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戏曲
元代戏曲
元代没有在传统的诗歌、经学、散文等领域留下太多令人记忆深刻的珠玉之作,但这一时期,新兴的另外两大文学体裁让人们看到永恒的文学价值。这两大文学体裁是元代统治中国一个世纪时成形的戏剧和小说。回溯到孔子生活以前的时代或者人们称为神话传说的时代,人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国人有在祭祀或典礼等庄重或欢快的场合载歌载舞的传统。因此,我们才可以在《诗经》中读到如下诗句: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庙堂歌舞的动作遵循特定的规则,其节奏比较舒缓且呈现出高度的庄严感。舞者们手上拿着长长的羽毛和长笛,随着左右移动而不停挥舞。之后,舞蹈又增加可以吟唱的歌词。于是,在舞蹈中,边歌边舞流行起来,直到最后代替挥舞等动作。这样的形态更像歌剧表演而非戏剧表演,其中的歌词也多是诗歌的形式而非音乐剧的形式。《左传》曾记载,公元前545年一群马童尝试自创歌舞,结果惊吓到马并使之奔逃。孔子曾记载一位傲慢的贵族在自己的家庙中让一群歌唱者演唱,但歌唱者的数量达到天子享有的规格。当时,几乎不需要用法术驱散鬼魂,官员们袒胸露背,手拿矛和盾,在呼叫声和人群的簇拥下走街串巷即可做到。之所以提这些,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戏剧最初的缘起。其实,真正被证实的只是早期人类的祭祀或者宗教仪式中都普遍佐以音乐、歌曲、舞蹈等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延续多时。
公元8世纪中叶,唐明皇李隆基十分喜欢音乐并创建了一座皇家音乐机构,名唤梨园,旨在训练三百多名歌舞伎,男女皆有。对此,还有一段传奇,话说唐明皇李隆基遨游月宫后才有这一灵感,因为月宫中精彩的歌舞表演令他念念不忘。虽然有人说梨园里的年轻人是真正的演员,但梨园其实只是一家为皇室训练乐器演奏、歌唱和舞蹈表演人才的机构。“梨园”一词被沿用至今,专指戏剧表演团体。然而,公元13世纪,戏剧这一现代人熟悉的舞台表演形式突然在中国产生。就目前掌握的有限知识而言,我们很难讲清戏剧是如何及为何产生。因此,我们不能像考察古希腊戏剧那样,探寻中国戏剧如何一步步从最初的合唱队表演发展而来。我们面对的仅仅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戏曲艺术形态。
与此同时,我们还听闻蒙古人也有早期的戏曲表演。公元1031年,孔道辅,即孔子四十五代孙,被北宋王朝派去出使契丹,并且受到契丹人的盛情款待。在接下来的戏曲表演环节,孔道辅的先人孔子被羞辱成一位滑稽演员。于是,孔道辅愤而离席,最终契丹人被迫道歉。总体而言,戏曲并非完全在中国本土土生土长,它可能源自蒙古。无论具体情形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戏曲在元代统治时期的形态与今日戏曲的形态相差无几,我们对其几点粗略的看法并不显得不合时宜。
除了正月要为一位过世的先皇哀悼,戏曲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全年上演。看戏是免费的,但所有看客都要带点茶点。在各自的经营场所前,各式各样的行业组织或者商会搭起露天戏台,定期上演免费的戏剧。不过,观众都得站着看戏。满族人和一些有钱人会经常请戏班子到自己家中表演,并且常常在举行宴会时表演。在农村,演出费用一般采用众筹的形式,并且多在寺庙或者大路旁临时搭建舞台。舞台的风格大同小异,没有帘幕、侧舞台或者吊景。舞台背后有两扇门,分别是出口和入口。表演第一幕的演员从入口进去,演完后从出口退出舞台。与此同时,表演第二幕的演员从入口进入舞台。因为中间没有过场,台上的演员不能停歇,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戏剧特别长。事实上,中国的戏曲一般时长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不过,有些剧长达三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但这都是只停留在书本上的剧目。一次普通宴会要表演八个到十个剧目,通常可供客人们挑选的剧目多达四十个。
