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怡然坐窗下一笑对秋菊
怡 怡然坐窗下 一笑对秋菊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出自《弟子规》,“怡”为和悦、愉快之意,大意为:如果父母亲有过错,做子女应该规劝其改正错误;在规劝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悦,声音要柔和。《礼记·内则》也有文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过错时子女要及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劝谏,但在劝谏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如今有的人在外面和别人说起话来是和风细雨,回到家里和父母亲说话则是刮风下雨。父母亲一旦有了过错,那说起话来简直是电闪雷鸣,毫不顾忌父母的感受,简直就像老子训小子,全然不像晚辈在和长辈说话,实在匪夷所思。
“怡”字告诉我们如何享受快乐之道。
汉字小词典
怡,会意字。篆文,从心台(yí)声,台兼表义。《说文·口部》:“台,悦也。”声旁“台”也有和乐之义。
《说文·心部》:“怡,和也。”本义为和悦、愉快,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带有“怡”的成语很多,如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为“心旷神怡”,形容心情愉快、面色安祥的样子为“神色怡然”,形容兄弟和悦相亲的样子为“兄弟怡怡”,让自己精神愉悦以保养本性为“怡神养寿”,使人心悦又能把道理阐述得很清楚为“怡然理顺”等。
怡神是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怡,从心,这是指心情、心境、心神。《隋书·儒林传·刘炫》曰:“玩文史以怡神,阅鱼鸟以散虑。”心境开阔则体健身强,心爽神怡,延年益寿。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担任岳州知州,次年就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他写文来记叙这件事,于是范仲淹写成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文中写到了在不同的时令、气候条件下,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和不同的感受,令人顿觉心胸开阔,豁然开朗,精神怡悦;所有的一切荣辱得失全都忘却,面对清风,举杯畅饮,志旷而神怡。
心理疗法博大精深,妙趣横生,我国古代医学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良药之感,这些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不但有些神奇的疗效,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其中就有“怡悦疗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老百姓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怡畅。病人一怡悦,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不知不觉跟着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恢复神怡心静,最后不药而愈。
因此,幸福取决于开阔的心境、乐观的性格,取决于谦恭礼让、助人友善、举止优雅,如刘禹锡所云:“饮尔一杯酒,陶然足自怡。”
怡然是身心愉悦,安适自在
“怡然”一词出自《列子·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人生,从儿童到少年、青年、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是抗拒不了的自然规律。逆境顺境乃人生之常情,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怡然自得。杜甫有诗云:“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诗人骆宾王在《与博昌父老书》写道:“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长寿之秘诀,心态怡然,必须做到“五个放”:放心生活,对世间万物不过分奢求,适可而止;放身求适,力戒纵情声色,把身心调整到“安适”状态,知足常乐;放开心胸,力求常保乐观、进取心态,不为芝麻绿豆般的琐事而烦心;放下身架,在挫折与失意面前,要自我调适,坦然面对,不愠不怒,无怨无悔;放声大笑,笑能使人心情怡悦,遇挫不畏。心情怡宁,身心就能坦然地面对一切,怡然而常乐。
孔子在《礼记·礼运》写道:“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意思是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但是我有(恢复礼制的)志向。证明孔子思想取法于先人,将夏以前的社会形态提到理论高度,加工提炼出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个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怡然自得。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艺术地再现了他构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用“渔人”进入桃源所见来展示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把“大道”里构想的社会特征具体化,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丽画面。《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是《礼记》中所设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具体化、艺术化,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图景。
怡色是和颜悦色,态度恭顺
“怡”深之于心,表之于颜。“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出自孔子《论语·子路》,大意是:朋友之间应相互切磋批评,兄弟之间应态度恭顺,和睦相处。
如何与最亲近的人相处,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静下心仔细思考的问题,而在古人看来,与至亲交往,理应记住《礼记·表记》中的这三点: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其中,“不失色于人”指的就是一个“怡”字:喜怒克制于心,不常外露于颜。孔子说孝敬亲长最难的是做到“色难”,难在何处?难在一颗恭敬的心,一种谦和的态度。不仅仅只是对待至亲与知己,在日常的为人处世,我们要懂得控制情绪,不失色于人,尽量做到事事和颜悦色的恭敬之态,才是真正的为人雅量。为人处世,说话时态度诚恳,尊重对方,情真意切,交际活动就会变成一种享受,其乐融融。如果说话人恶言恶语,言语不文明,往往会引发是非。慧于心,还要秀于口,懂得尊重,言语得体,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而懂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头说什么话”,言语得体,则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际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为人忠厚、仁爱,对门客都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当时,信陵君听说大梁城门的守门官七十岁老人侯嬴是个贤人,家境贫穷,便派人带着大量财宝,前去聘请他。但是,侯嬴并不接受。于是信陵君设了一桌宴席,并亲自带着随从车马前往东门去迎接侯嬴。侯嬴上车时,也不谦让,直接就坐在了尊位上,还在暗自观察信陵君。信陵君驾驭着马车,神色怡然。马车行到中途,侯嬴又忽然提出要去探访一位屠夫朋友朱亥。他在朋友那里故意拖延时间,要看信陵君的反应,但信陵君还是一片和颜悦色。侯嬴看信陵君的表现始终都诚恳恭敬,于是告别好友回到车上。到家以后,信陵君请侯嬴坐上尊位,并向他一一介绍在座的将相、宗室,宾客都很惊讶。宴会期间信陵君站起来,到侯嬴的座位前敬酒祝寿。侯嬴告诉信陵君说:“今天我令您非常的为难。我不过是一个守东门抱门闩的人罢了,然而您却亲自驾着车马,迎接于大庭广众之中。本来您是不应该这么做的,但您却做了。我为了成就您礼贤下士的美名,因此我故意让您和车马久立于街市,使其他人围观您。但你的态度愈加恭谨、怡穆,于是市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称赞您是位能礼贤下士的长者。”这是侯嬴受到尊重后对信陵君的第一个报答。此后,在侯嬴的帮助下,信陵君成就了一番大业。
心语赏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解 读
寿命的长短,不只决定于天,保养身心带来的福气,可以使人益寿延年。怡养者,安适保养也。如何赢得“养怡之福”?在天,也在人。首先,要常保持好心情,好心态。就像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所写的:“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怡之不存,养之无功,福焉能得?有道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真诚,清净,放下,随缘,自在,是颐养天年之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