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五经》
孔子与《五经》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并且被尊为中国文学的伟大奠基者。无论从政、传道授业,或者周游列国,孔子都会挤出时间研读史书,并且为后人整理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学素材。此外,孔子还创作了至少一部作品。目前,很难确定在孔子之前是否有其他中国先人创作出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字此时更多服务于统治阶层的行政目的。除了神话传说作品,早期文字记录的对象多是君主的言行。仅存的这类文字只能在一本书中找到,即《书经》,也称为《尚书》。《书经》全是孔子不辞艰难整理和编纂的。据传,当初编纂这本书的资料多达百种,横跨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漫长历史时期。事实上,《书经》的真实时间跨度没有传说的那么长,但这部著作让后人有机会了解到孔子所在时代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书经》前两章是关于尧帝和舜帝的,他们的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357年到公元前2205年之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关于尧的统治,《书经·虞书·尧典》有这样的记载:“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最后,尧让位给舜,一位十分聪明、智慧、真诚的领袖。舜被选中还因为他十分孝顺,一直与他心术不正的父亲、说话不诚的继母和傲慢的同父异母弟弟和谐相处。舜甚至还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的家人做出不少改变。
孔子
尧
舜
紧接着介绍的著名人物是大禹,他于公元前2205年[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在舜帝统治时期,大禹成功地治理了一场大洪水。这场洪水几乎可以跟《圣经》中诺亚时代的洪水相提并论。关于这次治水,《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的记载:“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大禹
以下是《书经·虞书·益稷》中大禹的自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书经》中还有一些歌赋片段描述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
譬如,《书经·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夏朝建立后,王位的更迭不再是注重德行的禅让,而是父子相传的家天下。《书经》第四部分记载了夏朝统治者的腐朽堕落,以及公元前1776年[2]夏朝被商朝的建立者汤一举歼灭的历史事件。公元前1122年[3],在经历了前期创建者的英明伟岸到后期统治者的衰败腐化后,商朝的统治者落得与夏朝一样灭亡的结局。商末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很受尊敬的君主,这位君主被人们尊称为文王。文王本身是商朝一块世袭封地的首领,其领地在当今陕西境内。公元前1144年[4],商朝统治者谴责他对政权构成威胁,将他抓起来,并且在大牢里将他关了两年。在监牢里,文王苦心研读《易经》两年。《易经》是一本我们之后会再次谈起的奇书。屈服于臣民的哀求,在收到文王部下贿赂的美女和骏马后,商纣王最终将文王释放,并且命令他前往边疆与当地部落开战。直到去世前,文王都没有停止抗争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和腐化堕落。因此,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光荣和正直的象征。文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最终推翻商朝的统治,成为下一个统治中国长达八个世纪的王朝—周朝的第一位统治者。以下是武王在公元前1133年[5]召集反商将士后的一次战前动员,这次动员和别的讲话一道记录在《书经·周书·泰誓》中:
武王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书经》中有两篇明确反对奢侈和酗酒,广大人民也惧怕这两大暴行,皆因这两大暴行差点让文王殒命。文王曾下令酒只能在祭祀场合使用,并且要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酗酒会导致一个朝代的全部灾祸,甚至会导致其败落。这已经被古代中国人当作真理普遍接受。
《诗经》是另一本保存完好的孔子编纂的作品。它收集了大禹统治时期到公元前6世纪各种形式的歌谣,最常见的是四言诗歌。《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准确的数字应该是三百零五首。据传,《诗经》中的诗歌是孔子从三千多首诗歌中精心挑选汇编而成。在内容方面,《诗经》可以分为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选自各国百姓的歌谣,由贵族们定期筛选献给他们的君主。大臣们甄别这些作品的风格并据此判断时下诸侯国的民风和风俗,然后再向君主谏言诸侯国的治理状况。很多歌谣也会送到宫廷乐师手中,由他们谱曲。第二部分是行乐颂歌,即君王在日常娱乐中听到的歌谣。第三部分是典礼颂歌,是贵族们在正式场合聚会时使用的歌谣。第四部分是祭祀颂歌,在祭祀场合使用。
