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耕田开始用牛究竟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呢?
问:耕田开始用牛究竟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呢?(江苏海安韩东小学刘正铎)
耕田开始用牛,是很早的。据近人对于甲骨文的研究,知道殷商时代已用牛来耕田。因为甲骨文中有“犁”字,作物又作
,像牛拉犁发土的样子。又有“畴”字作
等形,像牲畜犁地时拐弯的犁纹。
但是“牛耕”到春秋时代还是不普遍的,而盛行着“耦耕”。所谓“耦耕”是两人合作,用脚压踏耕器入土用手来推发出土的。这种“耦耕”到春秋战国间也还有部分地区流行着。例如《礼记·月令》篇在季冬至月说:“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牛耕”可能当春秋后期在东方地区已开始普遍起来。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是有相连的意义的,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都把“耕”作为名,“牛”作为字。据说,春秋后期晋国的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兼并战争中失败以后,逃亡到了齐国,子孙也就成为齐国的农民。过去养着准备宗庙祭祀用的“犧牲”,这时就用与农耕了,所谓“宗庙之犧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从这些情况看来,“牛耕”可能当春秋后期在东方地区已开始普遍起来,到战国时代也就更普遍了。(宽)
问: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事,在当时的历史现实上,是否有积极意义?对社会发展上是否有推动作用?(北京总政文工团秦志扬)
游牧部族在边疆上侵扰,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春秋中期,魏绛说“和戎”有“五利”,其中一利就是“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左传·襄公四年》)。当战国后期,赵国曾一度用他人代替李牧为将,防守边疆,匈奴每次侵扰,出战常失利,损失很多,以至“边不得田畜”(《史记·李牧列传》)。同时,游牧部族善于骑射,战争的方式富于运动性,不是用步兵能作有效抵御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一种军事上的改革。他的改用“胡服骑射”,发展骑兵,目的在灭亡中山,和制胜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这对于后来的国防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战国晚期匈奴在边境上的侵扰,压力是很大的。李牧曾经精选精兵一万三千人,勇士五万人,射士十万人,和匈奴作战,大破匈奴,又击破了东胡,降服了林胡。这时赵国能够运用善于骑射的军队战胜匈奴,固然由于当时人民为了防止游牧部族的侵扰,对这些游牧部族英勇作战的结果,但是过去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
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的同时,曾把“吏大夫”们的奴隶迁到新得到的荒凉的地方去。《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说:“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三〇三),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所谓“貂服”也就是“胡服”。赵武灵王把“吏大夫”们的奴隶迁到九原去,当然不是单纯的搬家性质,性质上应该和秦国不断的赦免“罪人”迁到新得的地方是相同的。目的在补充这些地方农业劳动力的不足。这时既然把“吏大夫”们的奴隶迁到边地的九原去,也就使这些奴隶脱离了“吏大夫”们的手掌,这样的解放奴隶,使改变为农民,对于荒地的开垦,提高农业生产和促进地主经济上升,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因此,这些措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宽)
(原刊《历史教学》1954年第9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wenhua/2023041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