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越调·斗鹌鹑·女校尉[1]》注释、赏析
越调·斗鹌鹑·女校尉[1]
换步那踪[2],趋前退后,侧脚[3]傍行,垂肩軃[4]袖。若说过论茶头[5],膁答扳搂[6],入来的掩[7],出去的兜[8]。子要论道儿着人[9],不要无拽样顺纽。
[紫花儿]打的个桶子膁特顺,暗足窝腰,不揪拐[10]回头。不要那看的每侧面,子弟每凝眸。非是我胡诌,上下泛前后左右瞅,过从的圆就。三鲍敲[11]失落,五花气[12]从头。
[天净沙]平生肥马轻裘[13],何须锦带吴钩[14]?百岁光阴转首,休闲生受,叹功名似水上浮沤。
[寨儿令]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15],散闷消愁。惟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施逞得解数滑熟。引脚蹑[16]龙斩眼,担枪拐凤摇头[17]。一左一右,折叠拐鹘胜游[18]。
[尾]锦缠腕、叶底桃、鸳鸯叩[19],入脚面[20]带黄河逆流。斗白打赛官场,三场儿尽皆有。
【越调·斗鹌鹑·女校尉[1]注释】
[1]女校尉:宋元圆社中踢毯技艺高超的女艺人。《蹴鞠谱》中《须知》谈校尉名称来由时说:“出入金门,驾前承应,赐为校尉之职。”同书又云:“凡做校尉者,必用山岳比赛过,才见其奥妙。”[2]那踪:挪动脚步,那通“挪”。蹴鞠(cù jū)的基本步法。[3]侧脚:蹴鞠的一种步法。宋汪云程《蹴鞠图谱·那展侧脚诀》:“那脚(那踪)即是入步,侧脚须当步稳,务要随身倒步,不可乱那动脚。”[4]軃:音duǒ,下垂的样子。[5]过论:发给对方。论:即。《蹴鞠图谱·官场下作》:“背剑拐:论过头出,使左拐,从右肩后出,使踢出论。”茶头:蹴鞠的角色。《蹴鞠图谱·三人场户》:“校尉一人,茶头一人,子弟一人,立站须用均停。校尉过轮(论)与子弟,子弟用右膁与茶头。”[6]膁答扳搂:踢球的几种动作。膁:音qiǎn。《蹴鞠谱》:“膁:须用肩尖对脚尖,要宜身倒腿微偏,直腰挺身脚跟出,方可平撞使放膁。搭:论众正面须当搭,脚放低垂眼放亲,若要踢牢轻入力,却思步活内中寻。”又《圆社锦语》:“搭,上前。”答即搭。[7]掩:指隐蔽性的接动作。[8]兜:通“陡”,突然,迅速。[9]论道儿:指传行路线。着人:《事林广记》:“膁辞远近着人侥。”[10]不揪拐:蹴鞠的一种技法。[11]三鲍敲:蹴鞠的技术动作。《蹴鞠图谱·中截解数》中有“三捧(棒)敲。”[12]五花气:蹴鞠的技术动作。[13]肥马轻裘:指服御豪华,形容生活豪奢。[14]锦带吴钩:化用鲍照《代结客少年行》中“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诗句。吴钩:指产于吴地的利剑。[15]谢馆秦楼:此指妓院。[16]引脚蹑:蹴鞠的踢法之一。斩眼:眨眼。[17]担枪拐:蹴鞠的踢法之一。《蹴鞠谱·官场侧脚踢蹬》:“担抢搭拐:稍拐用高起出论。”同书《官场下作》:“枪拐:下一或左拐、或右拐,直起直落,使搭出论。”凤摇头:《蹴鞠谱·下脚》:“十字拐如凤摇头。”[18]折叠拐:踢球的技艺。《蹴鞠图谱·官场下作》:“摺叠拐:左右上一般,或一边,或两边,连三拐四,五拐寻论。”鹘胜游:花样踢法的一种。《蹴鞠谱·下脚》:“堪观处似鲍老肩挠,鹘胜游,争似花脚银。”[19]叶底桃:气名。鸳鸯叩:不详。《蹴鞠图谱·踢搭名色》有“鸳鸯拐”、“鸳鸯足。”《水浒传》第二回:“那高俅见气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20]入脚面:一种踢球的方法。《蹴鞠谱·诸踢法》有“白入脚面”。
【赏析】
套曲《女校尉》可谓关汉卿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关汉卿如实地描绘了当时市井园社中蹴鞠的女艺人,以艺术形象描绘了元代市井中风俗画的一个侧面。在第一、第二支曲子中以茶头、子弟蹴鞠中的两个角色衬托了女校尉的英姿,从而表达了对市井女艺人由衷的赞美。其二,后三支曲子由女校尉的蹴鞠转而抒发情怀,表现了一个书会才人浪迹市井,与统治者的决绝之情,在蹴鞠中寻找精神慰藉的形象。其三,关汉卿是元代早期的散曲作家,这套曲本色地透露出“浪子”精神的端倪,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关汉卿的又一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