孔子十分重视诗歌搜集工作。一次他问自己的儿子孔鲤有没有学过这些歌谣,孔鲤表示没有。孔子立即告诉孔鲤只有学过这些歌谣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有识之士。孔子关于“智者”的言论跟17世纪苏格兰政治家,来自索尔顿的安德鲁·弗莱彻的观点有类似之处。后者认为“一个民族的歌谣不需要考虑其当权者”。或许正由于孔子对这些歌谣的推崇引起广大读书人对歌谣的重视。早期的读书人可能看不出包含无尽俗语和大量日常表达方式的诗歌中的朴素与自然之美,但他们无法忽略孔子对这些诗歌的溢美之词,只能埋头研究乡间小调背后深藏的道德和政治意义。《诗三百》中一首简单的诗歌都被赋予相应的内涵或者指向一定的道德意义。如果一位少女告诫她的情人不要鲁莽,如《国风·郑风·将仲子》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那么评论家们很快会发觉这首诗的诉说对象其实是一位贵族子弟。这位贵族子弟的兄弟对他有所图谋,起因是这位贵族子弟没有拜访他。因此,这位贵族子弟的兄弟要惩戒他。
清代《诗经》插图
在《国风·郑风·褰裳》中,另一位女士这样唱道: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评论人士照样不会从字面上理解直白的诗句,而是认为它表达的是一个小国民众的愿望,他们希望某个大国终结本国统治阶级间的争斗。在鉴赏《诗经》时,中国学者们可能由于长期的评论传统变得保守僵化。相反在赏析这些诗歌时,欧洲的学生们由于没有传统的束缚会向诗歌内部寻找意义,可能会理解更到位。
上述荒谬的解读有助于歌谣的保存和流传,不然后世的评论家们会认为它们的题材过小而予以忽视。对这些歌谣,中国一流的学者们烂熟于心,并且每一篇诗都被仔细研读,直到无法解读出新的含义。《国风·邶风·谷风》中一句有名的诗行“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被普遍解读成“泾水使渭水变浊,泾水虽浑河底清”。1790年,乾隆皇帝对这种解释不甚满意,并且派专人前去查看。派去的人回来禀报,泾河水清渭河水浊。因此,这句诗的正确解释应是泾河因渭河而浊。
接下来的例子是整个《诗经》中最长的歌谣之一—《国风·卫风·氓》的节选。与别的诗歌一样,它被赋予了一些不太准确的政治意义。在此,我们不予评论。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多数诗歌的主题与战争,或者夫妻别离有关。剩下少数主题与农业生产、求爱、婚礼或者盛筵有关。《诗经》大量表现生活中常见的苦难,其中不少是控诉各地官员的暴政。一位哭诉者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没有意识的大树,没有家人的牵绊。吃喝享乐的古老主题在《国风·唐风·山有枢》中也有所表现: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这些颂歌对人们洞察孔子以前时代中国的民风、民俗,以及信仰等都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虽然创作的确切时间无从知晓。一次日食发生的确切日期在《诗经》的《十月之交》中被提及。当时,日食被称作凶兆。这一天是公元前775年8月29日,现代天文学家证实那一天确实发生过日食。
原诗来自《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节选的诗句如下:“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虽然彩虹不被当成邪恶的征兆,但被看作是自然界中两种力量的冲突。女人被认为是这种冲突的始作俑者,如在《国风·鄘风·蝃 》中的“蝃在东,莫之敢指”。
那时,女性的地位与今天相比有天壤之别。《诗经》中的《小雅·鸿雁之什·斯干》一诗描述了一位古代王子的宫殿,并且详细介绍他的众多房间,如“……君子攸芋……君子攸跻……君子攸宁……”。
介绍他的寝殿时,这首诗写他从梦中醒来,唤来首席占卜师为他解析刚刚出现熊和蛇的梦。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生男生女待遇的不同是明显的,我们没有必要像一些中国文人那样比较弄璋弄瓦的不同,好像瓦这种脏兮兮的东西对女孩子很好似的。瓦在早期是指纺车上的零件,用在这首诗中是指明女子以后以女红为业。
在《大雅·荡之什·瞻卬》中,女性更加不堪的地位一目了然。这首诗提出女性干预朝政导致君主暴政横行,更进一步指出女性参与政治活动是有违妇道的: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诗经》中提到大约七十种植物,约三十种树木,约三十种动物,约三十种鸟类,约十种鱼,约二十种昆虫。此外,《诗经》中出现大约十种乐器,大约五种金属,大约十种战场上用到的武器弹药……
在《诗经》中,至高无上的上帝存在于世的观点记录得清清楚楚,如《大雅·荡之什·荡》中的“荡荡上帝……疾威上帝……”,以及《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中“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这位上帝还曾以人的面目显现,这是因为其中一处提到他的脚印。上帝厌恶大国的压迫,便有《大雅·鲁颂·之什·宫》的记载,“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神灵慰藉受伤的灵魂。他即真理,却难以让人们追寻。罪恶会使神灵震怒,但祭品能平息他的愤怒,如《周颂·清庙之什·我将》中的“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补充《小雅·甫田之什·大田》的一个例子,以示古代农夫们在丰收时的喜悦之色,“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另一本孔子生活时代以前的著作是《易经》,它可能是六经中最古老的一部经书。《易经》的成书还要归功周朝的实际创立者文王。