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历史文化/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意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有一个不写一字而心意相通的故事:朱淑真是著名南宋女词人,相传其婚后不久,丈夫外出经商未归,因思念丈夫,托人捎信。但又怕外人窥见信中内容缠绵,而惹人耻笑。聪明的她就写了一首无字的“圈儿词”,寄托思念之情。丈夫接信看后,明白了她信中的意思,哈哈大笑,并将这首无字词用文字译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

意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有一个不写一字而心意相通的故事:朱淑真是著名南宋女词人,相传其婚后不久,丈夫外出经商未归,因思念丈夫,托人捎信。但又怕外人窥见信中内容缠绵,而惹人耻笑。聪明的她就写了一首无字的“圈儿词”,寄托思念之情。丈夫接信看后,明白了她信中的意思,哈哈大笑,并将这首无字词用文字译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是我,双圈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我密密地加圈,你密密地知我意。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情,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首诗虽然无一字,却表达了无尽的情意。这就是只可意会,不用言传。

心意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为了直观可感,人们用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述。如把难以控制的躁动的心情,称为“意马”,娴静的心情称为“意水”,即心情如水一样悠闲沉静,产生意念的地方称为“意田”,高兴的心意称之为“意蕊”。“意”字揭示了人的意识的来源,观人的方法和健康之道。

汉字小词典

“意”,会意字,从心从音,音兼表声。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

《说文·心部》:“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本义为心思、意思,如《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引申为料想,如《商君书·修权》:“废尺寸而意长短。”后起义为意味,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含有意的成语大多与“内心”有关。比如,“知心知意”表示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相互关心备至。类似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言语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神工意匠”,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费人力所能为。

意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活动

意从心,表明了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意源于人的心,有恒心,就有恒意。如果内心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根本不用说话,就已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相反,如果互不理解,就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意在言外的现象。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是说,语言有时跟不上人的心理变化,所以,有的心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李白在《送友人》表达了其深情厚谊:“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陶渊明有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又忘言。”所以,古人传授心意,往往是口传心授,强调心领神会。禅宗五祖弘忍和惠能的对话,其实都是心意的交流。当弘忍问慧能:“米,筛好了吗?”惠能一语双关地回答:“已好,只欠‘筛’而已。”暗指只缺“师”的指点,弘忍离开时,用禅杖敲了地面三下,慧能心领神会,这是五祖叫他夜里“三更”到他的住处传法。从这个意义上看,意是人的心灵相通。

意是用心去体察别人发出的声音就能知道他的意向

意,从音,从心,耳听音,心知意,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心中有数,心中明了。人的声音是人的心地、心情的表现。心气浮夸诞妄的人,其声音流离散漫;心气谨密诚信之人,其声音和顺有节奏;心气鄙陋乖戾的人,其声音沙哑难听;心气舒阔柔和的人,其声音温柔美好。欣喜之声,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悲愤而强烈;悲哀之声,破碎而凄切。人的声音,是人的心境、心志的体现。

郑子产有一次外出巡察,突然听到山的另一头传来妇女的哭声。随从在旁看着子产,听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子产却命令他们立即拘捕那名女子。随从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当时她正在丈夫新坟前哀哭亡夫。原来,子产听那妇人的哭声没有悲恸之情,反露恐怖之意。审问的结果,果然是妇女与他人通奸,谋害亲夫。人的心音是相通的。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心平气和,内心清顺畅达,也就会清亮畅快。从一个人的声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意是要时刻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音”“心”为意,表示要听从内心的声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经常有许多来自外面的声音在干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往往也就迷失了自我。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到老去的时候,十分后悔没有遵循自己的爱好选择好自己的职业,后悔没有遵循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的爱人。当他回首一生的时候,发现自己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多么的悲哀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哪种文化,人类总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著名学者吴经熊先生说:“我们既非向东,亦非向西,而是向内;因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藏蕴着神圣的本体,那是我们真正的家园。”

意以正心作为基础

意字的下部是一个端端正正的心。《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儒家认为,人心受到忿激、恐惧、好乐、忧患等情欲的影响会不得其正,而心必须有所诚求,才能不乱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的关键在于“格物致知”。只有对人情物理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服膺义理,主动克制情欲。这样,由于意真诚、心端正,个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关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了。正心诚意是达到心正意诚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是《大学》“八条目”中的前四条。宋代理学家程颐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朱熹也赞之为“万世学者之准程”。在王阳明看来,能够做到正心,自然就能做到诚意,而不需要特意去再诚意一下。正心是内在,那么这个内在表现出来的就是诚意,而充满诚意去体会去观察,自然就是格物,自然就能致知。关于此,有一个故事:

守衡问:“大学的工夫只是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诚意达到极致。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为什么?”

王阳明回答:“这个要自己思考才能得到,知道这个道理,就知道未发之中了。”

守衡再三请问。王阳明回答:“为学的功夫有浅有深,起初的时候如果不踏实立意去好善恶恶,怎么能够为善去恶呢?这个踏实立意就是诚意。但不知道内心的本来面目原本是没有一物的,一味立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份意思,就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说的没有做出喜欢做出厌恶,才是内心的本来面目,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会自己内心的本来面目,常常要明察持平,这就是未发之中。”

意是强身健体之道

“意”音通医。中国的传统气功是古人为保健养生而发明的。主要是通过呼吸加意念、形体的动作达到养生的目的,达到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力到的境界。常言道:“医者,意也。”《灵枢·本藏论》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一个人要健康,必须在意志和欲、情绪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医生治病,往往不但要用药治,还要用心治。好意会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增强信心,这种心治有时比药物更为有效和重要。

意加“忄”旁为“憶”,把意收藏于心,留下深深的记忆。意加“月”为“臆”,“臆”的本义为胸,心想即是臆想,这是主观的臆测。

心语赏读

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解 读

语言完了而意味却无穷无尽。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含蓄的诗境,言虽尽而寓意无穷,耐人思索,耐人寻味。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情在词外”,所谓“物色(风物景色)尽而情有余”,“辞已尽而势有余”,指的就是这种含蓄的美。无论写诗作文,都应追求一种深度和厚度,避免因过于直露而流于浅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