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故曰噎膈(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噎膈》)
1950 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故曰噎膈。(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噎膈》)反胃,又称翻胃、胃反。指食物在胃中停留不下,移时又复吐出的一种病证,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所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者。噎膈是以饮食不下、食入即吐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噎,梗噎之义;膈,格塞之义。膈多由噎发展而成,故合称为噎...
1950 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故曰噎膈。(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噎膈》)
反胃,又称翻胃、胃反。指食物在胃中停留不下,移时又复吐出的一种病证,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所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者。噎膈是以饮食不下、食入即吐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噎,梗噎之义;膈,格塞之义。膈多由噎发展而成,故合称为噎膈。反胃与噎膈,都与呕吐食物有关,二者的区别在于反胃是食入后经过相当时间后才吐出,而噎膈是当时即吐或根本不能下咽,因而二者病机各异。反胃病在中下焦,因胃中虚寒,肾阳衰惫,无火腐熟水谷,故移时而吐,吐出者仍为完谷。噎膈病在上焦,因津液干枯,气血痰等结于食管,食管窄隘,以致食物难以入咽。张氏此言,对噎膈与反胃二证作了简明的鉴别,有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