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脉证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从舍辨》)
1300 大凡脉证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从舍辨》)患者的症状与脉象反映相同的病机,称为脉证相应;症状与脉象的表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称为脉证不相应。古人认为,脉与证不相应时,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假者谓“奸”,不应为其所惑。因而诊断时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关于如何取舍脉、证,张景岳指出,应以观察正气的强弱为立足点...
1300 大凡脉证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从舍辨》)
患者的症状与脉象反映相同的病机,称为脉证相应;症状与脉象的表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称为脉证不相应。古人认为,脉与证不相应时,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假者谓“奸”,不应为其所惑。因而诊断时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关于如何取舍脉、证,张景岳指出,应以观察正气的强弱为立足点。如“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此宜从脉之虚,不从证之实也”“本无滞胀,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此宜从证之虚,不从脉之实也”。这种以正气为本的观点,继承了《内经》神使功立的理论,在临床上有其指导意义。从整体观念出发,脉与证都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如上述腹胀满,乃由中焦虚弱、气行无力所致,也是病机的反映,而并非假象。所以对脉与证不可作简单、绝对的取舍,而应进行详细审察,周密思考,不为疾病的复杂现象所迷惑,方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