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咏菊花诗词/杜 牧《将赴湖州留题亭菊》原文、注释、赏析

杜 牧《将赴湖州留题亭菊》原文、注释、赏析

杜牧将赴湖州留题亭菊①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②。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文宗大和二年(828)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后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入为司勋...

杜牧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①

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②。

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文宗大和二年(828)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后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故又称“杜舍人”。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有《樊川文集》。

【注】

①湖州:州府名,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②楚兰:即兰花。因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常以兰花自喻,故后世文人常称兰花为“楚兰”。

【评释】

杜牧一生曾漂泊流荡过很多地方,对羁旅生活深有感触。大中四年(850)夏天,杜牧任吏部员外郎,由于他厌恶朝廷里的党争习气,上书宰相请求外放为湖州刺史,得到了批准。这首诗就是写于即将赴任湖州刺史之前。此诗以菊、兰两花为媒介,联系到陶渊明和屈原两位著名诗人,抒发自己内心刚介不屈、高洁不俗的情感追求。湖州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来到此地任职,又能离开京城官场的是非之地,所以杜牧的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诗的后两句“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正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折菊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

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①。

【注】

①拥鼻:《晋书·谢安列传》:“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后以“拥鼻吟”指用雅音曼声吟咏。

【评释】

这是一首比较特别的咏菊诗,因为它所歌咏的不是菊花本身,而是诗人“折菊”的一种动作、行为。诗人首句写东篱的菊花盛开,几乎遮掩了篱间的小路,可见菊花之繁盛。这里暗含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突出这里是一处远离俗境的清高之所。诗人行走在菊间的小路上,采摘下一枝菊花,在手中玩赏,自己沉醉于其中,吟哦着诗句。“自、孤”二字把诗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心态揭示得淋漓尽致。诗人不求外人所知,只从菊花中便能够心意相通,获得了心灵的寄托。在秋天连绵不断的细雨中,诗人独立菊花篱下,尽管雨水已经浸湿了诗人的衣服,但他仍浑然不觉,频频把菊花凑到鼻上,深深沉醉在这一美好情境中。杜牧秉性刚直,人生历程多有不顺,这首借菊咏物的诗篇当是其人格精神的绝佳写照。在艺术上,此诗尽管短小,但字字珠玑,形象鲜明,意蕴深远,堪称咏菊佳作。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①,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③,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④?

【注】

①涵:包容,包含。

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③酩酊:形容醉得很厉害。

④“牛山”句:《晏子春秋》记载“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后人遂以“牛山叹”、“牛山泪”、“牛山悲”、“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评释】

这首诗是杜牧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在任池州刺史时候创作的(一说作于黄州,当时名“齐安”)。齐山,是池州城外东南方向的小山。这年的重阳佳节,诗人的朋友,也是当时著名诗人的张祜,从江苏丹阳来池州看望他,由于当时两人在仕途上都不是很顺利,在登高的时候抒发了怨愤、抑郁不平的心理,张祜有一首对此诗的和作《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江南的秋天虽然气候有些寒冷了,但仍然是一片绿色,齐山周围景色非常秀美。诗人与朋友带着菊花酒,登上了苍翠的齐山,眼前是一幅江水倒影山峰、大雁飞翔的醉人秋景。“涵”字用得非常巧妙,如同水墨画中的晕染手法,使得画面具有浑融、灵秀之感。诗人在世俗生活中由于遭受挫折,整日陷于愁苦之境,借着这次佳节登高,自然要尽情欢乐一番,把采摘下来的菊花插满头鬓,不拘名节、旷放洒脱,一醉方归。登临的时候,暂时忘却那些尘世之间的烦心事。对于人世之苦,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又何必象春秋时的齐景公那样,面对着牛山而垂泪、悲伤呢?

这首诗虽没有将菊花作为全篇描写的中心,但塑造了“菊花插满头”的经典意象,在咏菊诗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