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经典文章/方孝孺《深虑论》原文、注释、赏析

方孝孺《深虑论》原文、注释、赏析

深虑论方孝孺①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②,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注释】

①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因不肯为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而被灭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有《逊志斋集》。②图:计划、考虑。③汉帝:指汉高祖刘邦。陇亩:田野。④庶孽:指帝王的妾所生之子。⑤七国:指汉景帝时诸侯王中的吴、楚、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赵七国。弑(shì):古人把臣杀君、子杀父叫“弑”。⑥武、宣:指西汉的武帝刘彻和宣帝刘询。⑦王莽(公元前45—23):本西汉外戚大臣,篡汉自立,国号新,后为绿林军所杀。祚(zuò):王朝的气运。⑧光武: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哀、平:西汉后期的帝王刘欣和刘衎(kàn)。⑨魏:指三国时统治北方的魏国。⑩晋:指灭亡吴、蜀代魏自立的晋朝。⑪唐太宗:即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在他统治时出现了“贞观之治”。这句指唐太宗时,曾有人预言有个姓武的人要杀唐朝子孙,代唐称帝,因此大肆杀戮有嫌疑的人。⑫武氏:指武则天(624—705)。初为宫女,后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唐高宗死后,她掌握政权,自立为帝。⑬宋太祖:宋代的建立者赵匡胤(927—976)。五代:指唐亡后出现的五个占据中原的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前后共五十三年(907—959)。⑭眷:顾恋。

【赏析】

历史上每当皇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往往要考虑其子孙怎样能够长治久安的办法。但事实上他们往往借鉴了前代乱亡的教训而制定的新方针却又产生新的流弊,最终导致这个皇朝又走向灭亡。方孝孺生当明初,又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更因为明太祖的太子朱标早死,孙子允炆(建文帝)继立,年龄较小,而明太祖诸子很多都封王,掌握兵权,在各地镇守,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谋臣不得不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他吸取了两汉魏晋和唐宋的历史经验,认为分封制之弊会引起同姓诸王的篡夺之心,威胁朝廷的安全;过分强调中央集权,亦会使国力削弱,招来宋代那种积弱之势,卒为金、元所灭,因此得出了“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结论。最后他只能把历代之亡归为天道,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后来事变的进程证明了明初诸王确实成了战乱的起因,成祖朱棣终于以燕王的身份发起“靖难之变”,夺取了朱允炆的宝座,而方孝孺亦由此被杀。

这篇文章对所议论的问题虽未提出有效的办法(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好办法),但综论史事,言之凿凿,文章简洁有力,说明作者具有高度的说理能力,足为古代论说文中的名篇​‍‌‍​‍‌‍‌‍​‍​‍‌‍​‍‌‍​‍​‍‌‍​‍‌​‍​‍​‍‌‍​‍​‍​‍‌‍‌‍‌‍‌‍​‍‌‍​‍​​‍​‍​‍​‍​‍​‍​‍‌‍​‍‌‍​‍‌‍‌‍‌‍​。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