戏曲演员要经历长期刻苦的训练,一般训练期长达九年到十四年。戏曲演员们要学习各种杂技技艺,因为这些技艺要用到武戏的表演中。此外,他们还要训练女人般的走路姿势,因为直到乾隆皇帝时期,女性才被允许登台表演。戏曲演员每天在室外训练一小时,以增强他们的各项基本功。最后,他们要配合训练,严格控制饮食。一个戏班通常有五六十名演员,每名演员要熟练掌握一百台到两百台戏,这还不包括只存在于书上的四幕戏或者五幕戏。因此,训练演员不是一件操之过急的事。无论是常用的表演剧目还是特意创作的短小闹剧,都为适应舞台演出,在演出时有所删减。演员们根据自身条件分成五大类,即生、旦、净、末、丑。因此,根据所选剧目,他们就知道自己在戏中的戏份。跟古希腊戏剧表演者拥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不同,中国的戏曲表演者只属于社会下层,并且其后三代子孙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们拥有特定的谋生技能,即使在现实中无产无业,他们还可以仰仗艺术想象让自己变得强大。在艺术王国中,他们是无敌的。他们会在舞台上表演骑马、下马,将马交给马夫,在街上散步、在店铺前停下、调戏俏丽的女子,或者在树林中躲藏,从城垛的墙后厮杀出来。戏曲演员们通过表演构建起一个场景中的所有细节,但在西方戏剧表演的舞台上,场景都被幕后工作人员在幕布拉起前在舞台上精心布置。通过演员的服装,所有场景布置上的短板得到弥补。中国戏曲服装,特别是皇室贵族服装,其制作之精美及造价之昂贵,足以令伦敦西区的剧场经理咂舌。
中国戏曲演员还堪称柔术表演者,擅长做各种高难度的姿势和动作。此外,中国戏曲演员必须有一副好嗓子。在一幕剧中,唱和白的内容大体差不多。中国戏曲排斥现实主义,如在舞台上死人会站起来自己走下台去,甚至有时死人还要充当抬棺者,看着就像自己将自己抬下去。或者一位仆人扮相的演员走近主角,奉上一杯茶让主角润润嗓子。
上演剧目的优劣跟演员的表演技巧似乎关系不大。中国戏曲观众主要不是为听戏,更多是为看演员。根据《三冈续识略》卷下记载,公元1678年,即康熙年间的一天,上海嘉善县枫泾镇赛神,并且请戏班子演出,演的是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被大奸臣秦桧设计谋杀。在中国,秦桧的名字人人唾弃。那次表演在观众中引起巨大轰动,导致一位观众过于激动,走上舞台将饰演秦桧的演员刺死。
很多中国戏曲剧目情节简单,有些细节甚至经不起推敲。中国戏曲可以粗略分为文戏和武戏。如果将中国戏曲随意地与悲剧喜剧画上等号,那么会大错特错。武戏通常讲述重要的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或者孝道故事。在舞台上,帝王将相与他们的士卒飞快地穿梭,有时会相互过几招,有时会展示各式武打动作。战场的厮杀及对坏人的处决都会呈现在观众眼前。文戏大多表现日常生活的纠葛,通常会出现一名滑稽演员。当中国戏曲出现在经典选集或者表演选集时,相信它们与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一样不会遭到反对。然而,在舞台上,演员们需要插科打诨,也许这种表演形式使良家妇女对戏院避而远之。
人们需要知道的是中国存在三种形式的戏曲:一种是在书中读到的戏曲,一种是供表演使用的戏本,还有一种是演员表演的戏曲。这三者存在不小的区别。
