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
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
《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发表了张景贤同志《长平之战时间考辨》札记,列举目前史学著作中述及长平之战时间的三种不同说法,经过考证,断定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廉颇任赵将拒长平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四月,长平之战正式爆发就在这年四月,到九月结束,历时六月。因此“所谓双方相持三年之久,才分出胜负的说法”,是由于“把秦军攻韩上党的时间、赵军进驻长平的时间,和长平之战爆发时间混为一谈”。我认为这一考证是站不住的。
张同志所驳辩的长平之战相持三年之久的说法,是我主张的。我在1955年初版《战国史》中,就有此说(160页),1979年《辞海》的“长平之战”条,也是我执笔的,1980年新版《战国史》仍持此说(359页)。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战国的史料,有不少地方年代混乱,因为不像春秋史料那样有一部比较详确的编年史——《左传》可以依据。
《史记》中关于每个战役的年代,《秦本纪》《六国年表》和许多世家、列传之间,所记常有出入。其所以在一书中记载有出入,有些可能是出于脱字误字,有些是由于依据史料不同;有的战役相持一年以上,不同史料或记其爆发之年,或记其结束之年,就不免有出入了。司马迁所记有关秦的史实,主要依据《秦记》,《秦记》出于秦国史官记载,往往只记每个战役战胜之年,因而不免与其他史料有出入。同时司马迁有时为了记述方便,把历时二三年的战役,合叙于战胜的一年中。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编年记》,有关战争年代与《史记》所记有些出入,多数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因此我们对于这些年代出入的记载,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清代学者梁玉绳《史记志疑》在这方面所作考证,常常依据《史记》中某一篇所记的年代,不作具体分析,而武断《史记》中另一篇的年代有误。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秦本纪》载:“(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这就是司马迁把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为了叙述方便,都记在战胜的一年。《白起列传》也有同样情况:“(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这段叙述,“四月”以上,讲的是前二年发生的事,说明发生长平大战的原因,并不是说长平之战就在这年四月才开始的。《赵世家》载:“(孝成王)四年……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乃令赵胜受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七年,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赵孝成王四年相当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这年赵取上党,并派廉颇率军到长平拒秦。《赵世家》的记载是正确的。《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章,有相同的记载,结尾说:“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按即白起)、王齮(按即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说明赵取上党,与秦发兵攻赵长平在同时。梁玉绳《史记志疑》没有以《赵世家》与《战国策》比勘,而仅与《秦本纪》等比勘,断言《赵世家》“廉颇将军军长平”上“失书‘六年’二字”。这个校勘是错误的。《六国年表》于赵表中,记载赵孝成五年“使廉颇拒秦于长平”,也是正确的。说明司马迁记述赵国史事,依据的史料是可靠的。现在张同志的考证,信从梁玉绳之说,甚至谓《六国年表》“似乎有误”,就很成问题了。
特别应该注意的,《吕氏春秋·应言》篇说:“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高诱注:“秦将白起攻赵三年,坑其卒四十万众于长平,故曰大胜也。”这是长平之战先后相持三年的明证。《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曾公布于秦都咸阳的市门,离开长平之战只有二十年。当长平大战时,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庄襄公)正为“质子”押在赵国,秦始皇即生于长平之战后一年。这时吕不韦亦正在赵为子楚设法归国争取君位。吕不韦及其宾客应该对长平之战是很清楚的,特别对秦有关的大事,写在吕不韦准备用作秦国施政纲领的著作中,不可能信口乱说的。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杀伤人数最多的一个战役,双方参与会战的人数都到几十万人,赵卒被坑的多到四十多万人,这是长期相持而最后决战的结果。张同志的结论,认为廉颇出任赵将到长平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到七月赵王就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也不合情理。廉颇是赵的名将,官为上卿,赵惠文王时已屡建战功,不可能派到长平才三四个月赵孝成王就认为他指挥无能而要调换的。
(原刊《历史教学》198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