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恬 恬淡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有一个看似简单却颇为有趣的字谜:千张嘴,一颗心。
解谜直接用组字法就可以了,“嘴”为“口”,“千张嘴”就是“千”加“口”为“舌”;“心”为“忄”,加“舌”即是“恬”。
“恬”字告诉我们人生的诸多哲理。
汉字小词典
恬,形声字,从心,甜省声。
《说文·心部》:“恬,安也。”“恬”字本义为安静、安适,如《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引申为安然、不在乎,如《荀子·富国》:“轻非誉而恬失民。”
与“恬”字有关的成语很多:如“恬淡寡欲”指心境清静淡泊,没有世俗的欲望;“文恬武嬉”字面意思是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意即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恬不知耻”指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恬美是苦尽甘来
恬,左“心”右“舌”,而“舌”是“甜”的省略,“恬”指甜在心里。恬美意为甘美。心中的感受与外部环境往往有密切关系,但是内心豁达的人总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挫败与忧伤,而始终怀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以苦为乐,终于苦尽甘来。
苏轼45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每月只能领到一点生活费,全家人的吃住都依靠以前的积蓄。为了度日,每月初一,苏轼便取出四千五百个大钱,分成三十份,每份一百五十个钱,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竹叉挑取一份后,即藏起叉子。苏轼将挑下的钱当作一天开销,如有盈余,则放置一大竹筒内存起来,以待来了宾客招待之用。处境如此恶劣苏轼却没有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在朋友的帮助下,苏轼向官府申请了一块城中的废地,开垦耕种,搭建房屋,以解生活之困。这块坡地被原主人命名为“东坡”,苏轼便自名为“东坡居士”。实际上,豁达的苏轼还真在困窘的生活中找到了乐子,那就是利用不入达官贵人之眼的普通食材烹制美食,还发明了被后世美食家赞叹的东坡肉。我们从苏轼的打油诗《猪肉颂》中也可以一窥他的“苦中乐”: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如今,我们一品著名的东坡肉,自是有富足之感。可在这富足之时,我们是否也能品出当年苏轼苦中作乐的滋味呢?人生不免有困苦的时候,要善于苦中作乐,自然甜在心头。
恬静是慎言守中
恬,“舌”在“心”旁,表明古人很早就明白话在出口前,必须在心里思量一番:此话当讲不当讲,该如何讲。在慎言这方面,老子有过论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北周大将贺若敦、贺若弼父子的悲剧都是因为祸从口出。
贺若敦以威猛出名,在参加平定湘州之战中立有大功。立功之后,贺若敦自以为能受朝廷封赏,但没想到被奸人所诬,不赏反降,心中愤愤不平,当着使者的面发大火。当时北周权臣宇文护早就对他不满,有除之而后快之意。这次听到使者回来一说,马上把贺若敦调回,逼迫其自杀。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说完拿锥子狠狠地刺破儿子贺若弼的舌头,想以痛感让儿子记住他的临终遗言和血的教训。可惜,这舌头之痛并没有让贺若弼避开口祸。贺若敦死后十几年,已是大隋天下,贺若弼也成了隋的右领军大将军,战功累累。灭陈后,贺若弼和韩擒虎争功,使文帝杨坚心有不快,认为他贪功邀宠。但贺若弼并没有因杨坚的不满而有所改变,他对杨素的官位比自己高而心怀不满,口出怨言。一些好事之人便把他说的气话告之杨坚。杨坚把他下狱,责备一番,念他有功就放了。谁知他不但不能警觉和收敛,反而夸耀他和太子杨勇的关系密切。后来杨勇失宠被废,他又为杨勇鸣不平。文帝又把他招来质问:“我用高、杨素为宰相,你在众人面前多次大放厥词,说他们什么也不能干,只会吃饭,这什么意思?难道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只能伏地求宽恕,文帝把他贬为平民,一年后才复其爵位,但不再重用。杨广篡位后,贺若弼还是没有吸取教训谨言慎行,因妄议杨广奢侈而被杀。
这就是祸从口出的故事,言语虽然并无实体,但俗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一旦出口的话是无法收回来的,因此往往会招致各种误解和祸端,谨言慎行则能保平安。与贺若敦、贺若弼父子不同,郭泰因能慎言而避开了杀身之祸。舌在心上,为人处世需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议论,以免祸从口出。
恬旷是淡泊名利
恬,从心,从舌,合起来的意思是把心思放在舌头上去感受甜美的滋味。一般人平时的心思早就跑到外面有意思或重要的事情上了,哪里还有心思把注意力放在舌头上啊?而什么事情会夺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终日忙忙碌碌,无法感受亲情的甜美、爱情的甜蜜、生活的美好?那当然就是名利了。因此“恬”这个字所指的关键是“把一切事情都放下”,告诫人们放下名利,将目光放在伟大的、切实的目标上,放在身边的微细事情上,感受生命本源的美好。这就要旷达、恬淡名利。
庄子认为,为“名”奔波,为“利”辛苦,丧失了自由与快乐,“心为形役”实在得不偿失。悟透是一种恬静,大爱是隐于心的豁达。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心中欲少,自然忧少。让生命立于一道静美的风景,于花落流水纷芜处静心养性,静悟生之境界。生命若水,石过处惊涛骇浪;生命若梦,回首处梦过嫣然;生命无常,聚起温暖的时光,心无忧也坦然。
“恬”与“天”“填”“甜”音相近。天,无比广阔,欲望如天是永远也无法填满的。与其穷一生去追逐如天的欲望,不如减少欲念,泰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得人生的大甜。
心学之窗
小测试:你是否很容易被激怒?
你是否对慌张的生活节奏厌恶至极?
你是否总是在别人的咆哮中手足无措?
你是否总是因为周遭环境的嘈杂而抓狂?
你是否在独处的时候总是感到莫名的恐惧?
你是否在与人相处时,常有心力交瘁的感觉?
你是否总觉得在社交场合嗅到不友好的气息?
你是否在第一次见某人时,就觉得和他气场不和?
你是否会在周围有人吵架时,变得紧张、烦躁?
你是否在很多人面前发言的时候,感到紧张?
你是否在住进一间旧房子时,会对里面的气息相当敏感?
你是否遇到个性激烈的人时,无法保持原有的自信态度?
如果你的答案三条以上都是“yes”,那么你是一个对外部环境敏感的人。
心语赏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解 读
什么是恬淡?什么是虚无?一般狭义讲是指人的性格闲静、个性修养清素、欲望淡雅、胸怀宽广。从广义讲是对不切实际的与自身不相匹配的名利的适时淡泊,同时它又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对天地间美好事物的坚信,一种对人世间美满精神生活境界的企盼。恬淡虚无更是为人处世豁达开明而又不失原则、不弃底线,是漫长生活阅历的积累而形成的冷静、沉稳和细致,是对人世间美丑善恶的爱憎分明。所谓“至虚极,守静笃”,这是《老子》的一种思维,是自古圣贤们的信仰。为什么现代的人那么浮躁?遇事那么急于求成?并非现代人竞争大压力大,而是因为自身心神不静、灵魂不恬淡,是因为躁动与不安,是一种缺乏预见性、规律性、本始性的盲从心态,是对天地人、对万事万物早期发展态势、时空演变规律的无知或忽视。因此,简单的十六个字,给浮躁的现代人一杯清凉剂,为人们指明了摆脱疾病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