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743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乃长夏之时气。夏末秋初,金气未盛,湿气仍在,故人在秋季仍有感湿之可能。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如果立即发病,可见湿气淫脾的濡泄等证。如果不立即发病,湿邪蓄于体内,日久郁而成热,至冬季降临,寒气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内热,相搏乘肺,肺之宣肃失司,而发生咳嗽等病症。《内经》以此为例解释“重阴必阳”的阴阳转...
1743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湿乃长夏之时气。夏末秋初,金气未盛,湿气仍在,故人在秋季仍有感湿之可能。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如果立即发病,可见湿气淫脾的濡泄等证。如果不立即发病,湿邪蓄于体内,日久郁而成热,至冬季降临,寒气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内热,相搏乘肺,肺之宣肃失司,而发生咳嗽等病症。《内经》以此为例解释“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理,即秋为阴,湿亦属阴,两阴相加则在冬季反见肺热咳嗽之阳证。此条提示我们,外邪致病有时并非感邪即发,而可能有一定的潜伏期。某个季节所发生的病症,可能与上一季节的养生不慎,感邪内伏有关。这种认识在目前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