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杨宽文集/秦昭王称东、西帝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秦昭王称东、西帝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齐湣王、秦昭王称东、西帝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在齐湣王、秦昭王称东帝、西帝以前,人间最尊的称号是“王”。“帝”原是上帝的称号,后来也兼作了人王的祖先的庙号,古史传说中五帝的传说,也都是由神话中的上帝分化演变而成的(见拙作《中国上古史导论》,刊《古史辨》第七册上篇)。本来,在封建制度之下,天子称王,诸侯是不能称王的,到梁惠王以后,列国都相继称起“王”来,到齐湣...

齐湣王、秦昭王称东、西帝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在齐湣王、秦昭王称东帝、西帝以前,人间最尊的称号是“王”。“帝”原是上帝的称号,后来也兼作了人王的祖先的庙号,古史传说中五帝的传说,也都是由神话中的上帝分化演变而成的(见拙作《中国上古史导论》,刊《古史辨》第七册上篇)。本来,在封建制度之下,天子称王,诸侯是不能称王的,到梁惠王以后,列国都相继称起“王”来,到齐湣王、秦昭王那时,列国都早已称“王”,已不够显出来比其他各国的地位高贵,于是就称起“帝”来。这样天上天神的尊号竟被应用为地上人君的尊号了。

据《史记》,这事发生于周王赧二十七年(即秦昭王十九年、齐湣王二十六年——当作十三年)的十月到十二月间。《六国表》说:“秦昭王十九年,十月,为帝。十二月,复为王。”“齐湣王三十六年,为东帝。二月,复为王。”此外,《秦本纪》说:“秦昭襄王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魏世家》也说:“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月余,皆复称王归帝。”《楚世家》也说:“齐、秦各自称为帝,月余,复归帝为王。”《穰侯列传》又说:“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从这里,可知秦昭王、齐湣王的称西、东帝,不到二个月就取消了。

为什么秦、齐在这时会并称西帝、东帝呢?据《韩非子·内储说下》篇说:“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听,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不能成也。”这里说是:因为秦相穰侯魏冉想要立秦昭王为帝,遭齐国反对,于是请齐湣王为东帝而由秦昭王称西帝,就两帝并称了。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认为只有一半对,秦要想自称为帝是事实,齐称东帝是由于秦的请立,也是事实,至于说秦因齐反对他称帝而请并称为帝,是不合当时情势的。在这事之前,齐因要攻宋,遭秦的阻止,赵的奉阳君李兑利用这机会,联合赵、齐、楚、卫、韩五国攻秦,只因五国意见不能一致,齐的目的只是想乘机攻宋,结果进兵到成皋,大家就不前进,暗中都想和秦讲和。《赵策四》说:“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秦弗欲。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臣谓奉阳君曰:‘……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后合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结果,齐、秦果而又相合踦重,秦相魏冉请齐湣王称东帝,而立秦昭王为西帝,正同魏惠王时“齐魏相王”一样,一方面相互承认尊号,一方面无非用这方式来联盟修好。

《齐策四》说:“苏秦自燕之齐,见于华章南门。齐王曰:‘嘻!子之来也。秦使魏冉致帝,以为如何?’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生者微。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不如听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为天下。秦称之,天下听之,王亦称之,先后之事,帝名为无伤也。秦称之,而天下不听,王因勿称,于以收天下,此大资也。’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乎?’王曰:‘不如伐宋。’对曰:‘夫约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摒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也。’”(《田齐世家》“苏秦”作“苏代”,“南门”作“东门”。)

这些苏秦与齐湣王的对话,虽然未必是当时的实录,或是后人所编造,可是这些对话的内容确是依据当时的实情的。《田齐世家》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乐毅列传》也说:“齐湣王……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足证齐在接受秦的请说,称东帝以后,不久就先除去,果然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

根据《齐策四》苏秦说:“齐、秦立为两帝”,又说:“两帝立,约伐赵”,原来秦的“致帝”于齐,“齐、秦立为两帝”的目的是“约伐赵”。《赵策一》说:“赵收天下,且以伐齐,苏秦谓齐上书说赵王曰:……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参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仇柞。五国之兵有日矣,齐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废帝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先俞于赵。此王之明知也。”(“齐乃”误作“韩乃”,“废帝请服”旧误作“发令素服而听”,“先俞”旧误作“什清”,此从《赵世家》校正。)

《赵世家》作苏厉“为齐王遗赵王书”,而作“天下属行,以谋王也,燕(当作齐)、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奉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于魏,反巠分、先俞于赵。”《集解》引徐广曰:“根柔一作籏柔,一作平柔”,“巠分一作王公”。《正义》说:“言秦欲令齐称帝,与约五国共灭赵,三分赵地。”可知秦尊齐为东帝,自称西帝,是相约合楚、魏、韩等国共攻赵国,约定三分赵地。本来五国攻秦是出于赵李兑的主动,等到五国伐秦不成功,各国都想先和秦讲和,以免吃亏,秦既选定和齐重新联合,并立为东、西帝。自然要想报赵的仇,便结合五国攻赵的盟约,并且“著之盘盂,属之仇柞”,那之齐又背约,取消帝号来取欢于天下,又出兵西向以制秦,使秦不得不又废除帝号求和。这就是《齐策四》苏秦所谓“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摒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所以此后二年宋就为齐所灭了。

还有,《吕氏春秋·应言》篇说:“秦王立帝宜阳,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从这里,可以知道秦昭王是在宜阳称帝的,称帝的时候还有诱魏王入朝的事。《赵策三》载:“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称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已益弱,方今惟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鲁连曰:‘……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从此可知当时人认为承认其帝号,就是承认他是天下的共主,他便有“变易诸侯之大臣”“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等权力。据说后来韩的事秦,曾经“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韩策一》)。所以当秦、齐并称两帝之后,齐先释去帝号,就能得天下的欢心,结果秦也被齐逼得非废除帝号不可了。

(原刊上海《益世报·史苑》1946年12月6日第8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