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咏菊花诗词/李 白《九日龙山饮》原文、注释、赏析

李 白《九日龙山饮》原文、注释、赏析

李白九日龙山饮①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②。醉看风落帽③,舞爱月留人。【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省西部),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天宝初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得罪权贵落职,安史之乱时,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后因璘败受累,长...

李白

九日龙山饮①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②。

醉看风落帽③,舞爱月留人。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省西部),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天宝初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得罪权贵落职,安史之乱时,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后因璘败受累,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其诗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有《李太白集》。

【注】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龙山:山名。在安徽当涂县南十里,因山势蜿蜒,如同卧龙一般,故而得名。

②黄花:指菊花。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为黄色菊花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逐臣:被贬斥、驱逐的臣子。

③风落帽: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评释】

李白这首诗作于安徽当涂,此时他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比较沉郁。在咏菊诗词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这首诗即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泄胸中之情。李白一生浪漫洒脱、不拘名节,但实际上又对功名事业念念不忘,呈现出比较矛盾的心态。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歌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而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却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①。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注】

①举觞:举杯饮酒。觞(shānɡ):古代的一种酒器。

【评释】

这首诗很可能是上首诗的姊妹篇,也是作于李白在当涂之际。

九月十日是重阳节后的第二天。据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唐宋之时都城里在重阳节后的这一天也要举行宴饮、赏菊活动,号为“小重阳”。诗人正是从这一角度巧妙地入笔,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掇,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还意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掇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何尝不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呢?

感遇

可叹东篱菊①,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②,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③。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注】

①东篱菊: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后人遂以“东篱”指代种菊之处。

②兰蕙:兰、蕙,都是香草之名,多连用以喻贤者。

③清露:清冷的露珠。

【评释】

此诗是《感遇》组诗中的一首。诗名为“感遇”,显然是受到了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的影响,也是借身边所见之景物,寄托自己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感慨。

这首诗借菊花自喻,表达了愿望难以实现、功业未成而时光空逝的感慨与怅惘之情。诗的前四句是对菊花的赞美。菊花开放于秋天,衰飒之际,万物都趋于凋零,菊花自身也是枝茎稀疏,花叶也不是很炫目耀眼。与春天开放的兰蕙相比,菊花虽没有如此馥郁的香气,但也有其争妍斗艳的时候。有了这层赞美之意的铺垫,后四句诗意有所转折,表达对被人冷落的菊花的同情。菊花正值盛开之际,却没有人来采撷去浸泡菊花酒,因而只能在凄冷的清露中默默开放,然后独自飘零而逝。这首诗沿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抒情深切婉曲,将菊花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和丰厚的思想意蕴,是一首咏菊名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