岳飞
下面选取的戏本片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戏曲的剧本:
《三疑记》
该剧又名《香罗带》《拾绣鞋》,讲述一位怀疑自己妻子与他人有染而妒火中烧的丈夫的故事。明代末年,一位将领夜以继日地待在营帐里,谋划抵抗前来进犯并已经占领北京的叛军。在他家中,为儿子聘请的教书先生病了,畏寒卧床。这位学生着急减轻先生的痛苦,便到自己母亲房间取来一床厚被子为先生御寒。半夜里,将军突然回家,并且听到家中女仆提到照料生病的先生及借棉被等事。于是,这位将军来到先生所住房间查看,没想先生睡着了。正在即将离开时,将军发现地上的一双绣花鞋。实际上,这双绣花鞋是随被子一道搬进来的。关键是,将军知道这双鞋是谁的。于是,快步走出房间后,将军带上一把锋利的佩刀冲进自己妻子的房间。他一把揪住自己妻子的头发,直言要一刀结束她的生命。在妻子的一再哀求下,将军才道出在先生房间发现绣花鞋之事。仆人们恳求将军大发慈悲,最后将军愿意平息怒火将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将军派一名婢女前往先生的房间,自己带着佩刀紧随婢女,并且让婢女假扮夫人传话说她在房间等先生。听到这样的邀请,先生的声音从房间内传出:“什么?这么晚了找我?快滚开,你这个坏女人,不然将军回来我一定告诉他!”然而,这没有解开将军心中的疑虑。这位妒火中烧的将军逼着自己的妻子亲自去见先生。将军心想,如果先生敢迈出房门,那么他就一刀结束先生的生命。但我们知道,这种要人性命的事在这类故事中是不会发生的。先生从紧闭的房间里说:“夫人,我虽然不算圣人,但我起码谨遵先贤的教导。您走吧,让我好好休息一会儿。”最终,将军明白这是一场误会,遂改变自己对妻子的态度。但这位受伤的妻子难以释怀,一心上吊自尽,直到她的丈夫一再道歉才放弃轻生的念头。在将军跪下请求妻子原谅的过程中,一位婢女为她的男主人端来一杯酒。将军喝下后口中顿觉很酸,众人也狂笑不止。原来,这一举动是用来嘲笑这位吃了醋的丈夫。
下面是一个短剧的演出脚本,展现中国观众普遍喜欢,但文学价值稍显薄弱甚至有所欠缺的中国戏曲。这出戏的韵律基本上是打油诗的韵律。
《抛彩球》[1]
剧中角色
游人甲、游人乙、游人丙、游人丁—追求者
薛平贵—讨饭郎
月老—讨饭郎的守护神
王宝钏—首相王允之女
门官
【第二场】
(众游人同上。)
游人甲 (念) 春游芳草地,
游人乙 (念) 夏赏绿荷池。
游人丙 (念) 秋饮黄花酒,
游人丁 (念) 冬吟白雪诗。
众游人 (同白) 请了。今有王相府,高搭彩楼,抛球招婿。你我前去走走,请了请了。
游人甲 (西皮摇板) 二月二日龙抬头,
(门官上。)
游人乙 (西皮摇板) 三姐打扮上彩楼。
游人丙 (西皮摇板) 但愿彩球到我手,
游人丁 (白) 列位,
(西皮摇板) 我与三姐轧姘头。
门官 (白) 你们各位可是接彩的?请进。
(三游人同下。)
门官 (白) 你这老头儿做什么?
游人丁 (白) 我也是接彩的。
门官 (白) 你年纪大了,不能进去的。
游人丁 (白) 我人老心不老。
门官 (白) 不能进去。
游人丁 (白) 我与你商量商量:没有胡子,可能进去?
门官 (白) 等你没胡子,再作商量。
游人丁 (白) 剃头的等着。
(游人丁下。薛平贵上。)
薛平贵 (西皮摇板) 急急忙忙往前行,
高打彩球闹盈盈。
迈步且把花园进,
门官 (西皮摇板) 胆大花郎哪里行?
薛平贵 (白) 我是来接彩的。
门官 (白) 里面俱是王孙公子,哪有花郎之份?
薛平贵 (白) 他们接他们的,我也好接的。
门官 (白) 不许你进去。
薛平贵 (白) 偏要进去。
门官 (白) 赶出去!
薛平贵 (白) 不好了!
(哭板) 听说门官不放进,
(西皮摇板) 唬得我胆战心又惊。
大街上哭坏了俺薛平贵,
(月老上。)
月老 (西皮摇板) 这旁来了一仙翁。
上前遮住门官眼,
我今带你彩楼前。
(薛平贵、月老同下。游人丁上。)
门官 (白) 你这老头儿又来了,这只手
怎么不放下来?