他的儿子武王是从公元前1122年到公元前249年的漫长王朝—周朝的第一位君王。《易经》中包含一套神奇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衍生自八卦,起源是三组阴(“--”)阳(“—”)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阴阳中的任意一个图案必然重复两次,有两卦是阴阳各自重复三次。因此,八卦中便有阳的组合、阴的组合,以及阴阳相间的组合,共计八种。相传八卦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创造的,他生活在公元两千多年前。根据传说,伏羲从龟背上抄下八卦的图形。随后,他进一步研究八卦的组合方式,最终衍生出六十四种新的排列方式。这也是《易经》哲学推断的前提。每一卦都代表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质,如火、水、雷、土……
伏羲
《易经》共由六十四篇短文组成,表达神秘抽象的意义,其主题基本都与道德、社会、政治人物有关。《易经》又称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阴(“--”)阳(“—”)组成。不过,八卦在三线的基础上演变成六线,并且产生六十四种不同的排列方式。《易经》的每篇卦辞后都有相应的评论,称为《十翼》。《十翼》被认为是孔子添加的。孔子曾宣称如果能再活些年,那么会认真研读《易经》。
(天泽履)乾上兑下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初九,素履,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九五,夬履,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易传》的解释: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6]
从以上引述可以窥见人们很难读懂《易经》中深奥晦涩的语言。这一点已经深得所有专家学者们的共识。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坚定认为能读懂《易经》文本的含义,就可以洞悉其文字背后神秘的意义。国外学者也动用各种理论研读《易经》文本。理雅各博士曾宣称找到破解《易经》意义的关键处,但结果到现在已经很明白,其深意仍无人能完全破解。随后,汉学家阿尔贝·泰里安·德拉克伯里更是在没跟任何中国学者合作的情况下断言自己在《易经》中发现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巴克部落的语言。与此相反,另有学者只把《易经》看作一种阴历纪年法……
戴德
《礼记》的编纂者是生活在西汉的一对叔侄,史称大戴小戴。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前1世纪,他们享誉盛名。据传,《礼记》所编资料源自孔子及其他弟子收集的材料。大戴名为戴德。依据上述资料编成含有八十五篇本的《礼记》,史作《大戴礼记》。小戴,即戴德侄子戴圣将其压缩到四十六篇本,即《小戴礼记》[7]。公元2世纪末,后世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注疏,延续至今的《礼记》正式成形。之后,《礼记》被称为“记”,而不是“经”。“经”特指孔子所著并被奉为儒家经典的作品。
《礼记·曾子问》这样记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
老聃
《礼记》的《檀弓上》和《檀弓下》篇有很多丧葬礼节的记载。
直到公元1368年的明代,《礼记》和《周礼》一同被列入儒家经典系列“六经”,后者是一部历史更古老的有关周朝官制的著作。除了这两部著作,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三礼”还有一本未曾提到的《仪礼》。这是一部礼仪制度的章程,详细记载古代中国人日常应该践行的礼节。
接下来介绍“五经”的最后一部著作《春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载的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4年各国大事的编年体史书。鲁国是孔子的家乡。随后,孔子对《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并且将其列入儒家经典系列。《春秋》文风简洁,内容多是对诸侯攻伐、胜利、兵败、死亡、篡弑、盟会和一些特异自然现象的记载。
现摘录部分如下:
《鲁昭公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三月,公如楚。叔孙婼如齐莅盟。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春秋》一书得名于其中每篇都以年月日季节记录的古老传统。《春秋》的注释者曾解释春包含夏,秋包含冬,春秋即一年四季。孔子在鲁国史官创作的基础上编选的这本《春秋》,让人们记住并赞誉他。孟子认为孔子的这一功劳如同大禹治水一样重要。孟子曾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与《诗经》一样,中国本土学者仔细研读《春秋》文本时,试图读出其潜藏的所有含义。他们认为《春秋》中每篇的内容或褒或贬,此种方法最后发展成政治批评理论。
此乃《春秋》一书。如果该书仅关乎褒贬历史人物,那么很难看出孔子的付出如何能最终发扬光大。但该书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此,从中人们还能了解很多信息。那么,《春秋》中还有未尽的内容。与《春秋》关系密切甚至已经与其融为一体的是《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人称散文之父,也被认为是《国语》的作者。此外,人们对左丘明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曾与孔子交往,因为《论语·公冶长》中曾提到左丘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不过,左丘明闪光的文采被保留下来,而且作为珍贵的财富会一直保存下去。
