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觉和尚庵赏白莲》(蒲道源_原文_赏析)
冰雪肌肤出淤泥, 伶俜寒影照涟漪。
晓风浮冷梦初醒,夜月婵娟清更宜。
未要露浓垂别泪,先看水滑洗凝脂。
陶诗近体惊儿女,大笑庐山远法师。
此诗描绘白莲的形、影、神,是一首咏物寄意、歌颂佛性的佳作。莲界本是佛国,莲经即佛经,莲宇即佛寺,莲房乃僧人所居,佛座亦称莲台,如来就是坐在莲花座上说法的。唐释道世《诸经要集三宝敬佛》称: “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同佛教之为净宗紧密相关。在觉和尚庵赏白莲,意义不同一般。
首联“冰雪肌肤出淤泥, 伶俜寒影照涟漪。”描绘白莲的形、影,突现其高洁本性。“冰雪肌肤”四字,是用拟人手法,见莲之洁白,暗点题中白莲。洁白的莲花竟植根于污浊的淤泥之中,一语道破了她“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本质。这恰好就是“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的精神写照,借咏白莲歌颂了佛门。
接着描绘白莲映在池中的倒影。“伶俜”二字, 含孤单意,“寒”字从冰雪中引出。“涟漪”,水中微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冰雪肌肤之形与伶俜清寒之影,交相辉映,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物性和佛性得到了进一步伸张。
颔联“晓风浮冷梦初醒,夜月婵娟清更宜。”摄取白莲神韵。在浮动着冷意的晓风吹拂之中,她的神态如梦初醒; 夜幕降临之际,她沉浸在婵娟月辉之中,风韵更是清远宜人。
颈联“未要露浓垂别泪,先看水滑洗凝脂。”这别具风神的白莲沾上浓重的露华,就像人们辞别时垂着晶莹的泪水; 她玉立在泛起微波的清流之中,又像美人在温泉沐浴,上句承接 “晓风”,下句承接“夜月”,让人们不禁联想起王昭君等人辞宫恋阙和杨贵妃赐浴华清的形象来。“未要”二字,按下辞别时的凄怨,“先看”二字,突现赐浴时的愉悦。至此,对白莲的吟赏,除了形、影、神的描摹提摄之外,又伸发出愉悦的情感来。
末联“陶诗近体惊儿女,大笑庐山远法师。”引出有忧心儿女之作的陶渊明,展现结白莲社的慧远之大笑,收束全诗。
陶渊明,东晋着名诗人,他不应征命,与刘遗民、周续之同称“浔阳三隐”。可是,他的 《命子》《责子》等作,却谆谆教导儿女,希望他们继承发扬陶唐氏以来的优良传统,早日成材。他还对子女一个一个地加以批评,认为他们 “总不好纸笔”,有的“懒惰故无匹”、有的 “而不爱文术”、有的 “不识六与七”、有的“但觅梨与栗”。虽然表面上说: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其实以他“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的垂暮之年,内心的忧虑是深重的。这些诗的内容与言辞,是足可使儿女震惊的。“近体”,指代诗歌,非后世近体诗。
远法师,东晋释慧远,雁门楼烦人,俗姓贾,师事名僧道安,居庐山东林寺,人称远公,即远法师。他与刘遗民、宗炳、慧永等18人,同修净土,建斋立誓,共期西方,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有《万佛影铭》、《形尽神不灭论》等作。
据逯钦立先生考证,陶渊明写《形影神》诗,是针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等作,“斥其营营惜生”。逯先生又引《莲社高贤传》的记载:“时,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陶渊明,渊明曰: ‘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指出“彼此见解殊别。”逯先生的考证和论述,为对本诗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线索。今观陶渊明 《形影神》诗,作者针对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的现象,“极陈形景之苦,言神辨自然之理以释之”,故其《神释》云: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思想似乎十分旷达。然而,这种无复多虑的主张,陶渊明自身并未真正做到,“惊儿女”之作已是明证,而他却在 《形影神》诗等作品中和拒入白莲社的行为上同慧远大唱反调,岂不自相矛盾?故末联两句是从吟赏白莲的形影神基础之上伸发出来的感慨。想象慧远法师若读了陶渊明“惊儿女”之作后,一定会拊掌大笑。以对净土宗的初祖和白莲社的宗主的称颂结束全诗,完成对觉和尚庵白莲的吟赏。
这首诗的前六句,运用描摹、暗喻和拟人等手法,后二句用赋笔、用典。全诗从白莲的形影神着笔,蕴涵深厚的佛理;借对白莲的吟赏,对佛性、佛门和净土宗师进行礼赞。文笔生动,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