游人丁 (白) 放下来有点难为情。
门官 (白) 不要紧。
游人丁 (白) 我就放下来。
门官 (白) 你这胡子哪里去了?
游人丁 (白) 剃头的没有,找了一个修脚的,一根一根的修去了。
门官 (白) 还是不能进去。
游人丁 (白) 怎么讲?
门官 (白) 到底年纪大了。
游人丁 (白) 我有个脾气,你让我不进去,
我偏要进去;你叫我进去,
我就不进去了。
门官 (白) 哦,我来试验试验。
老头子,我不让你进去—
游人丁 (白) 我偏要进去!
门官 (白) 我让你进去吧—
(游人丁溜进,下。)
门官 (白) 我上了他的当了。
(门官下。)
【第三场】
众游人 (内同白) 远远三姐来也。
王宝钏 (内西皮导板) 梳妆打扮出绣房,
(王宝钏、四丫鬟同上。)
王宝钏 (西皮摇板) 在后堂辞别了二老爹娘。
老天爷若得随奴愿上,
彩球打着薛平郎。
叫丫鬟带路彩楼上,
(众游人同上。)
王宝钏 (西皮摇板) 手扶着栏杆,
(西皮二六板) 看端详:
也有王孙公子样,
也有士农与经商。
楼下人儿纷纷嚷,
倒叫奴含羞带愧脸无光。
举目抬头四下望,
(众游人喝,月老引薛平贵上。)
王宝钏 (西皮快板) 因何故不见薛平郎?
花园赠金对他讲,
看来他是无义郎。
不打彩球回府往,
众人 (同白) 不要回去。
王宝钏 (西皮快板) 回府去怎对二爹娘?
姻缘本是月老掌,
岂由奴家作主张。
(白) 看彩球!
(王宝钏拿球。)
王宝钏 (西皮快板) 手拿彩球朝下打,
月老 (西皮快板) 彩球付与薛平郎。
(众游人、薛平贵同下。)
王宝钏 (西皮快板) 耳边厢听得人喧嚷,
想必打中讨饭郎。
莫非就是薛平郎,
不由宝钏喜洋洋。
丫鬟带路彩楼下,
回府去禀告二爹娘。
(王宝钏、丫鬟同下。)
【第四场】
(众游人同上。)
游人甲 (白) 在我这里——无有吓!
游人乙 (白) 在我这里——无有吓!
游人丙 (白) 在我这里——无有吓!
游人丁 (白) 在我这里——无有吓!
(薛平贵上。)
薛平贵 (白) 在这里。
游人丁 (白) 与你两百钱,卖与我吧。
(薛平贵下。)
游人甲 (念) 王孙公子,
游人乙 (念) 不如花子;
游人丙 (念) 花掉了银子,
游人丁 (念) 我剃了胡子。
众游人 (同白) 有兴而来,无兴而回。
回去吧。
游人甲 (念) 命里有来总是有,
(游人甲下。)
游人乙 (念) 命里无来莫强求。
(游人乙下。)
游人丙 (念) 叫声世兄跟我来,
(游人丙下。)
游人丁 (念) 我为了下头,剃掉上头。
(游人丁下。)
(完)
从一位欧洲观众的角度,即使其中更长更精致的剧目,中国戏曲看起来都不吸引人,并且现场演出的剧目与书本上的剧目存在差距。很多戏曲选集都曾出版,更不用说一些通行的演出戏本。不少书摊出售戏本,似乎价格不菲。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戏曲选集是厚厚的八卷本《元曲选》。《元曲选》收录了一百多部剧目,在其公元1615年的版本中,每部剧还配有相应的图片。其中,大部分剧目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因此都标注佚名。即使有的剧目写了作者的名字,但他们代表的戏曲创作群体仍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家,因为戏曲被排除在中国文学的大门之外。
下面介绍的是一出在中国十分知名的五幕戏曲《赵氏孤儿》,其作者是纪君祥。这出戏根据春秋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是最接近古希腊悲剧定义的真实悲剧:
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晋国奸臣屠岸贾设计诛杀了他的对手赵盾,并且将赵氏灭门。在楔子中,屠岸贾说自己曾训练了一条凶猛的狗准备咬死他的仇家,但没有成功。这条狗很多天没有喂食,然后将它带到一个装扮成他仇人的人偶跟前。这个人偶内塞进羊的心和肺。最终,屠岸贾设法除掉赵家的所有男丁。因此,赵家三百口人就这样被杀害。不过,当屠岸贾得知赵朔的妻子产下一个男丁后,《赵氏孤儿》的故事才真正开始。屠岸贾迅速出动,想找到这个男婴,但此时,这个男婴早已被藏匿到安全之处。赵家的一个忠实仆人抱着另一个男婴躲到一个山洞中。然后,他的同伴向屠岸贾举报了这个声称是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屠岸贾带人找到他们,并且亲手杀死这个男婴。眼见孩子被杀,这位仆人自杀了。于是,真正的赵氏孤儿才得以逃脱。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积极为其家人报仇雪恨,杀死了凶残的屠岸贾,也杀了仇家的族人。
《赵氏孤儿》的故事及类似的一些故事,从头到尾看不出其语言的振奋人心抑或哀婉动人之处。至少,这类戏曲不是西方观众理解的那类悲剧。同样地,我们看不出《赵氏孤儿》中有任何掩藏在日常口语之下的修辞亮点。在这样的戏本之外,中国戏曲演员可以有很多自己的发挥。不过,对一位译者来说,他没有这样的发挥空间。戏曲的背景介绍中有很多介绍角色的内容。因此,在中国戏曲中,介绍故事背景的楔子十分普遍。演员上台会介绍自己的角色,这有助于观众了解情节发展。下面的故事能让我们对中国戏曲中演员的表演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次,我在厦门被一群聚在一起看露天戏曲表演的观众吸引。当时,人群中发出阵阵笑声和欢呼声,我忍不住停下来想一探究竟,到底什么表演竟如此有趣。让我吃惊的是,台上竟然站着一对穿着破烂的西方人,正在奋力表演想让观众大笑不止。然而,驻足一会儿后,我发现这对西方人是假的,他们只不过是根据剧情需要装扮成的西方人。不过,这身打扮确实很像西方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身打扮只是为达到逗趣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模仿或者表演。演员带着小礼帽,贴着红色的八字胡和络腮胡并显得面色红润。他们身着西装和轻便长裤,打着蓝色领带,甚至还拄着礼杖。相信多半笑声是由于礼杖,因为在表演中,这两人频繁挥动礼杖导致差点打中对方。礼杖动作太多,有时相互对着挥动,有时对着观众挥动,都令观众觉得好笑。
介绍到此,我最好还是介绍另一出戏曲的故事梗概。这个故事不会枯燥,在中国同样家喻户晓。这出戏是《辕门斩子》,其情节故事如下:
北宋时期,杨家将镇守边关。元帅杨延昭派其子杨宗保前往穆柯寨取降龙木。在穆柯寨,杨宗保与穆桂英交战,并且被绑赴穆柯寨。穆桂英因爱慕杨宗保人品武艺,私自招亲。杨宗保返回北宋军营后,杨延昭大怒,要将杨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众将求情,杨延昭不允,并且称再有求情者斩。众将无奈,只能请八贤王赵德芳。赵德芳求情仍然不允。赵德芳以官压之,杨延昭辞官,赵德芳亦无奈。杨延昭的母亲佘太君求情,但杨延昭还是不准。佘太君相逼,杨延昭要自杀,佘太君也无法。佘太君、八贤王两次求情未果。穆桂英得知消息后,救夫心切,来到杨延昭面前。杨延昭认出穆桂英是之前擒获自己的女将。穆桂英向杨延昭献上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并且恳求杨延昭允许杨宗保戴罪立功。杨延昭得知穆桂英智勇双全、才貌出众,加上佘太君、八贤王作保,遂免杨宗保死罪。杨宗保、穆桂英披挂上阵,大破天门阵。