左丘明的贡献是保存编年史的残存部分,并且为每个事件或多或少加入完整的背景,使记录更丰富翔实。左丘明描述古人的爱恨、征战、盟约、宴请、死亡……文风华丽。一些小人物的境遇被描述成有趣的事件,并且不时穿插的俗语和谚语使《左传》的文笔更流畅。鲁僖公二十一年,《春秋》中仅有如下简单的描写:
左丘明
夏大旱。
《左传》中却增加很多内容:
公欲焚巫兀。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兀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公从之。是岁也,饥而不害。
鲁宣公十二年,《春秋》这样记载:
十有二年春,楚子围郑。
据此,《左传》就这件事做了十分详尽的描述。我们仅摘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左传》中还有很多关于音乐的文字。孔子认为音乐是教育和政治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此话让我们联想到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篇中的相似观点。谈及音乐,《左传》有很多相关内容,大意是说古代君王用音乐规范一切事物,不凡的人不会听魅惑的曲调。听琵琶弹奏的乐曲,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喜悦,而是为规范自己的行为。
《左传》中散落着许多流传至今的格言,如“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多行不义必自毙”“毁则为贼”“攻难守易”。
除了《左传》,为《春秋》做注解的还有另外两部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著作,《公羊传》和《穀梁传》。不过,这两部著作的影响力不可与《左传》同日而语。现举例如下:
在《春秋》的记载中,鲁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对此,《穀梁传》的记载是,“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是月,六退飞过宋都。是月也,决不曰而月也。六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 ,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曰之; 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民所聚曰都”。
《公羊传》的记载是,“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何以不日?晦日也。晦则何以不言晦?《春秋》不书晦也。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五石六鹢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
有时,《穀梁传》与《公羊传》的记载与《左传》的记载出入很大。譬如,《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86年,即鲁庄公八年,“齐无知弑其君储儿”。《左传》解释这句话是说齐国国君迫于各种因素最终退位。《公羊传》的解释大相径庭,认为满目疮痍的齐国被对手打败,齐国人口大幅减少,因为齐国国君曾在公元前893年将对手以前的君主在齐国都城活活烹煮。对经典中的分歧,后世的考生烂熟于心,因为他们时常被要求讨论这些分歧,并且明确最正统和最普遍接受的注释。
下面节选自《公羊传》,跟《左传》中相同事件的记述方式完全不同:
在《春秋》的记载中,鲁宣公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楚庄王
对此,《公羊传》的记载是,“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相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已也”。
【注释】
[1]现在一般认为夏朝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
[2]现在一般认为商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
[3]现在一般认为商朝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灭亡。
[4]此处时间有误,现在认为周文王大约生于公元前1152年。
[5]现在一般认为武王伐纣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046年,这年也被视为周王朝建立之年。作者提到的周王朝建立有误,后面不再一一说明。
[6]履,阴柔践履阳刚。悦而顺应于乾。因此,“踩了老虎尾巴,老虎不咬人,亨通”。九五以刚健中正之德居帝王之位,不负疚后悔,盛德光明正大。—原注
[7]《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由于《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数版本将这三篇分为上下篇,故有《礼记》四十九篇之说。—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