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迁都大梁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魏惠王迁都大梁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史记·魏世家》说:“惠王三十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商君列传》也说:“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史记》说魏惠王迁都大梁确在三十一年,在齐大败魏于马陵和秦虏魏公子卬后,因受秦的逼迫而迁到大梁的。可是《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引《纪年》说:“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水经·渠水注》引作六年,《汉书·高帝纪》注臣瓒所引及《路史·国名纪》史作“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纪年》又说在惠王九年。朱右曾《竹书纪年存直》说:“惠王之徙都,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坦,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易与诸侯争衡。……《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齐王大发师以救之,秦兵罢,齐将求九鼎。顾率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久矣。鼎入梁,必不出。’晖台沙海,皆大梁地,是时为东周惠公。惠公薨于梁惠王十一年,则梁之徙都在前,彰彰明矣。”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也说:“魏之迁都,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迁也。《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河西之地,七年始尽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若谓迁都之岁,秦实虏我太子,则《年表》有九年战少梁虏太子之说,是《史记》与《纪年》本合,特误将迁都系于三十一年耳……《孙子列传》谓齐使田忌将而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已过而西矣。此皆惠王九年迁都之证。”钱宾四先生《先秦诸子系年》更说:“《秦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年表》《商君列传》均载此事,而独不见于《魏世家》。盖安邑魏都,其君在焉,岂得围而便降?而徙都犹在十二年后。殆史公亦自知其不可安为灭去之者。《史记志疑》觉其不可通,而谓‘安邑’乃‘固阳’字误,则亦曲为弥缝,而不悟其破绽之不止此也。又《秦策》:‘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会,’……逢泽近大梁,《秦策》所云退为逢泽之遇者,足证其时魏已都大梁也。否则渡河而南,远至逢泽,何云退?故知《史记》三十一年徙都大梁之说必误,不得据以疑《纪年》也。”三家的论证,理由都很充分。《秦策一》载:“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居魏知之。’”可知惠王十六年魏围赵邯郸而楚进兵的时候,魏确已徙都大梁,这也是魏惠王在九年徙都大梁的明证。
魏惠王的所以在这时候迁都大梁,固然是因为大梁的形势较安邑好,容易有所发展。实在也是受了秦、赵、韩三国的威胁。当魏武侯卒时,公子缓在邺和魏惠王争立,韩、赵合军助公子缓伐魏惠王,败魏于浊泽,因韩、赵意见不和,被魏先后打败。这时韩、赵相互联合,《水经·浊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俟迁晋桓公于屯留。”《赵世家》又说:“成侯五年……韩与我长子。”赵成侯五年也即梁惠王元年。《赵世家》又说:“成侯八年(当作七年),与韩分周以为两。”这时迁晋公,促使东西周的分裂,都是韩、赵合作的。韩、赵的合作,对于魏都安邑是个严重的威胁。因为上党地方,魏与韩、赵的领土犬牙交错,如果韩、赵合军截住上党,在河东的魏都安邑,便将和魏的河内和河南全部失去联络,无法支持下去的。如果再加上个秦来进攻,魏在河东便三面受敌了。魏惠王四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魏世家》《六国表》)。《六国表》又说:“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阳”。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引《纪年》)。六年,秦“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秦本纪》)。秦献公二十一年,“秦攻魏少梁,赵救之”(《赵世家》成侯十二年)。八年,秦又伐魏少梁,韩、赵又攻魏于浍北。
《赵世家》说:“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魏败我浍,取皮牢,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六国表》作“秦献公二十三年,与魏战少梁,虏其太子。”《秦本纪》作“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魏世家》作“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魏取赵皮牢,《魏世家》《六国表》在次年。公孙痤,梁玉绳《史记志疑》说是公叔痤之误,可是公叔痤后有病而荐卫鞅的事,当未必被虏。《赵世家》说是太子痤,可是惠王的太子名申不名痤,总是个疑问。
《魏策一》又载:“魏相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孙痤反走,再拜,辞曰:‘此吴起之余教也,……巴宁、爨襄之力也,……’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这一役,魏虽战胜韩、赵,却为秦所败。这时韩、赵相会上党,攻安邑的西边,秦又攻其东,三面受敌,真是再危急也没有了。终算国力还强,能够把韩、赵战胜(《水经·浊彰水注》引《纪年》又说:“梁惠成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否则就将陷于绝境,所以魏惠王在次年就迁都大梁了。
(原刊上海《东南日报·文史周刊》1948年5月1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