我看到这个戏本时,其书页配有讽刺19世纪西方人的漫画。这点令中国人拍手称快。其实,这只是一种舞台上的插科打诨。当穆桂英从死神手中救下丈夫杨宗保时,台上的人物其实心有不满。赵德芳生气是因为他的威严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尊重,佘太君生气是因为她的请求没有答应,但她生的气比赵德芳的轻。杨延昭异常愤怒,不但因为自己要杀掉儿子杨宗保的命令被置若罔闻,而且他眼睁睁看着杨宗保被一个山寨女子穆桂英救走。各方的愤怒需要平息,此时只有杀戮能解决一切。这样,戏剧的冲突才能缓和,观众的情绪才能得到安抚。最终,八贤王赵德芳下令杀掉两名山寨侍从,以告慰各方。两名山寨侍从被带上台跪在观众面前,刽子手立即行刑,在围观人群的欢呼声中砍掉了他们的头。
公元1885年,上海的一座剧院上演了一出特别的戏,全因戏里有一艘仿造的挤满外国男女的明轮船。人们在幕后操纵船的行驶方向。戏里的外国男女身着中世纪服装,但戏曲的结局是船里的乘客都被抓进监狱并被处死。
在元曲作品中,最被人熟知也被人最多拜读的无疑是《西厢记》,一部诞生于16世纪的作品。《西厢记》作者王实甫,著杂剧约十三种。有评论家认为,《西厢记》中很多对话关乎风花雪月,是在暗示这是一出爱情剧。知识分子阶层很流行阅读这出戏文,或许人们更多将其当成小说。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崔相国灵柩返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书生张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崔莺莺与红娘,便对容貌俊俏的崔莺莺心生爱慕。机缘巧合下,张生从匪徒手中解救了崔莺莺母女,还因救人前崔莺莺母亲郑氏承诺搭救她们母女之人将成为她的乘龙快婿。无奈得救后,郑氏反悔,张生只好黯然离开。不过,崔莺莺的丫鬟红娘聪明机智,设计最终让崔莺莺与张生走到一起,为《西厢记》画上圆满的句号。
中国从不缺少女诗人。实际上,在戏曲界,中国不乏女剧作家的身影。《相国寺公孙合汗衫》,另一名为《汗衫记》的四幕剧,其吸引人处更多在于对其作者性别的猜测。该剧署名作者张国宾可能是一位在当时受过教育的风尘女子。
解典铺张员外与妻赵氏、子张孝友和儿媳李玉娥一家四口赏雪饮酒,见一名叫陈虎的汉子因无钱付账被店家赶出门外,心生怜悯便救了他。张孝友遂认陈虎作义弟。随后,张员外又资助一个叫赵兴孙的人。谁知陈虎不怀好意,趁李玉娥怀孕八月还未生产时,哄骗张孝友夫妇携带钱财随他前往家乡徐州求签。张员外夫妇劝阻不成,撕下张孝友一半贴身汗衫以作慰藉。途中,陈虎将张孝友推入黄河,迫使李玉娥为妻。十八年后,李玉娥当初产下的儿子长大成人,取名陈豹。陈豹屡受陈虎欺凌,便辞别母亲李玉娥进京应武举。李玉娥给了他另一半汗衫,让他寻找张员外夫妇。陈豹中了武状元,授家乡提察使。一日在相国寺中,陈豹设斋济贫,恰好遭遇因火灾沦为乞丐的张员外老夫妇前来讨斋。偶然间,张员外夫妇见到半块汗衫,立即祖孙相认。陈豹让张员外夫妇前往他们家乡的金沙院,自己赶回家中。询问母亲李玉娥得知详情后,陈豹立即前去捉拿陈虎。此时,当初张员外救下的赵兴孙任巡检,奉命缉捕盗贼,与陈豹合力捉住陈虎,并且一同返回金沙院。恰好李玉娥前往金沙院作道场,超度亡夫张孝友。实际上,张孝友当初被推下黄河后被渔家救起,此时正在金沙院出家为僧。于是,一家祖孙三代大团圆,陈虎受到严厉惩罚。
中国戏曲中最好的戏班不光只有京剧戏班,还有很多用各自方言演出的地方戏班。对中国别处的观众来说,地方戏很难听懂。这种现象十分怪异。中国戏曲演员的收入很可观,这算是对他们长期离家、颠沛流离的一种补偿。
【注释】
[1]根据《京剧汇编》第二十一集潘侠风藏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