 轻发则多败

《三国志》记载:李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后用以为官箴。衙署公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梁启超先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慎”是道家强调的处世原则、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学会慎,做到慎,在今天仍然有意义。那么,如何做到“慎”呢?大致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汉字小词典

慎,形声字,从忄,真声。

《说文·心部》:“慎,谨也。”慎的本义为小心在意,如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又表示千万、务必,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有“慎”字的成语较少,只有“慎终追远”“慎防杜渐”“谨小慎微”“慎终如始”等。

一是诚敬认真,真心为慎

慎,从心,从真,这就是说,心地真诚、认真,行动自然就慎言、慎行。《尔雅》说:“慎,诚也。”心真,就是用赤诚的心去待人处世。

人称“布衣宰相”的范纯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儿子。虽然有位当大官的爹,但范家子弟们从不以官二代自居,为人处世谦虚谨慎,生活中更是勤俭节约。

范纯仁在洛阳为官,与司马光是好朋友。一日,范纯仁来到司马光府中做客,司马光并没有刻意准备,只是粗茶淡饭待客,酒也只喝一两杯而已。

范纯仁感慨地说:“像你这样用俭朴的方式招待朋友,我很喜欢,这样多好啊。”范纯仁最后说:“朋友贵在交心,不是用在吃喝上,为人真诚坦率不是更好吗?”司马光深有同感地说:“是呀,朋友相处就应像你我这般真诚坦率,没有功利心才好。”后来,范纯仁倡议成立“真率会”,崇尚节俭,杜绝铺张浪费,真诚为人坦率做事,一度成为美谈。

范纯仁(1027-1101)

二是防微杜渐,细心为慎

慎,从心,这个心是细心、小心,即注重细微事端之意。古今凡有作为、铸大业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韩非子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一个小小的漏洞,会导致长堤的崩溃。

因此,一个明智的人一定要谨慎地防微杜渐,慎微,慎小。慎微,要正确识“小”。“大节”与“小节”,从来都是相互统一、互为依存的。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是微而成”。一个人小处不可随便,坚持从小事做起,并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中,日臻完善。慎微,要管得住“小”。“小”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个人的爱好是人的天性,或好琴棋书画,或好花鸟鱼虫,或好游山玩水等。这样的“小事”管好了,可以锤炼操守品行。但如果一旦与权力相结合,恣行无忌,不加控制,便容易出问题。

慎微,要自纠“恶小”。“恶小”即小缺点、小错误。防止犯大错误,就要从自觉纠正小缺点、小错误做起。比如:喝点小酒,打点小牌,洗个小澡,钓点小鱼,贪点小利等。对类似这样的小节,有些官员缺乏应有的重视、足够的警惕,认为区区小事,无伤大雅,不足挂齿。其实并不然。错误不论大小,都是错,倘若马虎草率,放纵细枝末节,往往会酿成大错,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慎微,要勤为善“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事”不小,小事连着大事,尤其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连着民心,解决好了百姓的“小事”,才能赢得民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慎终如始,恒心为慎

慎,从心,这颗心是恒心。许多人一开始是谨慎的,不敢放纵自己,但要做到慎终如始,往往有点困难。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在这里强调,在做事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保持谨慎,做到善始善终。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这些古代帝王,早年文治武功,造就了丰功伟绩,但到了晚年,无一不糊涂昏聩,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讲到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时,强调了慎终如初的观点。李自成最初发难的十几年间,身先士卒,连《明史》都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以致“饥民从自成者数万”。三年间,李自成率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破洛阳、克襄阳、夺西安、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令人遗憾的是,紫禁城“新主人”只知“慎初”而忘却“慎终”,“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搜刮赃款,严刑杀人。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全不在意”,“似乎都沉沦进过分的陶醉里去了”,“居安不思危”,把当初为民造福的宗旨忘得一干二净,又岂有不败之理?在中国历史上,岂止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未能“慎终如初”?远者,被司马迁誉为亡秦有“首事”之功的陈胜,在建立农民政权后,“为王沉沉者”,骄傲信谗,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最终落个被人杀害的悲剧。所谓“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很多时候,从功臣到罪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正因为慎初而未能慎终,才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是警惕“第一”,初心为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开头难,开局良好,成功一半,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把握好第一次。“慎始”早已成为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礼记·经解》:“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左传》:“慎而敬终,终以不困。”荀子说:“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程颐说:“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苏轼说:“其始不立,其卒不成。”如此等等,说的就是初之不慎,后患无穷;既能慎始,必能全终。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位官员坐轿进城,天刚下过大雨,一个穿了新鞋的轿夫怕把鞋弄脏了,开始时总是小心翼翼,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踏进泥水里,把鞋弄脏了。此后,他便不再顾惜新鞋,迈开大步走开了。这名官员悟出一个道理,说:“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罐子碎了第一次,就不怕再碎第二次。反复多次,必然千疮百孔,一堆瓦片。人若一念之差,有了第一次,再跑偏就有可能轻车熟路。把好第一关,防微杜渐,守住第一道防线,防一念之差而误入歧途,防一时冲动而失去理智,防一步不稳而跌落泥坑,防一蚁之穴而毁掉长堤;要自觉做到环境再变,心灵不能浮躁;诱惑再多,步子不能乱套。当一些“投其所好”和“可乘之机”纷至沓来时,切记要把住“慎初”关口;当不期而至的歪风浊浪迎面袭来之时,切记要“浪击身不斜,沙打眼不迷”;当自己刚刚萌发非分之想的念头时,切记要理智地思考,瞻前顾后,左掂右量,三思后行。

心语赏读

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解 读

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即从此来。一个人要保持美好的品德,不需要别人监督,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那些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具有双重人格的两面派人物,当引此名句为戒。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乃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